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居民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2011-08-07 06:21:52胡光辉陈桂梅崔陈敏李茜茜朱继民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淮河饮食习惯农村居民

胡光辉,陈桂梅,杨 冉,崔陈敏,李茜茜,孙 莉,朱继民

(安徽中医学院 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8)

安徽地处长三角洲腹地,长三角外扩、中部突围、工业强化、交通改善,带动了安徽的经济发展。如今安徽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受此影响,安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居民早已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饮食习惯与健康息息相关,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现今安徽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同地区居民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来自淮河以北(淮北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和淮河以南(安庆市、芜湖市、六安市、宁国市、巢湖市)等25个市,并在抽取到的每个市随机抽取若干乡镇和村组作为调查对象的来源,共获得3 014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民,也包括居住在农村而从事卫生、教育及商业服务人员等。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小组讨论和专家论证后完成),于2010年7月,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本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在读本科生)采取集中调查和(或)入户调查的方式,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进行匿名调查,以避免信息偏倚。

1.3 调查内容 包括:被调查对象个人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身高、体重等),饮食情况(饮食规律性、早餐习惯、饮食偏好、食肉情况、蔬菜和水果食用、食用油等)。

1.4 资料处理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行双重录入,转换格式后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水准设为0.05(双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3 014人接受调查,其中男性1 528人(50.7%),女性 1 486 人(49.3%);年龄 16~94岁,平均(40.2 ±17.0)岁;初中以上者 1 517人(58.8%);未婚者 743 人(27.6%),已婚者 1 748人(66.2%);人均住房面积34.4 m2;住房为楼房者1 023人,占39.8%,砖瓦房者(含平房)1 500人,占58.3%;淮河以北1 926人,淮河以南1 088人。

2.2 饮食习惯

2.2.1 规律饮食 本调查将对“您吃饭有规律吗?”的回答为“几乎总是”以及“多数是”者规定为饮食有规律,共有2 978人作答,应答率为98.8%。有规律饮食习惯者2 235人,占75.0%。由表1可见,不同年龄间、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间的饮食规律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不同性别(男vs女,74.2%vs75.8%)、不同地区(淮河以北 vs淮河以南,75.3%vs74.5%)

表1 不同人群规律饮食、早餐习惯的情况

2.2.2 早餐习惯 本研究将对“您有吃早餐的习惯吗?”的回答为“几乎总是”以及“多数是”者规定为有早餐习惯。共有2 980名调查者作答,应答率为98.9%。2 401人有早餐习惯,占80.1%。年龄和文化程度组别的早餐习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而不同性别(男 vs女,79.5%vs 81.2%)、不同地区(淮河以北 vs淮河以南,81.2% vs 7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3 饮食偏好 共有2 957名居民作答,应答率98.1%。1 325人有饮食偏好(选项可多选,统计各选型被选的人次数),占44.8%。农村居民中以喜甜食、辛辣和咸味较多见;相对而言,女性更喜甜食,男性更喜辛辣饮食。年龄、性别间居民饮食偏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文化程度(P=0.408)、地区(P=0.13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调查结果明确了不同人群的饮食偏好,为健康教育指明了重点人群。

表2 不同人群的饮食偏好情况

2.2.4 肉食搭配 在调查中,2 983人作答,应答率为99.0%。选择“肥瘦各半”和“瘦肉为主”者2 564人,占86%。由表3可见,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地理位置间食肉情况不尽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2.2.5 蔬菜食用 共有2 945人作答,应答率为97.7%。每周摄入蔬菜4次以上的居民2 438人,占82.8%,每天摄入蔬菜一次以上1 857人,占63.1%。在表3中可见,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之间的蔬菜摄入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6 水果摄入频次 作答的2 939位居民中,应答率为97.5%。只有785人每周食用水果3次以上,占28.7%。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调查也了解到农村居民的水果摄入与时令有关,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2.2.7 食用油 作答的2 977名居民中,应答率为98.8%。2 351人选择“完全植物油”和“主要植物油”,占79%;455人回答“两油各半”,占15.3%。由表3可见,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地理位置间的食用油摄入情况不同(P<0.05)。

3 讨论

3.1.1 多数居民饮食规律,有良好的早餐习惯,但仍有提升空间 长期无规律饮食是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导火索。农村居民主要参与体力劳动,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满足需求。长期不吃早餐,饮食无规律,易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肠胃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等症状,诱发各种疾病[1]。

表3 不同人群肉食摄入、蔬菜食用和进食水果频率、食用油的选择情况

3.1.2 饮食偏好问题严重,饮食结构欠合理 调查发现,近半数居民存在饮食偏好,以偏食咸、辛辣和甜食居多;14%的居民肉食搭配不合理。食盐过多,影响钙的吸收,造成骨质疏松,也是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诱因[2],与消化系统肿瘤也有较大关系[3]。研究表明高糖高脂饮食者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使胰岛素分泌过多,产生胰岛素抵抗[4]以及引起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5],人体内环境失调,进而引发多种慢性疾病。长期辛辣饮食对胃肠道黏膜刺激性很大,慢性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更应该忌食。

调查显示每周食用水果3次以上者仅占28.8%,只有63.1%的居民几乎每天都有摄入蔬菜,农村居民的水果和蔬菜摄入与时令有关。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经常吃蔬菜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6];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脂,改善便秘,有益于肠道健康。

3.1.3 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是影响饮食习惯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女性、老年人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在饮食结构上要相对更为合理。这与国内的一些相关调研都是符合的[7,8]。而淮河南北间的饮食习惯差距不明显,仅食用油和肉食搭配上存在差异。

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是多种慢性病的“导火索”,相关部门应对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进行健康干预和引导,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态,提高农村居民体质。

[1]陈东方.不吃早餐的疾病[J].医药世界,2008,12(4):44 -45.

[2]汪启骏.高盐饮食与高血压[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13(8):33.

[3]刘娜,沈月平,李宝霞,等.高盐饮食及腌制食品与胃癌关系的Meta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3):263 -265.

[4]高宇,宋光耀,周宇,等.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血管舒张功能减弱[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3):275-277.

[5]唐雅玲,黄韬,杨永宗,等.高糖高脂饮食对新西兰兔血清葡萄糖和脂质浓度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17(7):593.

[6]李思义.水果抗癌成分与功能[J].西藏农业科技,2009,9(1):25-27.

[7]陈娟,刘庆敏.城乡居民饮食习惯调查[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3):191 -192.

[8]李宁燕,王卫.北京市宣武区社区居民主要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0,8(10):1041 -1042.

猜你喜欢
淮河饮食习惯农村居民
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 细算农家增收账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治淮(2021年5期)2021-08-05 07:58:46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戒除糖瘾先改饮食习惯
6种“败性”饮食习惯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五月的鲜花 绽放淮河梦
治淮(2014年5期)2014-03-11 20:05:30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01-22 2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