文化工业下艺术价值的扭曲

2011-08-15 00:42:45宋春丽
飞天 2011年1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娱乐大众

宋春丽

文化工业下艺术价值的扭曲

宋春丽

当今中国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生活的其他领域,都被商业化、市场化的潮流所裹挟,艺术领域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审美欣赏,那种对艺术活动中崇高的审美价值的追求、对生活的超越,都已不再是艺术活动的中心诉求,取而代之的是对视觉、听觉以及由视听所带来的其他生理感觉这些低级的感官享受的追求,对娱乐消遣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受众,更好的票房收入、畅销量、以及收视率,说到底就是,只有这样才有更好的收益。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从深层理解它,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艺术批判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从生存的角度看,艺术同哲学和科学一样,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或者说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在人类初始,当人的各种活动还没有走向分化,还没有出现职业分工的时候,艺术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或存在领域,它是同人的日常活动和社会生活直接交织在一起的。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开始同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分离,成为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和一种独立的创造领域。由各种审美形式构成的艺术领域一旦取得独立性,就成为人的最神圣、最崇高的存在领域,它超越了为生存压力所困扰的、琐碎的日常生计和程式化、常规化的社会运动,成为最具有创造性的领域。按照康德的美学理念,艺术的价值在于其非功利性的特征。他认为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超越功利的需要,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愉悦存在。美的本质是人们在不顾及社会价值和目的性的前提下,在美的对象中实现自由和自我关照的活动。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伟大的艺术和高尚的文化,并以此指引人们奔向理想社会。这种伟大的艺术和文化决不可能是仅供娱乐消遣的文化快餐,它将通过崇高、神圣、美来给人以震撼,对日常世俗生活保持批判反思和审视的态度。然而在商业化的时代,艺术作品沦为商品,它们要受市场导向、受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就当今的电影来说,没有一定的票房收入的影片根本无法存活。张艺谋的影片靠铺排、奢华的大场面夺人耳目,冯小刚的影片则以诙谐娱乐来赢取观众,这些创作者所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会在艺术的完美上费神。这就是大众文化时代“文化工业”所具有的基本面貌。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认为,“文化工业”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种娱乐工业产生于发达的工业国家,它是制作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手段和载体,它以独特的大众传播媒介操纵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并以较之以前更为巧妙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奴役和统治人。

“文化工业”下艺术价值的扭曲首先表现在,大众文化的齐一化特质使艺术的本质丧失殆尽。一般认为,艺术的创造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个性上。真正的艺术总是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个体的独创。然而,由于现代技术的批量生产特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众特性,现代艺术品开始失去个性,从形式到内容都越来越趋于相同,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大众化商品,艺术成了无个性的模仿和标准化的批量复制。艺术品的惟一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特征被标准化、数量化、同质化、齐一化所取代。由于文化艺术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内在价值,而是取决于它的可销售和可交换的程度,价值的实现则以投资的效果为尺度,这势必导致文化艺术的堕落或退化。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生产大众文化产品就是为了消费。为了确保获得经济效益,使文化艺术的创作服务于市场的需要,剥夺了文化艺术作品的个性,使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其基本特征就是批量生产、重复模拟、单一性和标准化。以致“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摹仿最终成为绝对”,“达到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这种同质性的文化限制了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使人的创造能力严重受挫。所谓的标准化乃是一种影响作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的过程,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度,大规模生产各种复制品,如电影拷贝、唱片、照片、录像带等。而结构的类似性是文化工业技术的结果,通俗作品或一个成功的新作品是在大商业机构急于赚钱的命令下生产的,文化工业所崇尚的是模仿,内容的风格被凝固化。然而,对旧风格更新的作品,或以旧风格为基础的新形式必须维持创新性和独创性的外表。因此,伪个性或伪原创性在标准化自身的基础上赋予大众文化的生产以一种自由选择或开放市场的光环,每个产品实际上与其他产品的差别却是微乎其微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根据文化工业产品对风格的否定来分析这些产品,认为它们很少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形式,文化艺术的生产脱离现实,文化工业的风格扼杀了风格自身。它的产品并不反映实在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内容,它们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尽管在电影、无线电广播、流行音乐和杂志中有某种激情存在,但这仅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同一的激情。因此,文化工业的产品以标准化和伪个性作为特征,这种特征使它们有别于自主艺术。文化工业产品的模仿、标准化、伪个别性扼杀了艺术的生命以及艺术的创造性、独创性和个性。

另外,“文化工业”下艺术价值的扭曲还表现在大众文化宣传某些“虚假的需要”,使大众在无穷无尽的符号、影视图像世界中追求感官的享乐和满足,放弃了理性的思考,把“虚假的需要”当作真正的需要。人的工作和休息都受到大众媒体的控制和左右,在娱乐中人的思想和心灵被俘获了。个体在自我满足与舒适安乐的假象中销蚀了生命意志,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沦为文化工业的牺牲品。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大众文化促成了人们的逃避主义、遁世主义倾向。它主要迎合在机械劳动中疲劳的人们的文化需求,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承诺和越来越好的娱乐消遣来消解人们的内在的超越维度和反抗维度,使人们失去思想的深度,从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现实,沉溺于无思想的享受,与现实认同。法兰克福学派清楚地认识到,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无论是大众文化的制造者,还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都表现出逃避现实的特征。从最近几年韩剧的热播也可以看到这种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人们在观看这些温情脉脉的电视剧时,不知不觉忘记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奈,在精神麻醉中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误认为这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这样就造成了人们的错觉,模糊了生活和电影的区别,极大地抑制了观众的批判能力。所以,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已经消除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堕落成为现实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文化工业所生产出的产品已经剥夺了大众对艺术的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剥夺了大众自主的、个人的感性能力和主动性,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使人只能作机械的反应。大众意识由于受到这种丧失了否定性、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眠和灌输,也就逐渐习惯于对现实采取顺从和非批判的态度。

“文化工业”下艺术价值被扭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承认文化艺术商品化的基础上为艺术的自身价值寻求非商业化的一处领地是最为现实的选择,而这正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艺术家的责任,更是社会管理者的责任——从物质利益价值导向转向精神满足的导向。

宋春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娱乐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6年7期)2016-08-03 09:57:49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4:01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29
娱乐眼
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