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思考

2011-08-15 00:43:40鲁迎春
群文天地 2011年7期
关键词:本馆书商编目

■鲁迎春

随着二十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信息的产生和流动,对全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对图书馆建设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地区图书馆的体制、部门设职、人才结构以及工作的重心、内容、方式等等一系列要素也随之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尤其是图书馆的核心部门采编部的业务更是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形势。其中,感触比较深的是当前所谓采编业务外包问题,尤其是发展趋势、利与弊以及符合本地(馆)实际运作模式的探索,对此,笔者作了粗略的思考。

图书馆业务外包是基于企业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即根据图书馆特点和实际,剥离相关业务,让外部书商承包的经营模式。二十世纪80年代,业务外包经营模式被西方图书界吸收并采用,近几年,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实行业务外包。所谓采编业务外包就是将图书馆采编业务通过合同的签订,由馆方转包一部分或全部给书商代为处理,其目的是通过双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图书馆外部的专业资源,弥补技术、人员不足,以此强化图书馆核心业务,从而提高服务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图书馆理论界和一些图书馆的业务部门对这种做法在理论上、具体运作上褒贬不一,争论仍然较大,然而,从发展趋势看,我持乐观的态度,毕竟积极的思考是我们为进一步搞好图书馆建设应尽的责任。

一、必然性思考

(一)市场竞争的外在推动因素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使得图书出版发行业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图书运营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但市场是残酷的,一些图书运营商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销售图书的同时,逐步开始了为图书馆提供随书编目数据、图书加工等外包有偿服务,随着运作书商愈来愈多,服务愈来愈便利,技术愈来愈成熟,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推动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发展进程的外在动力。

(二)经费持续增加的支撑因素

经费的不断增加为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图书馆各项工作日益繁重,如:2007年前,遵义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15万元,现已逐年增加到年60万元,目前,购书与采编业务分类、注录等工作基本平衡,略显饱和。但可以预测,随着政府经费的持续投入,采编业务量必然随着增加,为把有限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为缓解工作压力,必然会将有限人员无法胜任或不占优势的业务剥离,尝试将一些业务外包给书商承担,我认为,不但存在这种可能,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和可运作的模式。

(三)技术日趋成熟的支持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更为迫切,由此,针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各种书目数据中心应运而生,比如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211”工程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联合编目中心就已发展成为我国两个最大的书目中心,图书馆和其他机构都可以成为这两大书目中心会员。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图书馆编目工作正由传统走向现代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目前,计算机编目普遍采用的是MARC格式,这种统一的可供交换的数据格式为编目外包奠定了基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什么样的计算机系统,都可以实现书目数据共享,符合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建设发展方向,也是图书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工作重心调整的内需因素

图书馆要想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馆际交流,积极调整到适应现代图书馆建设上来,必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信息深层次挑选、加工、整理及其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上,必然将放在资源库建设和具有自己特色的馆藏建设当中来,以取得进入资源共享、馆际交流的基本凭证。为此,为整合和有效使用图书馆优势资源,传统图书馆原始编目的工作任务有必要运用不断完善的业务外包运作模式和机制来减轻,以最大限度集中精力完善重点业务工作。

二、利弊思考

(一)适应发展需要,有“三大优势”

1、提高效率,满足读者需求

众所周知,由于传统采编业务工作流程繁杂,导致图书馆服务工作主要存在新进的图书积压时间长、新书作用发挥不充分、服务读者效果不足、情报价值丧失率加快等亟待解决等问题。目前,随着购书经费的增加,新书的采购和加工任务随之翻了几番,上述不足仍不改变,问题会愈积愈多。因此,在这种工作依然低效运转的情况下,采取编目业务外包,运用相对标准的外部数据进行套录编目,图书馆编目人员主要负责检索、核对以及加上馆藏标识及索取号等信息,较之原始编目,工作量明显减少,编目速度明显加快,保障了编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效率增加,图书从采购到上架借阅的周期缩短,图书馆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2、简化流程,缓解人力资源不足

针对图书馆采编人员相对欠缺,而图书馆采购量增加的情况,我们仍采取传统的采编管理和运作模式,显然无法保证采编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采用流程简化的图书采编业务外包模式,不失为能有效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可选之策。

3、借鉴模式,提高采编水平

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后,图书馆重点要对业务外包商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审核,通过外包模式运行,不断发现问题,有助于图书馆建立和健全高效、规范和操作性更强的外包模式运行和机制,提高图书馆自身采编水平。

(二)面对外包运作现状,有“二个担心”

1、图书外包加工质量问题

一是由于对编目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认识和理解不一,书商在编目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因购书渠道广,而将编目业务分散承包给不同书商,不可避免地造成编目数据标准不统一,从而影响书目数据资源的共享,比如,我馆采编业务外包给不同两家书商,他们所著录的数据就有所区别;三是书商的编目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编书目数据不够规范,或套录不同图书馆或出版社的书目数据,来源不一,标准不同,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图书外包加工质量。

2、图书馆采编地位定位问题

这是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后,图书馆采编部和业务工作人员比较关注的问题,对此,有人开始质疑图书馆采编部的工作地位,认为其已不具备应有工作的工作职责,失去了应有地位。事实恰好相反,如前所述,业务外包后,采编部不仅要对业务外包商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审核,更为重要的是采编人员将面临着对衡量文献信息新的揭示、重组,以及读者分析、读者研究、图书馆各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加工,这些工作都要求采编人员具备很强的采编水平,不是定位的问题,而是提高采编业务水平的问题,但要很好地适应今后采编工作的需要,就图书馆采编业务人员来看,也是一种担心。

三、模式思考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采编业务外包有利有弊,但总体看,我思考主要是利大于弊,表现为一种内外互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关键是如何发挥图书馆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既保证业务外包运作顺畅,又保证实现采编业务数量上的突破和采编业务的质量,因此,运作模式是重中之重,从摸索的角度,笔者认为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认真调查外包服务市场

在我国,关于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业务外包市场也还处于发展阶段,图书馆和承包商双方都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益驱动的诱惑等因素,加之业务外包市场还不规范,管理法规还不完善,因此,运作的前提必须认真调查采编外包服务市场,全面考察,做到心中有数,合理选择符合本馆的承包商。

(二)慎重选择承包商

外包市场复杂,同样承包商的实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其人员结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市场信誉等对其工作、服务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也是业务外包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对承包商的咨信调查,选择合适的承包商就显得非常重要,图书馆应该选择几个承包商进行实地考察,认真评估,综合比较,慎重选择承包商,确保业务外包基础保障。

(三)明确工作要求

为了使图书加工工作顺利进行,在图书加工前必须与承包商进行充分地沟通,明确图书馆对图书加工的要求,图书馆所使用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分类编目的要求等。

(四)规范运作标准

首先,让承包商的数据处理人员熟悉本馆的自动化管理中的编目模块,让分类编目人员明确本馆对CNMARC中各个字段加工的深度,让分类编目人员明确905字段中的每个字段的含义,本馆对书证呈的编写规则等方面;其次,要让承包商了解本馆的分类要求及分类方法,一般馆把《中国图书分类法》(第四版)作为分类依据,也有使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的,但必须严格按本馆采用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第三,让承包商了解本馆的编目依据;第四,对条码都有自己的规则,本馆的工作人员应当设定条码号区间给不同承包商,便于以后质量出现问题时责任追究;第五,必须严格按本馆的书标及条形码号的打印要求和张贴位置执行;第六,必须严格按本馆对防盗磁条加工要求执行,如我馆采用的是CM,要求贴在书中间的位置,要对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控制,及时发现错误并修正。

(五)健全监管机制

一是树立互惠互利原则。从业务外包的最初阶段开始,把握每个环节,层层负责,加强动态监管,积极约束和监管承包商,避免差错,确保采编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是明确责、权、利。认真、全面、仔细研究外包合同条款,依法履约,将业务外包运作全面纳入法律范畴,明确法律责任,控制外包业务质量。

三是严格动态评价。健全动态评价制度,以合同为依据,定期与不定期对完成的进度、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法,加强对图书质量、数据、材料、服务等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保证图书顺利到馆,按质、按量、按时上架,与读者见面,提高图书流通率。

四是认真把好数据关。现代图书馆无论是图书外借还是检索咨询等业务都是以书目数据库为基础的,没有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就无法有效实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因此,图书馆采编部和业务工作人员都要从思想上认识数据准确的重要性,认真把好数据关,保障它的质量,确保馆藏的收集、整序、组织管理以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效果。

五是提高采编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采编业务人员要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善于与图书馆界、出版社、书商互通信息,交流工作,做到合作互利,由此增强开展读者需求调查、馆藏利用调查、出版发行调查等各种调查研究的能力等,提高图书馆采编人员素质,推动采编业务外包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图书馆的新理论已开始产生,采编部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充分运用和借鉴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化管理模式,有效整合馆内优秀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猜你喜欢
本馆书商编目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6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01
汉唐书商研究述评
华中学术(2017年1期)2018-01-03 07:25:13
书商的广告
民营绘本馆:儿童阅读推广的“毛细血管”
图书馆(2016年10期)2016-10-27 03:01:26
关于某些书商的坏话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0
绘本馆:童书营销新支点
出版广角(2014年12期)2014-08-11 23:47:46
帐篷小猪(一)
图书馆编目业务外包发展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2期)2014-02-27 14:18:37
我们的都市有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