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吴玉西
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旅游文学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被旅游业界人士所重视。但是目前,国内旅游文学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旅游文学如何走进市场、开拓市场,也还缺少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实践。
四川省的乐山市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所在地,其悠久的佛文化旅游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但旅游文学的丰硕成果却没有或少有被用作旅游资源,这令乐山的旅游资源显得单调。游客来去匆匆, 停留时间短、花费低, 大多在一天之内参观完大佛就离开了,给地方带来的旅游经济效益不高。因此,长期以来都有一种说法:乐山旅游留不住游客。发展多元化的旅游经济,这成为乐山当务之急需要思考的问题。
乐山市的旅游文学底蕴究竟如何,能在旅游市场经济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本文拟在此方面进行探究。
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乐山榜上有名。乐山古称嘉州,素有“鱼米三江金天府,峨山沫水秀嘉州”之美誉,因其历史上盛产海棠,故又有“海棠香国”的雅称。山川钟灵,人文蔚然。古往今来,嘉州山水名人荟萃,文学闪耀。
乐山旅游文学的产生发展大致有三个重要时期。第一个重要时期是两汉时期。西汉时,乐山逐步发展的经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当时,乐山已为士大夫们所看重,东汉光武帝誉乐山为“士大夫之郡”,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曾在乌尤山尔雅台注释《尔雅》,更是传为历史佳话。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唐宋时期,唐宋是乐山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兴旺时期。唐武德初新修了学官,培养人才的成长,两宋时期有1100多名乐山人考取了进士。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乐山涌现出了享誉千古的文学大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现四川眉山人),更有李白、杜甫、岑参、范成大、黄庭坚、陆游等文化名人或在乐山为官,或在乐山游历,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北宋著名文人邵博有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 东坡诗曰:“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都是乐山旅游文学盛极一时的证明。第三个重要时期是近现代。近现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样的大文人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诗人曹葆华,“九叶诗人”之一、翻译家陈敬容等文化名人,乐山旅游文学迎来新的发展。
旅游文学作品详尽地记载了作者的旅游行踪及感受,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象、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以及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在旅游文学作品的流传过程中,文学作品通过其艺术的魅力,可以对风景名胜起到宣传的作用,提高风景名胜的吸引力。
北宋文人邵博称赞“天下山水之胜曰蜀,蜀之胜曰嘉州”,苏东坡感叹“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载酒时作凌云游”。这些溢于言表的赞美,吸引着后继游客文人前往观瞻游览。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曾受东坡诗的影响载酒游凌云,更写下游记诗云:“聊为东坡载酒游,万龛迎我到峰头。江摇九顶风雷过,云抹三峨日夜浮”。这些旅游文学作品在当今旅游市场上也具有极大的旅游宣传功效。
乐山大佛景区景点之一——载酒亭,即取意于苏轼诗《送张嘉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诗意;而景区东坡楼则以楹联最为出彩—— 楼前有清代何绍基所题对联,曰:“江上此台高,问坡颖而还,千载读书人几个;蜀中游迹遍,信嘉峨特秀,扁舟载酒我重来”。对联既描绘了此处佳景,又褒誉了东坡才学,更融入了苏东坡《送张嘉州》诗意,耐人寻味。这些旅游文学形式已与风景名胜融为一体,成为大佛景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乐山市有多处郭沫若的纪念广场、塑像,这也是乐山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旅游文学可以形成文学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的具体形态表现为作家故居或纪念馆,作品故事情节游览线路,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场所,诗人作家萍踪所至留下的诗文、石刻、碑记等。这些文学旅游景观或独立成景,或作为陪衬,与其他景观交相辉映,大大地增加了旅游地的吸引力。通过对乐山名人故居及文学景观的打造,可以为乐山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产生直接的旅游经济效益。
面对丰厚的旅游文学资源,我们可对其进行整理并开发,使之成为乐山的人文旅游景观。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明代高启就用了一个典型材料,说明名人与“胜景”的关系:“画桥二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有钟声。”借助名人效应吸引游客的眼球,这在很多地方都有成功的例子,有些地方甚至还牵强附会地“发掘”出一些名人的文化资源。乐山名人众多,打造名人故居、旧地,把现有的名人资源利用好,这将为乐山旅游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领袖,郭沫若在文化各领域的创造积淀及其名人品牌对全社会各层面的影响等都是打造“名人故居(故里)游”的最佳条件。乐山沙湾区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赞誉之词。郭沫若故居前傍沫水,后依绥山,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后经逐步扩建,至郭沫若父亲郭朝沛经营家业时,达到目前规模,共有大小房间36间。今天,它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荼溪》、《村居即景》等都创作于这里。但郭沫若故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沙湾工业污染较严重,没有与故居配套的旅游风景,且故居所在的沙湾距乐山有一段距离,旅行社规划的乐山—— 峨眉山专线旅游并不包括沙湾郭沫若故居。游客参观完乐山大佛后,也不愿单纯地为了看郭沫若故居而驱车前往沙湾。这导致郭沫若故居没能成为乐山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确实是乐山旅游资源的一大损失。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乐山乐水给文人们提供了许多的写作素材。可以说,乐山自古以来就以其山水风貌吸引着游人。但现在,乐山旅游除了大佛——峨眉山景区,其余景观都不复存在了。利用典籍中的记载,恢复旧有景观,这对于乐山旅游多元化发展意义重大。
乐山市的市花海棠花在唐代就已出名,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道:“加州海棠,色香并胜”,故有香海棠一说。宋代,嘉州香海棠盛极一时,那时就有名胜海棠山,《舆地纪胜》载“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直到清朝,嘉州海棠芳迹还可寻觅,民国以后,便难得一见了。郭沫若不无遗憾地说“:那有香的海棠在现在已是绝了种了。”现在,恐怕已少有人知道乐山古称“海棠香国”,寥寥的几株海棠花,在海棠公园无人问津。
这个资源的流失十分可惜。一个城市的市花,不仅能代表这个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精神风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对带动城市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法国的薰衣草,都已成为国家的旅游招牌,单纯慕名赏花而去的游人,不计其数。在我国,也有洛阳的牡丹、南京的梅花、婺源的油菜花以及四川龙泉驿的桃花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名片,吸引着八方游客。乐山应该大力打造“海棠香国”的旅游景观,让赏海棠重新成为乐山旅游的一个项目,并由此带动一系列的旅游产业发展。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秀丽奇特的乐山风光曾吸引过历代不少诗人墨客,除了在诗文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外,还留下不少生动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与旅游风景名胜有关,虽属野史、稗史,却又算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国内大多成名的旅游景观,都有相关的传说、故事为其造势,没有了传说景观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历来就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传说、故事可增添旅游景观的神秘色彩,往往可启发旅游者情思,震撼旅游者精神,给旅游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旅游效果。
乐山大佛寺的东坡楼,传说苏东坡曾在此读书。这里流传着“东坡借地”的传说:东海龙王知道苏东坡在凌云山上读书后,让三太子拜东坡为师,并借给他一块菜园地,约定五更时归还。这块菜园地就是现今的乐山城。所以,乐山城以前是不打五更的。乐山城内有一条街名为“半边街”,据说是一位更夫不信这传说,四更过后多敲了一下,水就淹没了半边街。大佛脚下现存有一石洞,与河水相通,传说就是龙王三太子求教于苏东坡时出入的通道。这个传说亦虚亦实,能充分激发游人探奇的兴趣,应在旅游开发中加以利用。
此外,在民间文学中,还有不少关于土特产、工艺品的传说、故事,开发出来,服务旅游业,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许多地区在历史上有不少享有盛名的物产,后因时代变迁而消失,或因冷落而没有得到开发,逐渐被遗忘。但在民间文学中,仍保留了这批名产、传统工艺的传说。例如,乐山丝绸历史悠久,唐代已是朝廷贡品,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土产水波绫,乌头绫,上古贡”。清代《嘉定府志》载地方物产提到的邓阳绸更是名声在外,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嘉定大绸”。民国时期,乐山号称“丝绸之乡”声名远播。如今,乐山旅游纪念品市场资源匮乏,没有自己特色的纪念品,可以考虑将丝绸作为乐山特有的旅游纪念品予以开发。
前面谈到乐山许多旅游文学资源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与挖掘,要开发挖掘,少不了大力的宣传。现在,四川境内许多景点在宣传上大做文章,城市名片、风景光碟、旅游指南攻势不断。可乐山仍然靠着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吸引游人。书店里关于乐山旅游的书籍几乎空白,乐山市的各个宾馆没有介绍乐山大佛—峨眉山的专题片为游人播出,也没有陈列《乐山旅游指南》之类的资料供游人参考。很多游人想了解乐山却无从下手,这将使游人带着更多的遗憾离开乐山,而这些游人本可以成为乐山的免费宣传员,给乐山带来无尽的旅游生机。
所以,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是乐山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的环节。
开发乐山旅游文学旅游价值,必须提高导游人员的文学素养,让导游讲解、宣传乐山旅游文学,彰显乐山旅游文学的旅游资源魅力。导游员讲解、宣传乐山旅游文学时,要做到言之有情、有神、有力。言之有情是指导游员在带团过程中要对风景、对游客有感情;言之有神是指导游员的讲解应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等,其讲解内容要经过综合性的提炼并形成为一种艺术,让游客得到一种艺术享受;言之有力是指导游员使用的语言应该是简洁明快、比喻适当、铿锵有力、耐人寻味,以增强乐山旅游文学的旅游价值。
乐山市旅游文学底蕴深厚,加以深度开发和利用,一定能在乐山旅游市场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唐长寿·嘉眉稽古录[M].2001.
[2]当代四川丛书编辑部·文化旅游名城乐山[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