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非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乡素有“诗歌海洋”的美誉,苗族民歌的种类繁多,而飞歌是苗族歌曲中最为典型的体裁形式。在现实生活和当今的音乐创作中,飞歌这一带有较强地方性色彩的音乐,受到了很多音乐创作者和爱好者的喜爱,并且具有独特的意境。
苗族人民能歌善唱,在劳动、休闲、社交或节庆娱乐活动中,都以唱歌为乐,故有“苗山无处不飞歌”之说。苗族民歌的体裁有很多:飞歌、古歌、礼俗歌、游方歌、儿歌等,苗族民歌的旋律以DO、MI、SOL(1、3、5)三音腔成曲者最为典型。其中苗族飞歌这一体裁形式,在现实生活和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影响最大、最广泛,它几乎成了苗族音乐的一种代号和象征,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苗族飞歌,“飞歌”是汉译,苗语称为“恰央”(HXak Yangt),“恰”即歌,“央”即飞,意为飞扬的歌声。有些苗族地区也称之为“喊歌”、“吼歌”、“山歌”或“喊坡歌”,这是一种室外演唱的山歌,相当于汉族的高腔山歌。
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曲调也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形式。飞歌是在寨子外和室外环境中唱的情歌,较为明朗而富于激情,苗族飞歌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曲调:委婉,节奏明快,格调清新,高亢嘹亮,豪迈奔放,唱时声振山谷,有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2)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方式,演唱时大都是以苗族方言和独特的演唱方法进行清唱。
(3)演唱风格:苗族飞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有游动型和装饰型两种。
(4)调式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
(5)旋律模式:一体多用,最后一句往往是落阳平或阴平调,以便于拖腔。
所谓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而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苗族飞歌属中国少数民族五声调式音乐范畴,这与它运用的旋法有关,也同苗族的语言声韵和演唱风格有关。它的曲调结构短小,所用音乐材料集中,可谓高度浓缩而内涵丰富,个性色彩极其鲜明,这是苗族民间千锤百炼而得以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和独到的美学特性。苗族飞歌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折射出了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的十分重要的问题——意境。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意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意境
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苗族飞歌充分地反映出了意境的两个特征——侧重于主体、抒发歌唱者的情感,结合飞歌见物即兴,现编现唱的特点,也就是说,飞歌都典型地刻画了当时所描述的场景、人物等的形象,如节日、活动、迎送等,体现了意境中的主体。强烈的感染力是飞歌的特色,歌词内容也以颂扬、感谢、鼓动居多,这不仅是艺术真实性的体现,而且也是歌唱者本身的感情冲动,还是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再现,更好地抒发了歌唱者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民族风格。
2、从审美的角度反映飞歌的意境美
近年来,随着原生态歌曲的设立,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等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进入社会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广和重视,而且以苗族飞歌为素材进行改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这些改编的曲目由于各自表现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不同,作者们的感受与审美情趣不同,取舍角度不一,加上人的内在气质、文化素养、技艺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虽用同一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和创作,但却见仁见智,最终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是形形色色。这正好说明,飞歌的主题音调蕴含着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可塑性,此外,也可以证实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它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民族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总是会让人陶醉、受益,那就是民族音乐的意境,这些意境成了民族音乐的重要元素。意境重表现、重抒情,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意境之美,具有多样性,有阳刚之美,有缠绵之美。例如《苗岭的早晨》呈现出来的寂静之美;《醉苗乡》呈现出的恬静之美;《毛主席来到了》呈现出来的抒情之美;《飞向苗乡侗寨》呈现出的是欢快之美。总之,民族歌曲中意境的种类是很多的。正是音乐有了意境,才使得这些作品受人欢迎,若能抓住意境,陶醉于意境当中,才能更好地去聆听音乐,才能更好地去感受音乐,才能更好地去喜爱音乐。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雅文.苗山飞歌漫话[J].北京:人民音乐.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