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国荣,谢 勇(江苏省南通市皮肤病性病防治所,南通市 226006)
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是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常用药,临床疗效好,但长期使用容易发生皮肤粗糙、萎缩、激素依赖性皮炎、反跳等多种副反应[1],且治疗比较棘手。为此,笔者根据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病机理论[1,2]以及临床表现并结合多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以盐酸利多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薄荷脑和莫匹罗星为主要配方,研制了非激素类外用制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3],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也可用于其他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并得到了动物药理、药效学的实验支持[4,5]。为进一步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疗效和安全性,近期我们进行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开放性临床研究,并与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市售非激素类外用制剂羌月软膏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共入选129例患者,均来自我所2010年5-12月期间的皮肤科门诊,其中原发病为特异性皮炎29例,颜面再发性皮炎25例,美容换肤12例,脂溢性皮炎21例,湿疹17例,痤疮10例,酒渣鼻7例,神经性皮炎8例。按就诊先后并以抽签形式以2∶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6例中,男性11例,女性75例,年龄18~56岁,平均(34.2±9.1)岁,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2个月~5年,平均(9.2±2.6)月;对照组43例中,男性5例,女性38例,年龄17~53岁,平均(34.9±9.6)岁,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2个月~4.5年,平均(8.7±2.4)月,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超过1个月,停用激素后2~10 d原有皮损复发或加重,症状有皮肤瘙痒、灼热、刺痛、干燥不适、紧胀感、热敏感等;检查可见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脱屑、结节、皮肤萎缩变薄等。
临床上明确诊断为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愿意接受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且能遵守治疗方案的病人入选。排除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及其赋形剂过敏者;患有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皮肤病者;近2周内使用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制剂史者;局部有临床感染或合并其他皮肤病者;嗜酒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恶性肿瘤或有恶性肿瘤疾病史者;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禁忌证者。
停用护肤品,避免日晒。治疗组每日清洁面部后早晚各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次,连用4周后改为每晚外用1次,6周后隔日晚上外用1次,至8周后停药。嘱患者使用乳膏时要均匀且薄薄地覆盖在皮损上,同时告知患者避免过度揉搓。对照组患者外用羌月软膏,用药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症状:灼热、瘙痒、疼痛、干燥感分别按无、轻、中、重计0~3分;体征中红斑、潮红、水肿、炎性丘疹、脱屑、色素沉着、皮肤萎缩和毛细血管扩张分别按无、轻、中、重计0~3分;皮肤激惹症状(发生频度、不适症状)按无、轻、中、重计0~3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病情积分-治疗后病情积分)/治疗前病情积分×100%。基愈为皮损和自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为皮损大部分消失,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90%;好转为皮损和自觉症状部分减轻,疗效指数20%~59%;无效为皮损和自觉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20%。治疗后皮损和自觉症状减轻,疗效指数≥20%时为起效时间。于治疗后每周进行起效时间评价;于治疗后1、2、4、8周以及停药2周后进行病情积分对照比较;于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以基愈例数+显效例数之和与该组病例总数之比计算临床总有效率。
疗效评价用卡方检验;病情积分比较和起效时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病情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2组病情积分比较(±s )Tab 1 Comparison of disease condition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s )
表1 2组病情积分比较(±s )Tab 1 Comparison of disease condition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s )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治疗前7.24±2.31 7.29±1.96 0.121 7>0.05 1周6.58±2.16 6.92±2.03 0.859 5>0.05 2周5.15±2.21 6.03±1.93 2.220 9<0.05 4周3.11±1.67 4.34±2.10 3.611 6<0.01 8周1.05±1.43 3.16±1.64 7.517 9<0.01停药2周后1.09±1.57 3.73±2.04 8.125 6<0.01
由表1看出,2组治疗前病情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而从治疗2周后差异即呈显著性。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病情积分比较来看,患者用药1周后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t=1.9127,P>0.05),但较治疗前病情积分降低明显,而治疗后2、4、8周以及停药2周后病情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即呈显著性(t值和P值分别为t=5.991 8,P<0.01;t=13.279 4,P<0.01;t=20.882 0,P<0.01;t=20.180 9,P<0.01)。停药2周后病情积分较8周时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 6,P>0.05)。
治疗组起效时间为(9.38±2.27)d,对照组起效时间为(16.52±4.03)d,2组比较t=12.872 3,P<0.01,说明治疗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组在治疗开始1周内皮肤出现烧灼感加重(8例)和瘙痒加重(2例),均为一过性,继续用药后症状逐渐消失,未影响疗程的进行,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10/86)。对照组有5例在治疗开始1周内皮肤出现烧灼感加重,有1例在治疗4周后局部出现痤疮,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继续治疗,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5%(6/4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 7,P>0.05)。
表2 2组疗效比较(n)Tab 2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ies between two groups(n)
由于外用激素(特别是含氟激素制剂)的广泛及不规范应用[2],颜面部的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生率逐渐增多[8],此类患者停用激素后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烧灼感及皮损反跳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2,6]以撤停激素、恢复皮肤屏障功能、消除局部皮损炎症为目的,常采用替代疗法并加用抗生素以抑制毛囊的微生物感染和进行抗炎治疗,以获得皮损的彻底消退。
本品处方中薄荷脑能抑制3α-羟基甾醇脱氢酶,该酶是糖皮质激素合成过程中有抑制作用的酶,从而促进生成更多氢化可的松,发挥抗炎作用[9]。马来酸氯苯那敏为抗组胺药,具有拮抗组胺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的作用,并且有拮抗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炎症介质作用[10]。本制剂的抗炎作用主要与薄荷脑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有关。2药合用对皮肤红斑、丘疹、脓疱等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处方中盐酸利多卡因[11]为表面麻醉剂,具有止痛止痒效果,薄荷脑作为复方制剂局部使用可产生清凉、止痒、消炎作用[9],以上2药配伍使用,使镇痛、止痒作用进一步增强。组胺是一种可引起皮肤瘙痒的重要介质[12],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显著提高组胺引起的皮肤瘙痒豚鼠的致痒阈[4],显示该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组胺止痒效果。因此,盐酸利多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薄荷脑的合理配伍使用,使得本制剂的抗炎镇痛和抗敏止痒作用显著增强。莫匹罗星对与皮肤感染有关的革兰阳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有很强的抗菌活性[13],与具有温和防腐、抑菌作用的薄荷脑配伍使用[9],对毛囊的微生物感染[6]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可起标本兼治的作用。
本研究采取长疗程、规律性、低浓度且逐渐递减的方法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治疗组停药2周后病情积分与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激惹症状随治疗时间推移,发生频率逐渐降低,不适症状逐渐减弱,考虑与该药的长疗程及逐渐递减的使用方法有关。
[1] Hengge UR,Ruzicka T,Schwartz RA,et al.Adverse effects of topical glucocorticosteroids[J].J Am Acad Dermatol,2006,54(1):1.
[2] Ljubojeviae S,Basta-Juzbasiae A,Lipozeneiae J.Steroid dermatitisresembling rosacea:aetiopathogenesisand treatment[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2,16(2):121.
[3] 盛国荣.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处方优选[J].中国药房,2009,20(28):2 182.
[4] 盛国荣.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抗炎镇痛和抗过敏止痒的实验观察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3):217.
[5] 于葆华,盛国荣.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豚鼠皮肤刺激性实验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5):48.
[6] 顾 恒.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5.
[7] 徐玉萍,李振鲁.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9):607.
[8] Furue M,Terao H,Rikihisa W,et al.Clinical dose and adverse effects of topical steroids in daily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J].Br J Dermatol,2003,148(1):128.
[9]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主编.中药药理与应用[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240-1 241.
[10] 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1-575.
[11]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S].2005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83.
[12] 张开明,王 刚,尹国华主编.最新皮肤科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6-18.
[13]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3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