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匈奴的族源

2011-08-15 00:43李慧
群文天地 2011年7期
关键词:遗存匈奴民族

■李慧

匈奴,作为一个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民族,有关其族源问题的争议从未停止。时至今日,观点虽仍没有得到统一,但渐渐已经聚焦到传统观与北方草原民族说两方上。所谓传统观,即认为匈奴由先秦的鬼方、畎夷、荤粥、猃狁、山戎,北狄中的赤狄、白狄等演变而来的观点;北方草原民族说,则认为匈奴是北方草原兴起的一个游牧民族,其主体有自身独立的传承体系。前者一直占据学界主流地位,后者因起步较晚影响还远不足及,却在考古发展的有力支撑下势头迅猛。我个人更赞同第二种看法。

中国学者大都认为匈奴文化的前身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跨越时间大体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汉,其后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大约春秋战国时期鄂尔多斯为中心的北方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区为其最早起源地。差不多从二十世纪起,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之北越来越多的匈奴或疑似匈奴的墓葬、岩画被发现,随之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兽纹饰牌和青铜马具等具有鲜明游牧文化特色的遗存,这种观点也变得更加可信。同时,三千余处匈奴墓葬和旧城址分布表明:早期匈奴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蒙古国和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时间最迟可以推至公元前7世纪。

这一结论很容易得出一点有趣的信息:早期匈奴似乎并没有涉足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西北部及中部,陕西北部,甘肃陇东高原等广大地区)。其实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匈奴主体保持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习性不相抵触,毕竟这一广大地区多有河谷山地,在当时这个生态环境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地方,想要不发展出农、猎生产方式进而演进出定居文化恐怕很难。虽然考古发现一些匈奴遗存显示匈奴民族也有农业、狩猎、定居形式,但与所有已发现的遗存相比,这些形式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占比例极小,且基本属于匈奴中后期遗存。早期匈奴主体文化还是游牧文化。

而事实上,黄土高原上的民族的确是一种农牧、狩猎混合型种族,游牧成分比较低,且属于半定居状态。它们大抵就是更早时被中原人称之为鬼方、畎夷、猃狁、荤粥、戎、狄等曾与华夏族毗邻的民族。关于这些民族的半定居生活方式,在一些史书中可找到蛛丝马迹,如《后汉书·西羌列传》载:“义渠、大荔戎,皆筑城数十”,又如北狄中白狄的一支名鲜虞的部落,在春秋战国时期迁居中山城并建中山国。如果诚如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匈奴是由这些民族在迁移过程中不断融合演进而来,这就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后来的匈奴在生产、生活模式上完全看不出与他们的“先祖”有任何继承之处,两者反而更像分属于不同文化而互不相干?这样的转变是否太过彻底以至不可思议?尽管匈奴遗存也有一些是旧城址、农猎工具等,但由于它们所属区域(相对于匈奴主体活动区域)的边缘性、所属时期(相对于匈奴整体发展时期)的偏后性以及数量的稀少,完全可将其解释为匈奴在强大后对其他民族进行侵占掠夺活动导致纳入外族成分、不断融合的结果。另外,既然匈奴文化属于鄂尔多斯青铜文化,而匈奴又由鬼方等族演进而成,那么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就该是这些民族创造发展或者至少他们起过巨大推动作用而成。然而从时间上看,上述民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大规模移向蒙古高原,而鄂尔多斯文化在商末以来便已独立发展成型,如此,说前者影响后者的形成显然矛盾了,自然鬼方等族即匈奴族源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反而,将其归为各自独立发展而成之后才相互混杂似乎更为可信。

从人类学上,也可以借相貌特征为以上观点再提供一些保障。陕西霍去病墓前有一座“马踏匈奴”石刻,石刻所画匈奴形貌面阔多须,唇厚鼻平,目小而眼角成三角形。现代对内蒙古伊克昭盟杭旗的桃红巴拉匈奴墓葬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附近的东汉匈奴古墓出土的人类骨骼进行测量,也都有面宽颅短鼻扁平的特点。这些相貌特点与近代蒙古族最为接近,故学者认为匈奴人种与北亚蒙古人种关系也许更为密切,这一点至少可以说明匈奴起源于黄土高原以北的可能性更大了,相对的,其源于原本生活在更靠近中原地带的少数民族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从古籍史料记载方面找寻匈奴不同于戎狄族类的证据,亦可有所发现。

首先是民俗方面。《左传》、《后汉书·西羌传》等均有羌、戎之类“披发为俗”的记载。而《汉书·李陵传》载:“陵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椎结即形如椎之髻,与前者披发之俗有明显差异。再有匈奴尚土葬,《墨子》记义渠(属于西戎)人死后火葬,“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死不焚也”。民俗迥异至此,很难相信二者会有族源上的传承关系。

其次是作战方式上,这一方面是武沐先生提出的。众所周知,匈奴人作战一向不离马,是“马背上的强者”。可历史上的戎狄却有所不同,如《左传》记昭公元年晋军与群狄对阵之事,晋军将领魏舒有语:“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比克。”另外,武沐先生还提到,西周康王时的小盂鼎记载,盂王受王命攻克鬼方,其战役前后凡两次,并有“孚(俘)车十两(辆)”、“孚车百口两”的记录;而且曾是白狄一族建立的中山国在它所在的时代被人称为“千乘之国”,乘指战车。可见戎狄作战既可借重战车又可仰赖步兵,明显有别于匈奴。

通过各种史籍记载还有一点很能让人怀疑戎狄即匈奴的观点。先秦文献中关于鬼方、畎夷、戎狄一类少数民族的记载很多,内容多为战事或联姻。如卜辞常提及伐鬼方、土方、羌方等;《诗经》中涉及畎夷、荤粥、昆夷之患的诗句不在少数;《左传》关于中原国家与戎狄交战的详细记载也时见文中。而联姻一类的特殊史实更是早已被人熟知,西周的灭亡就是与申侯联合犬戎破都城直接相关;《国语·周语》记录了周襄王娶狄后(又称隗后)一事;历史上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的母亲是戎人,其流亡狄时,狄人赠以叔隗、季隗二女(载于《左传》宣公十五年)。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戎狄等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很早就有频繁来往,古人对他们记载甚多。但奇怪的是先秦古籍中有关匈奴的记述唯一可靠的只有《战国策·燕策三》,时间不超过战国晚期;更怪异的是司马迁在《史记》论及近在战国时的匈奴世系只言“不可得而次云”,可见那一时期的古籍对于匈奴的记载确实很少。如果匈奴真是戎狄一类演进而来,古籍中如何会没有半点蛛丝马迹?

鉴于以上分析,关于匈奴族源的传统说法确实有诸多不妥之处,当然这并不代表北方草原民族说就有了切实可靠的证据。争议还将继续,历史真相的开掘还有待更多的发现。

[1]武沐.匈奴史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5.

[2]林干.匈奴史料汇编[M].中华书局,1988.

[3]林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通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4]王伯灵.匈奴史话[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盖山林,盖志浩.远去的匈奴[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遗存匈奴民族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MINORITY REPORT
义退匈奴兵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明代俗曲文献遗存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