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张晓风

2011-08-15 00:49:13范利娟
辽河 2011年12期
关键词:秋声赋相思树晓风

文/范利娟

初读台湾作家张晓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家名为黄金屋的读书社里。薄薄的书册,封面上,一位女子含笑注视着身边的世界,背景是一轮落日。书的名字也非常诗意,《等待月亮升起》,是台湾抒情小品选。晓风的作品排在最前边,只有六篇,但那六篇文章却打动了我的心。匆匆付过书款,欣欣然一卷在握,走在路上便忍不住翻阅再三。

《雨荷》《秋声赋》《相思树》《梧桐》,一篇篇一遍遍读下来,惊艳于那些精美雅致,极富古典美又饱含生活哲理的文字。文是短文,句多短句,低声吟咏着,想,这文字的背后,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她因念诵《秋声赋》而哽咽;她看见相思树而感叹着“每一棵树都是一个奇迹”;她想起梧桐,便爱着凤鸟“非梧桐不止”的高洁;她为雨中的红莲驻足,感慨着每一个生命,都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她的优雅善感成就了感人的美文,而她的睿智,是文中熠熠的宝石,散发着夺目的光华。

年岁渐长,生活中难免经受些挫折,于是耿耿于怀于命运的不公。记得是一个春日的傍晚,读到了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受伤,这种事是有的——但是你要保持一个完完整整不受伤的自己做什么用呢?你非要把自己保卫得好好的不可吗?”她的话轻柔而有力量,如同醍醐灌顶,把我从纠结多日的苦闷中解脱出来。是啊,窗外夕阳正红,春风和暖,空气中有淡淡的花香,生活如此美好,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曾多次在心里描画过她。是娇小的江南女子吧,蛾眉淡扫,明眸善睐,一开口就是燕语莺声。气质优雅,风度从容,她的生活应该是优裕而一帆风顺的,她的目光,安静而充满智慧。我满足于这样的想象,遥望着她,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呢。

前几天,得知晓风要来洛阳观赏牡丹并和文友见面座谈。欣喜期待当然是有的,毕竟要和遥望多年的她近距离接触了,然而还是对去看她有些小小的抵触。也说不出缘由,也许,我只是不想打破与她在想象中亲近的习惯吧。拿出珍藏的那本《等待月亮升起》,近二十年了,虽然书页已经泛黄,当年阅读时的愉悦依然清晰如昨,而晓风,仿佛仍在文字后面对着我微笑。

终于是没有跑去看她。4月10日下午正好有点小事,我也就有了自欺和欺人的借口,心安理得任由公交车载着我,和她渐行渐远。

网上,关于座谈会的图片和文字连篇累牍。不知是她的要求还是组织者的精心安排,座谈会没有选在富丽堂皇的大酒店,而是在老城一个名为幸福里的茶社。石板巷,砖瓦房,斜斜的房顶下是木质的柱和椽,还有红灯笼和竹门帘。晓风面前的八仙桌上,居然铺着昔日农村常见的被面,大红色的棉布上,盛开着大朵大朵的牡丹。不知晓风初见这个场景,是否会如我一样发出会心而满意的微笑。她,和这样古典意味和乡土气息的环境称得上是最好的搭配。

晓风已七十高龄,我却不愿意称呼她为老人,因为在她明显比同龄人年轻的脸上,有着一双少女般纯净的明眸。她说,她是来远方看花的,她说,对于写作,激情比才华和勤奋更为重要。这正是我想象里的晓风,一个不曾被琐碎生活磨灭闲情逸致的人,一个始终澎湃着激情的人,她,在我的心中永远不老。

明天,晓风就要踏上新的旅程。也许在未来,她会忆起古城洛阳,会微笑着回味发生在幸福里的美好往事。和她失之交臂,我没有遗憾。距离创造美感,我会一如既往关注着她,遥望着她,关注着她的文字,遥望着她优雅地走在她的幸福生活里。

猜你喜欢
秋声赋相思树晓风
段福连
当代作家(2023年11期)2024-01-27 21:59:20
《秋声赋图》
——文图合璧中的秋天
心中的相思树
铁军(2022年4期)2022-04-21 17:41:58
秋声赋·隶书条屏
雷家民作品
国画家(2020年2期)2020-05-29 10:23:08
雷家民作品
国画家(2017年5期)2017-10-16 06:26:25
“以秋写哀,以赋为媒”
马来西亚婆罗洲马占相思树蜂蜜化学成分研究
英译《秋声赋》的诗化特征重构
抽屉里的相思
岁月(2009年9期)2009-01-07 09: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