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薇 权千发
2010年5月,石家庄市文物局公布了近期在石家庄鹿泉北胡庄的考古发现。在陕京三线输气管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发掘了迄今为止石家庄面积最大、出土最多的先商遗址,此次发掘,无论是从古人的生活方式还是生活用具上都有别于山西、河南、河北邯郸等地发现的先商遗址,这是先商时期的一种新文化类型。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印证了商祖先起源于石家庄区域的观点,对研究先商文化的发祥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人和先商人的这个链接,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传承价值。这次发现不仅带给考古界一个大惊喜,也给了高校艺术专业一个新的传承任务。有必要把其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把先商文化的传承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体现艺术教育中的传统美学教育和传承要求。
先商是指商部族在成汤灭夏之前孕育、发展所经历的重要历史时期,它的发现对研究先商时期的人类活动意义重大。对出土器如陶器碎片和石器、骨器和鹿角物等,考古人员正加紧发掘和修复。这些都是先人生产、生活和祭祀所必要的工具,是我国古人的文明遗物,系统地展示了先商文化、早商文明和商代青铜文明的发展脉络。这些工具、器皿、武器、服饰等古老的视觉形象与观者产生了互动(interaction),观者对文物回应了欣赏,惊叹古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艺术与社会之间产生了互动性,不可移动文物点与现实产生了关联性。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传统视觉艺术与语言文化一样都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视觉形象,就需要将其与高等艺术教育相结合,运用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点,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增加与时俱进,使培养的学生能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一些条件,满足社会的需求。
高等艺术教育要培养既懂艺术实践,又懂艺术理论的人才,要突破传统的方式,通过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与区域内传统视觉艺术建立有效联系,以实现高等教育的优化配置。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人创造了文化又受文化的支配,民族文化的传承已从一种“惯性”转为“自觉的传承”。② 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沟通日益快捷频繁,文化艺术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也更为明显。事实上,世界上的艺术历来是多样的,各民族、各地区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使世界艺坛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艺术中的“地域性”意味着艺术的地方特色,可以和“当代性”同时存在、相互兼容。先商遗址中大量的陶器碎片和石器、骨器和鹿角,这些都是先人生产、生活和祭祀所必要的工具,它们形象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记录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铭刻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上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更显重要。当然,这决不意味着要搞文化艺术上的自我保守和自我隔绝,而是在知己知彼和注意广泛吸收营养的情况下,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做富有本土特色的创造。在创作中传承民族文化,用时代特征彰显区域文化。
“人们只要具有一种审美态度(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就可以抓住审美的意义。”③传统美学教育中需要拓展学校的社会功能,全面服务社会观念。
地域性的问题是当代文化中一个越来越普遍的话题, 地域性这个概念不仅是外在概念,而且是一个文化概念。对于国家来讲,地域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商遗址的陶器碎片和石器、骨器反映的是古设计家、制作者描绘出的当时当地的先进与时尚,表现的是当时当地的人们的审美需求,时过几千年仍令今天的人们惊叹不已。
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特别是艺术这样的知识形式,其地域的自然和历史人文因素就更为突出,可以发现艺术无论怎样变化、发展,都有一个源由,或者说是有一个文化情景。从传统上来说,由于特殊性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以及特殊的资源和不同的生存状态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审美。商文明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发生模式代表着东方古代文明的产生模式,在人类文明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艺术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反映对特定时代的重大或热点事件的关注,反映了生活中的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产条件区域性,传播媒介的不同促进了我国各族各地的艺术文化的融合及相互影响,也导致了各地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构思精妙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法。
先商遗址的发现为当地高校艺术专业又提供了一个古文化教育场所,依据此进行定位分析,梳理艺术发展的规律,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前景和未来。有意识的解决专业合格并不等于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现象,运用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使其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为今后的研究与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在长期的艺术教育中,学校积累了艺术教育传统的独特性、共性和个性,整体的、细节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艺术追求者的学生,对他们的梦想、才情、禀赋、个性、专业准备情况的千差万别,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研究,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差别,培养承继、弘扬和创新的薪火相传者或区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创新者。树立地方交涉与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利用社会资源、环境资源、和艺术资源,在发掘、继承、传承、弘扬上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综合性、符合型、创造型的艺术人才的成长。强化传统艺术学,坚持艺术素质和技术素质并重的教学理念。把传统的民族价值观、历史观、宇宙观、伦理道德观、信仰、理想、审美情趣等民族精神整体民族特色,融入现实中时,强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个别特色,强调几方面结合起来,把时代性与民族性、地域性突出出来,把中国艺术教育的民族主体性凸显出来。
民族文化通过不同形式的展演,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如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现代大众传媒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和模式。高教的教育功能应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类文明的前景等综合思考,多一些历史文化的眼光、多一些人类文明发展的眼光。加强艺术美学教育,本着一种效果历史意识(effect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从艺术的角度为区域文化培养人才,为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传承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