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福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1)
论Web2.0时代网民力量的崛起
王 福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1)
网络刚开始盛行的时候,人们都好奇于它所建构的虚拟世界。当人们沉浸于网络之中,尝试着用电脑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处理公事,解决问题,联系感情时,不知不觉中,网络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俨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可分割了。因此说,网络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延伸,随着网络Web2.0时代的到来,这种延伸正在不断深入。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舆论引导
Web2.0是新型的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是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1]它开启了一个“用户中心论”的时代,如果说Web1.0是下载、浏览、搜寻,Web2.0就是上传、分享与建造连接关系。Web2.0不仅仅注重网络传播内容的关系,而是更关注因内容而产生的人人关系。1.0时代的 “虚拟社会”被2.0时代网络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交融取代。Web2.0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线性传播”方式,非线性传播模式”大行其道,传者和受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维。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编-解码系统简单化,使用与扩散信息的的成本大大降低,受众可以在传者和受者间自由的进行角色转换。[2],受众在技术的支持下,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上传、共享,把自己的意见、建议曝光于网上的“公开信息市场””,和其他网友进行激烈的讨论。受众本身既是受众也是媒介,他们在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行为,不仅扩大了观点和价值观点的市场,也成为重塑社会权力的重要源头,他们正成长为信息的主人。
网络时代环境下“参与式受众”的产生从“铜须门”到“躲猫猫”,从“华南虎”到“贾君鹏”,从“李刚”到“药家鑫”,每一个网络事件之后都有汹涌的网络暗流涌动,或推波助澜,或逼迫真相,网民们不仅仅是围观,更重要的是热烈的参与。与1.0时代单纯讨论,发帖子进行表达意见不同,2.0时代网民们的积极参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事件的传播方式。网民们不再满足于获取某个媒体提供的单项信息,不再受传播者的思维控制,在宣泄情绪的同时,更能够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理性面对新闻事件,发表挑剔意见。网民们改变了简单信息搜集、汇编,更加倾向于亲力亲为,更服从“有图有真相”的事实辨析方式。从人肉搜索到实证研究,由传统媒体发动公共议题、“参与式新闻”媒介环境、,在网络传媒时代,公众个人凭借网络传播信息、陈述意见、形成舆论,进而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3]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行政区隔,地理交通限制,交流渠道不通畅等原因,导致社会往往存在一些不透明的区域,形成了社会“暗窗”。从华南虎事件到动车追尾事件,从学术造假到开胸验肺,每一个网络事件的发生,网友们勇敢自信地提出质疑。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努力的求证,信息从上而下的传播特性、按照领导意图或者维护单位利益而隐瞒事实的危机管理方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盲信一去不返。信息的多维流动促进了社会各阶层能够在网络平台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沟通。
在Web2.0时代,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信息的流通更加的便捷和通畅,匿名传播也使得传播学中群体效应在网络时代愈发被张扬,沉默的大多数选择了打破沉默,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的参与,促进公共领域的公开透明。网络上的意见流不再是传统上的政府流向民众,而更多的是意见流从民众流向政府,民众与政府的互动和沟通。甚至出现了网络舆情倒逼社会改革的呼声。网上网下舆情互相影响。社会“暗窗”被逐渐的点亮,公众的“知情权”意识被不断地唤醒。通过这种公共权力与公民个人的见信息的高效有序流通促进社会管理的更公平与开放。公共利益的实现了最大化,社会透明度越来越好。从而为和谐社会增加了砝码。
2009年年初,一个“躲猫猫”的流行语侵占了网络的大部分流量。云南看守所相关负责人发表关于李荞明死亡原因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关注,因此,“躲猫猫”事件迅速由一起刑事案件演变成一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网民的网上质疑,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追踪与关注,最终推动了事件真相的浮出水面。鉴于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云南省政府更是破天荒的组织网友来加入事件调查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和监督工作。网民们对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维护和追求,在Web2.0的网络时代得到了有效的张扬。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旁观者,他们在用挑剔的心态和目光不断推动民主进程。普通公民的权利和政府公权力之间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还存在着一种合作关系,这对于事情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网民参与该事件调查委员会充分反应了公众借助网络这个快速发展的平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新趋势。
Web2.0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新型纽带,它不仅是公权力对下形式权利传播思想的、舆论引导与控制的利器,同时也满足了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期望。网络新媒体使公众拥有了比以往任何人类社会都更大和更广泛的话语权。使公民的个人权利空前发展,所受到的监督与控制也得到很大的削弱,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公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网络化引导意见形成舆论的洪流,并最终成为集体的“非文本决议”。这种来自网络的虚拟决议,最终突破网络走向现实,挑战传统权力体系。逼迫有关行政机关作出回应。推动行政机关践行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领域的问题。随着网民们掌控话语权能力的提升,他们往往用越来越“挑剔”的态度看待、处理事情。相信尊重网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将大大推进公民社会的进程。公民利用网络的能力,是对现代文明和公共管理进步的有力推动力。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公民滥用个人权力也很容易造成社会危害,比如郭美美事件导致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不信任。一些盲目的网民,缺乏对信息的基本判断和审查能力,在网络活动中突破、违反公共精神和法律底线,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从而产生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构成社会危害、这又会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网络传媒的公共信任。因此,对网络媒体的理性、有序地参与,合理恰当地表达个人意见。切实的发挥好网络时代公开、公平的特性,消解非理性与恶意使用,这些才是Web2.0技术能给我们最大福祉的保证。
[1]李志杰、曾瑛、陈康、李智龙.Web2.0技术特点与应用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7.(12).
[2]杨继红.新媒体生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
[3]童兵.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最新报告(2008)[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78页.
[4]石长顺、石永军.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J].现代传播.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