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雅琦
西方对“现代性”理论的理解有两种模式,一种认为现代性就是着重于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发展出的一套关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一种模式认为所谓现代性,表面看来是从欧洲发展而来的,事实上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文化内涵,包括理性科学及个人因素、主体性因素、语言和现实的因素等多种方面。中国的现代性是产生于新的世界格局重建的情势之下,建构在衰败的古典性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性的指标,而又无法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套行为制度与模式。陈思和说:“张爱玲不是某一阶级或阶层的代言人,而是综合了都市现代化进程中旧的不断崩坏、新的不断滋生、旧与新又不断转化的文化总体特征,用她特有的美学风格给以表达。”因此,在关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时,对张爱玲的探讨与言说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现代思潮的涌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上海作为租界和对外开放的港口,更多的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现代事物。然而,中国五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传统的思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西方现代思想的入侵必然会与传统的封建思想发生碰撞与冲突。
作为生活在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现代与传统在思想文化上产生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有所体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声光电使上海人的生活逐渐与西方接轨,而他们在行为方式上却不免流露出传统习俗的痕迹。《金锁记》中,海外留学归来、崇尚西方现代思想的童世舫吃尽了现代爱情的苦头,“深信妻子还是旧式的好”,爱上了封建大家族出身的长安。可是在长安家所经历的一切使他震惊:“姨太太添了孩子了”,“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他终于了解到了,传统中国腐朽的那一面是他所无法接受的,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发生了猛烈地碰撞,撞碎了童世舫和长安所有关于爱情的幻想。
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时间观念的转变,简单的说就是西历的使用和“世纪”概念的出现。在传统中国人的思维中是没有所谓世纪的概念的,但在西方,世纪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里程,世纪末总会引发人的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在中国人身上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向来没那么强烈。但中国人还是表面上接受了西历,就像接受电影院、电车等现代科技一样。《倾城之恋》篇首第一段便是:“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由时钟的快慢显示白公馆里人们思维观念的落后,外面的世界灯红酒绿、五彩斑斓,但在白公馆里依然存在着老爷、奶奶和小姐,他们仿佛是死去的人,毫无生气的活在棺材里。
现代思潮的传入必然带来了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技巧,这对于中国的现代作家来说不咎为是学习和效仿的最好对象。张爱玲对西方作家的作品爱不释手,她承认自己对英国作家毛姆的喜爱,她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外国作家的影响。当然,作为出身于清末贵族家庭的张爱玲来说,中国古典文学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就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英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观察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件所采取的态度就可能会出现差异。张爱玲在创作中并没有完全抛弃古典小说的“全知视角”,在继承了古典小说叙事方式的同时,又结合现代写作所倾向的“限制视角”。《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第一次进入姑妈梁太太家与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形是何其相似,之后又延续了《红楼梦》的全知视角,葛薇龙、梁太太、乔琪乔的心理变化均有表现。但《倾城之恋》却与此不同,文章几乎全部从白流苏的视角进行观察,丝毫没有直接对范柳原心灵世界进行描写。这种叙事角度的变化体现了现代叙事方式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当代的许多作家也都纷纷模仿张爱玲的叙事风格。
对于喜爱俗世生活的张爱玲来说,电影无疑是她的挚爱。对电影的热爱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创作过程中。她的作品中时常会出现电影的痕迹,如类似于电影镜头一般的描写方式,作品中人物的舞台感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张爱玲的特长是:她把好莱坞的电影技巧吸收之后,变成了自己的文体,并却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电影及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给痴迷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张爱玲带来了新鲜的感受,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现代与传统之间决不存在简单的“断裂”关系,它们相互冲突与融合,在现代中国文学中共生。。张爱玲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来自西方的现代让她向往,但出生于中国传统家族中的她又无法割断与传统的联系,正是这种无法理清的纠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和传统冲突与融合中的现代中国。
[1]金宏达.回望张爱玲·镜像缤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