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和婚姻悲剧中剖析女性意识

2011-08-15 00:47:00龚蕴华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大众文艺 2011年20期
关键词:伦斯基男权列宁

龚蕴华 (四川理工学院 外语学院 四川自贡 643000)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因其塑造了一个光辉炫目的贵族女性——安娜而被世界文坛所瞩目。围绕安娜所追求的爱情和最终的结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据自身不同的审美体验有不同的理解。人们在歌颂,肯定和同情安娜的同时,会不自觉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他的丈夫卡列宁和情人伏伦斯基。笔者以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选择,读懂了安娜,理解了卡列宁,原谅了伏伦斯基。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了命运的方向,安娜的悲剧不仅是社会悲剧,更是性格悲剧,因为这样的悲剧不仅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有,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方面探讨安娜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

一、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是什么造就了女性如此悲惨的生存境遇呢?是社会?是女性本身,还是别的什么?人们不得不思考这背后的问题。原因有很多。读完小说,让人感受到的是那个郁闷的、让人窒息的罪恶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男权势力占绝对优势,女性的地位非常的卑微。她们无能为力,于是把爱情、婚姻都当作帮助其逃脱牢笼的手段。如果她们所选择的爱情对象是正直、善良、勇敢且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或许她们可能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大多女性婚姻缺乏自主,小说里的安娜就像一件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卡列宁,而卡列宁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责任,并且真心地爱她:“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然而,安娜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能够理解丈夫。勾心斗角的官场应付扼杀了卡列宁所有的生活情趣。他不可能像安娜幻想的那样,想方设法地讨妻子的欢心。而两人性格的悬殊也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也是婚姻不幸的根源所在。她在卡列宁家长式的统治下苟延残喘,过着不爱丈夫爱儿子的扭曲的家庭生活。但两人都竭力用理性来维持这段无爱的婚姻,以至于婚后八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婚姻平静而没有激情,而且“一直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楷模”。

爱情婚姻的基础是男女双方的相互理解,这种基石的缺乏注定了他们的婚姻如同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一旦有外力的入侵必将掉进毁灭的深渊。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人并非生来就为女人,而是变成为女人。”“女人是被社会建构成女性的。为了获得平等和解放,女人必须拒斥受到社会压迫性限制的女性气质而培养男性气质。”安娜在无意识中走向女性的解放,又在无意识中走向自我的毁灭。在这一痛苦中夹杂着快感而最终还是以悲剧结束的过程中,可以听到男权压迫下女性无奈而又快乐的喘息声。

二、爱情的诱惑与性格的必然

爱情的启蒙激发了女人内在的激情,更唤醒了她们潜在的女性意识,增强了其反抗传统伦理道德的决心和勇气。安娜到莫斯科去调节哥嫂纠纷途中,在车站偶遇伏伦斯基这个“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活标本”。此刻, 从安娜的眼神和微笑中流露出,她已经被风度翩翩而风流成性的他所吸引,心中期盼已久的热情被点燃了,她的眼中闪烁着与同时代女性不同的个性的火花,受过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熏染的心灵在爱情的激荡下迅速膨胀。她想竭力地摆脱令人窒息的男权束缚,去尽情享受自由、平等的爱情。安娜的女权主义思想正在不自觉地闪现和蔓延,贵族出身的她内心充斥着新旧两种思想文化的斗争。她曾努力用家庭,丈夫,儿子和名誉来摆脱这段感情,但却无能为力,这样的爱情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指出:“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安娜就是被惊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女人。她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终于尝试到了八年的婚姻生活中从未体味到的“爱情的幸福”。但这种沉醉于爱情中的幸福却是短暂的。伏伦斯基对爱娜的最初追求除了其迷人的风姿,更主要的是虚荣心。“追求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无疑会使他的身价倍增”。然而,激情过后的他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但安娜所爆发出的“激情”却是他始料不及的,她对爱情的信念坚如磐石,她唯一的愿望就是为他献身,她感到她一生的幸福都牵系于他一身。在她抛弃一起所换来的幸福几乎不保时,便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里失衡,积聚于心的失衡让原本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她变得有点神经质了。爱一个人不是占有他,而是让他幸福。安娜在爱情上的偏执最终让她走向了毁灭自我的末路,她的自杀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绝望,更是对爱情的又一次渴望完全占有与求之不得的矛盾的报复,她认为她的死可以换回伏伦斯基的无限惋惜和悔恨。

安娜的爱是热烈、执着而不顾一切的,还有些疯狂,她牺牲她的所有包括她的婚姻、丈夫、儿子、名誉,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来换回她的爱情。让人不禁想起曹禺先生笔下的繁漪:“爱起来像一把火,能把你融化;恨起来也像一把火,能把你烧毁的。”安娜的悲剧,究其根源,外源于男性中心社会,内源于自身“灵”与“欲”的不可调和,而卡列宁和伏伦斯基又何尝不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呢?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鲁迅.娜拉走后怎样[A].鲁迅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9-37.

3.索伦·克尔凯郭尔.一个诱惑者的日记[M].徐信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欧美作家论托尔斯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57.

猜你喜欢
伦斯基男权列宁
Myth and Mechas
渥伦斯基性格的两面性对安娜命运的影响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反歧视评论(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6
乌克兰喜剧演员竞选人气盖过总统
环球时报(2019-01-04)2019-01-04 04:15:00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2
Constance Jablonski 康士坦茨·雅布伦斯基
博客天下(2014年17期)2015-01-29 08:03:32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名作欣赏(2014年5期)2014-03-12 08:34:17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