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一郎
一
听说,人类是曾经有母系社会的。母系里,妻、夫之间是如何对视与嚷嚷,不详。但大约也是父系社会的倒个或翻版吧。
周朝应该已经是父系社会了,史料不多,但男权鲜艳。有《诗经》为证。
第一首,《关关雎鸠》。一只鱼鹰,在河中之小洲上,鸣叫几声,怎么就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呢,——怎么就成了配偶一定是淑女呢?从汉儒再到宋儒,男人更进一步说,此乃后妃之德,人伦之始,纲纪之首云云。
《螽斯》,蝈蝈罢了,只是生育能力特别强,“宜尔子孙”;朱熹则更进一步:“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再进一步,女人就莫要妒忌了,男人周围女人不能不多,只是为了“宜尔子孙”罢了。
二
有人对《诗经》表达的儒家式的、夫妻间的温柔敦厚,就很有异议。
东晋谢玄的姓刘的老婆,就是不允许谢玄娶小老婆,但谢玄就是深深地好这口。友人及后辈就一起劝说刘夫人,说是《关雎》、《螽斯》这些圣人经典,很久以前就在歌颂女人的不忌不妒之贤德。夫人也知道他们是在讽谏自己了,于是就问:
“这些诗是谁撰写的?”
众人回答:“是周公。”
夫人说:“周公是男子,所以这样说;若使周姥(周公老婆)写诗,一定就不是这样了。”
如是如是。有周公之礼,或当有周姥之礼也。
三
《三国演义》第十四、十五回,张飞丢了徐州,将刘备的老婆家小也失陷了,关羽批评了几句,张飞就急得要自刎。书中有如下传颂久远的记载:
刘备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比喻很新鲜毒辣,也让女性们切齿不悦也。
四
女性们也有很高的悟性,常常对男人说不。
《左传》也是儒家经典,记春秋几百年事,基本也是训导教化作用的书籍。但其中有些记载着实有趣。
祭仲是郑厉公的大臣,很专横跋扈。郑厉公就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灭他。人家夫妻感情好,这事雍纠也告诉了他老婆,即祭仲的女儿。女儿知道后,心里特别纠结,就问她母亲:
“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
她母亲回答说:
“人尽夫也,父一而已。”
于是,女儿告诉了父亲这要命的大事。但我相信这个做女儿的,绝对不会行使“人尽可夫”的权利。
祭仲杀了雍纠,将他的尸体扔在小水池里。
郑厉公虽然惋惜愤怒,还算恩义,出奔他国的时候,一定要带上雍纠的尸体走,但却说了句让女性愤怒的话:
“谋及妇人,宜成死也!”
五
西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表达了最初的三纲、五常思想,根据是“天数佑阳而不佑阴”。
再往后,儒家的大学问家就将这文章慢慢做大了,经常提说这“天然规律”,到了宋朝,就开始大声嚷嚷三纲五常的代表性、先进性,以及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要“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以及三从四德类。所谓人欲,更多偏重于女子之欲要禁,女子要从一而终之类。
女性似乎再也不能嚷嚷了。
六
为何如此呢?
男女到底有什么大差别呢?
有个叫赵世杰的山东人,半夜睡醒了,对她老婆说:
“我梦见与别人家妇女交接。不知道妇女是否也有这样的梦?”
他老婆很诚实地脱口而出:
“男子妇人有什么差别?!”
——赵世杰爬将起来,将她老婆狠狠地揍了一顿,留下了俗语:
“半夜起来打差别。”
七
从明朝的李贽开始,就一直有人严肃认真地问这个问题:
“夫则可,妻则不可,何也?!”
何也?到现今,依然是:何也?
何也?
现代人也不问“何也”什么了,精简一些的哲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就出来了:
“恋爱是错,结婚是错上加错。”
——夫是错,妻是错,夫妻对视与嚷嚷,就是错上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