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夫刚
箴言于斯。不要相信一本太厚的非工具书。不要拿上一个朝代的那些事赚钱。不要用历史人物的物质性局限建立现代生活的舒适指数。不要取消考古队的编制。不要自我加冕。不要减少现有国家的存在数量。不要乞求肤色承担教养的责任。不要视夜间道路为黑暗的方向。不要相信油价上涨的理由。不要酒后写诗。不要讥笑袁隆平不发表论文。不要猜测井井有条来自哪个谜面也不要相信历史的巧合。不要用保温桶的凉开水检测耐心。不要在春天讲述乡村色情故事。不要加入偷菜者的行列。不要在广场上用地理老师的眼光爱抚风景。不要向屈原、梁祝和魏晋的月亮吐痰。不要赞成把天津市变成北京郊区。
家里来客人了。那破了一个洞的毛巾随随便便地搭在晾衣绳上,让刚上初中的少年很没面子,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居然让他去取毛巾给客人用。在他嘴唇上方,愤怒的荷尔蒙像毛茸茸的胡须一样骤然生出,于是他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飞奔到街上。时值正午,垂直的阳光宁静而又燠热,倒卖鸡蛋的小贩用自行车驮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走村串巷,《大众电影》已经占领乡村而阅读《诗刊》必须到城里的图书馆去。
替受了委屈的弟弟出气就是为自己伸张正义——他也只是一个少年,但他毫不犹豫地把对方的柴刀扔入山谷而宁肯让父亲责骂自己一顿再赔偿人家一把新柴刀。三十年后他游荡于家乡山中,在山谷里意外地发现了那把锈蚀不堪的柴刀。因为已经赔过人家,从法律上讲柴刀已是父亲的财产可以被他继承。他小心地捡起它来,像找回遗失已久的尊严——作为柴刀的新主人他用抓阄的方式决定不带它下山。弟弟和父亲去世后他已惯于孤独,不想再让一把柴刀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触景生情的角色。
青岛是他闯荡江湖的第一站。在沧口的一家石子加工厂,他摇摇晃晃地推着独轮推车往返于碎石机和料场之间。这一年他大概十六七岁,跟不上机器的节奏,也不好意思问工友们为什么忽然会对一个外面经过的女人哈哈大笑。一周后他炒了自己的鱿鱼,他觉得再待下去自己的耐心肯定会先于身体而崩溃(有诗为证:从众多石头到更多的/石子,机器开动/碎石工人变成哑巴//在碎石厂的夜晚挑灯夜战/寻找出路。仅仅一周/我就首先丧失了斗志)。告别这座著名的城市之前他去了栈桥,第一次一个人看见大海。去了中山公园,那里有一个魔术团在表演大型魔术:一个被铁链锁住的人转眼脱离了层层捆绑,另一个人则在木箱断为两截后依然头脚分离地活着,这与他在老家观看过的吞吃铁球的草台戏法已完全是两个概念。返程的最后一天他来到石子加工厂附近的湖岛村,这里是拍过电视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台湾艺人凌峰的老家。他在村子里漫无目的地逛荡了一个下午,然后到一家饭馆吃了一碗简陋的汤面并向老板问起凌峰的故事,但老板是外地人对凌峰一无所知,于是他在稀松的路灯下回到了石子加工厂——他的行李(主要是一床被子和几件衣服)装在一个沂蒙山牌化肥袋子里静静地等他归来,这一夜他和同村来的工友挤在一张床上,一个辗转反侧,一个鼾声如雷。
一卡车橘子完成长达数省的跋涉后卸在市场一角。噩梦开始时那个突然降温的冬夜没有任何暗示,而他则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替橘子们低估了南方和北方的天气差异。除了路上烂掉的,就是夜间冻坏的,一少部分既没烂掉也没冻坏的橘子被精心挑选到货台上,但根本构不成对购买者的吸引。天太冷了。他的儿子穿一件比橘子灰暗的黄大衣守着身体不适的橘子们无所事事,居然跑到书店买回一本五百个页码的《青年诗选》读到尾声。市场旁的小河,冰上泛出安静而刺目的阳光,映照着他欲哭无泪的悲壮和儿子瑟瑟发抖的少年之心。这笔学费交得太彻底,一个真正一败涂地的经济案例——最后,他不得不雇人把如山的(只有这个比喻!)橘子们从市场清理到垃圾场。有此一劫,他的人生进入经济的负数时代,他的儿子则在之后漫长的日子里见到橘子就有一种轻微的恶心涌向喉咙。
科学家创造了光年来计算星体间的距离,但这个虚拟的速度单位却披着一件永恒的偷梁换柱的外衣:没有一位科学家能亲身完成光年的体验,所有对光年的陈述都来自于光年之外的借代:十万亿公里,一个超出人类想象的距离,连不服气的孙悟空也会累个半死。跃跃欲试的光年其实是一个静止的、近似无用的概念活在纸上谈兵的理论中,甚至连概念也称不上:它既不具备生活的存在价值,也谈不上艺术的虚构贡献。情况就是这样,所有速度太快的事物都难逃不受历史青睐的厄运。
梦游的记忆。他打开电脑修改了文件中的一个标点符号,然后关闭电脑,长久地凝视着插排上面的红色指示灯,从那里,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无言的世界。但他在清晨证明不了自己——如果他梦游,清醒就不成立;如果他清醒,梦游就不再是梦游。他从被修改的文件中找到了时间的证据,但一个标点符号根本不可能完成对句子生病后的拘捕、审判或流放。
月黑风高,他只身一人从县城赶回村庄。四十里山路没有一盏路灯,往来的货车没有一辆停下来问他为什么独自夜行。所幸自行车快到村庄时方才罢工,青春有惊无险。他得到了父母略带惊讶和责备的表扬,但貌似坚强地把少年无言的泪水咽回心中,直到今天。
一九八八年。沿着城里唯一热闹的街道(一条公路穿越县城的那部分)闲逛荡。那时,从城南端的外贸公司到城北头的造纸厂,像他这种身份的人——工厂或者机关里的临时工已不鲜见,因此他时不时会遇上另一个闲逛荡的自己嘴里叼着“红梅”牌香烟,或在小广场的台球桌上击来捣去,或在脏兮兮的酒馆里一边听邓丽君一边冲着小老板喊:“再来两瓶!”他不看电影,不发电报,偶尔买书,从没有想到要跟县政府对簿公堂——但不影响电影院、邮电局、新华书店和县政府成为县城的必需品,它们的光环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完全退尽:电影院被拆除,上面盖起了两栋高层建筑。工厂组织观看演出时,他曾坐过的十一排六号也许已是一家住户的马桶;邮电局一分再分,至少已成为互不相干的四家单位;新华书店的一层变身眼镜店、文具店和服饰店,图书以“上层建筑”的身份被请上二楼一角;只有县政府历经沧桑而不减“侯门深似海”的威严,但那又如何,它早已老得认不出这个曾在城里唯一热闹的街道上闲逛荡的前青年了,它甚至有点不值得前青年为它多写下一两行文字。
他生活的这座城市背靠一条著名的大河。时光流逝,大河越来越疲倦,政府和舆论的挽留更多的是基于对大河的利用。大河曾经是母亲,但如今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奶妈,羞于谈论乳汁(一九九六年,断流一百二十六天;一九九七年,断流二百二十六天):大河面临着和诗歌一样的难题。他在二十岁和三十岁时分别以大河为依据写过两首诗,在四十岁时他想再写一首献给大河——他相信大河奔流是永恒的诗篇而非其他;他必须相信,大河不再奔流也是永恒的诗篇死在记忆中而非其他。
诗人的写作究竟该不该考虑读者的因素?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他对那些宣称视读者为不存在的诗人深表怀疑:如此,写作已完全没有必要与生活和人发生关系,只需让心灵中的东西在心灵中自生自灭就行了——所谓“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在这个问题上他很荣幸自己是博尔赫斯的支持者。博尔赫斯说,诗人的劳动不在于诗歌,而在于发明理由让诗歌受到称赞。尽管博尔赫斯没有说明受到谁的称赞,但称赞者应该包括读者。
法国小说家乔治·佩雷克在其作品《消失》中自始至终隐藏了字母E,以预示某种东西的消失。这是个体的有效努力但没有获得公共准则的多数通过。字母E在《消失》中消失后,却以另一种面孔宣告归来:每当人们谈论《消失》,必定绕不过消失的字母E,这意味着佩雷克只是把字母E变成了“被消失的字母E”,消失的东西不但没有湮灭,反倒以强化的方式证明了自身的存在。
看完电影的中学生们集体列队返校,在这支小小的部队里她是一个角落里的丑小鸭。但青春突然降临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连一个丑小鸭也不如:鲜血洇红了裤子,她的身体发生了变化而她浑然不觉。男同学在哄笑,女同学不知所措。问题没有她想得那么糟糕甚或恐怖,也无关尊严,那不过是童年结束时的一个符号——适应于所有的女性,不过是初潮赋予她比别人更特殊一些的成长经历,以至于在多年以后还能清晰地占据自己的记忆:头顶是空旷的宁静的湛蓝的偶有白云飘过的天空,并在慢慢逼近正午。阳光一片惘然,热情般的惘然,跟电影中那令她脸热的镜头出现前的强烈阳光有着惊人的相似。
教堂的大钟在窒息的时间里生活了很久
这完全可能:园艺师的劳作在于
把领导意志贯彻到植物中去。
多年以来他喜欢在下雪的日子洗澡却苦于找不到原因。
落到纸上的梦才算向这个世界哭过。
有一次他和朋友边喝酒边看电视台播放一个关于“希望工程”的片子。醉意朦胧时,他们决定去河北省涞源县一个叫桃木疙瘩的村庄看看,那里有一所小学,有一个叫张胜利的小学教师(“希望工程”资助培养的第一个大学生)。事实是六七年过去了,他们并未成行,因为第二天他们都清醒了过来,他们的清醒和他们的庸俗一样多。他没有忘记桃木疙瘩小学和张胜利,但对桃木疙瘩小学和张胜利的诗意关注却在清醒之后丧失了方向。
电信局建议他开通来电显示功能,说每月只需三块钱,所有打来的电话均将无处藏身。他谢绝了。他喜欢目前的状态,拿起话筒才知道对方是谁;也接受这样的事实,有人给他打过电话但并不知晓。生活中已知的东西已经太多,来电显示所扮演的角色无非是扼杀诗意和想象力的帮凶(瘦比胖更裸露,更下流)。
山东中部的这座城市里的新华书店并无新鲜可言,倒是提供给购书者的塑料袋令人惊讶:两元钱一个。这是他见过的最为昂贵的塑料袋之一,即使售货员宣称它属于环保塑料袋。所幸不是捆绑买卖。于是他决定以拒绝购买的方式表示一下读书人的小小抗议——书店是传播知识的中转站,出售塑料袋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而不应该从读者那里实行蝇头小利的再盘剥。他抱着一摞图书走在街上,对同样抱着一摞图书的老马说:“自从我离开以后,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没文化啦。”
鬼把戏。这个地方在风水上被视为不祥与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有关。据说早年有一户人家晚上外出归来,看见自家门前人声喧闹,有戏上演,于是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时间过得很快,忽然一声鸡鸣,整个戏台瞬间垮塌并消失得无影无踪。活人看了一夜鬼戏,从此附近住户接二连三遭遇怪事,一蹶不振。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又是挖坑,又是起山,甚至连邀请鬼怪们回人间看戏的手段也用上了,但都属于无效的努力,仿佛这鬼戏台夜夜搭建,这鬼把戏层出不穷。旧村改造时人们把村委会建在了上面,希望鬼怪们有事跟集体交涉——之后两任村长皆未得善终:不是英年抱病身亡就是由于经济问题身陷囹圄。现任村长宁愿在家办公也不肯踏进这里半步,他提心吊胆的样子让人觉得这里已经不再是人间的村委会——但没有谁挺身而出,断言鬼怪们盘踞于此是继续演戏呢,还是用来办公或者做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