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芬
(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江苏溧阳,213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是一种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患,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其发病多为老年人,在感染的因素作用下进入急性发作期,在原有阻塞性病变的基础上,痰液更加粘稠,更不容易咳出,气道梗阻症状进一步加重,常合并Ⅱ型呼吸衰竭。COPD患者由于缺氧和(或)胃肠道淤血,常发生营养不良,突出表现为体重下降,60%的患者体重低于理想体重,营养不良可造成对机体多方面的影响,营养不良可以改变呼吸肌代谢和结构,使呼吸肌纤维强度降低和功能受损,造成呼吸肌储备能力下降,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呼吸肌疲劳是引起COPD患者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1]。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极其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在解痉、平喘、抗感染、兴奋呼吸、改善通气的治疗基础上有效排痰,主要为多饮水、胸部叩击、雾化吸入、指导有效咳嗽,但因呼吸肌疲劳和痰液粘稠原因痰液难以咳出。经口、鼻吸痰在临床上存在着吸痰不彻底的问题。本院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采用经口咽通气道吸痰,达到满意效果,现将两种吸痰方法的比较观察报告如下。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平均年龄 78.3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pH≥7.25、指氧分压(PO2)<60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CO2)>50 mmHg。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包括血气分析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照组常规经口、鼻腔直接插入吸痰管吸痰,实验组安置口咽通气管经口咽通气道吸痰。放置口咽通气道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合作[2]。指导患者勿过度紧张、嘱患者张口,有义齿应取出,必要时清洁口腔,如果患者有喉头水肿、咽反射亢进等禁用口咽通气道。
口咽通气管的选择:选择型号适宜的半硬式口咽通气管,避免口咽通气管太短不能延伸到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型号为8~11号,插入深度为患者从下颌角或鼻翼至耳垂的长度,正确的位置是口咽通气管末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咽后壁分开[3]。
体位:患者去枕平卧,中立位,肩下垫软枕,头稍后仰,放置时动作轻、稳准,操作时由另一名护士将口咽通气管固定。
吸痰的护理:吸痰时选用前端多侧孔的吸痰管,正压进,负压出,吸痰动作应轻柔[4],插入气道内深度15~18 cm,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次,吸痰前后充分吸氧。
监测生命体征:置口咽通气道后观察呼吸频率、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5]。如血样饱和度持续下降、呼吸明显减慢、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应暂停吸痰,立即给予吸氧,待症状缓解后再吸。
刺激患者主动咳嗽:吸痰操作时,由另一名护士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并环行按摩患者气管环软骨处,刺激其主动咳嗽,使小气道的分泌物咳到大气道,将分泌物彻底吸尽[6]。
每次吸痰后立即取出口咽通气管,浸泡于消毒液中30 min,清水洗净晾干备用,专人专用。
观察指标:①吸痰效果;②血气分析指标:PO2、PCO2。
实验组患者吸痰后的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肺部听诊痰鸣音减少或消失,血气分析值明显改善。见表 1、2。
表1 两组患者吸痰效果主诉和查体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吸痰前后PO2、PC O2值比较(mmHg)
对于不能依靠有效咳嗽、咳痰维持气道通畅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只有借助有效吸痰才能解决痰液潴留的问题,护士要采取正确的吸痰方式,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才能有效、彻底吸痰、减轻患者痛苦,避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咽通气道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能迅速开放气道,获得有效通气[7],具有无创性。经口咽通气道吸痰减少了从口、鼻到咽喉部的解剖死腔,较经口、鼻腔吸痰插入的深5~6 cm,刺激咳嗽反射的作用较强[8],患者借助刺激性反射容易将气道深部的痰咳至上呼吸道,能将分泌物彻底吸尽患者主诉呼吸困难明显缓解,听诊肺部痰鸣音明显减少或消失。
[1] 朱解琳,李 清,曹秀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与病情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12.
[2] 王 丹,张小冯.两种吸痰方式在经口腔无创吸痰中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21
[3] 黄孝迈,秦文瀚,孙玉鹗.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11.
[4] 黎银崧.昏迷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吸痰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100.
[5] 陈桂兰,潘鹏飞,陈怀祥,等.口咽通气道在院前急救与转运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修杂志,2011,26(4):346.
[6] 曾定芬,向明芳,张 萱,等.48例开胸术后排痰困难患者经口咽通气管吸痰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4):339.
[7] 吴红梅,蔡建英.口咽通气管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患者救护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5.
[8] 许希嘉,许雪芝,李爱霞,等.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