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钱婕靓,俞静漪
(1. 浙江省龙泉市林业局,浙江 龙泉 323700;2. 中国湿地博物馆,浙江 杭州 310013)
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km2,是“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多山省份,内陆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七大水系贯穿全省。全省面积8 hm2以上的湿地分布有5大类27型,湿地总面积2467775 hm2,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扣除水田后的湿地面积为1176664 hm2,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10.8%。湿地总面积中天然湿地有89.1万hm2,占36.1%;人工湿地有157.7万hm2,占63.9%。
随着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加之目前民众对湿地保护意识还不强,一些区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从总体情况看,浙江省面临着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趋势,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浙江省湿地资源类型齐全。全省共计分布有湿地类型5大类27型。按《全国湿地资源综合调查技术规程》分类系统,浙江省除了季节性河流和季节性湖泊等几个类型外,基本上均有分布,是全国湿地类型分布最全的省份之一。湿地类型中面积分布不匀,其面积主要集中于近海水域等几个类型。湿地面积占据前五位的水田、浅海水域、永久性河流、潮间淤泥海滩、蓄水区,合计湿地面积207.78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84.2%。
全省现有面积8 hm2以上的湿地246.78万hm2,其中人工湿地157.67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63.9%,以水田湿地占绝对优势;天然湿地面积89.11万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6.1%。人均湿地占有量不足0.02 hm2。在天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分布面积相对较小,属稀缺资源。
浙江省湿地分布较广,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山区都有湿地分布,呈现一个地区内有多种湿地类型和一种湿地类型分布于多个地区的特点,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类型组合。另一方面,浙江省湿地随着气候的南北过渡和地形的东西转折而形成的区域分布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以近海及海岸湿地为主,浙北平原以湖泊和平原河网湿地为主,丘陵、山区则以河流、蓄水区及沼泽等湿地为主,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由于浙江省人口密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增加,由此造成对湿地资源人为干扰增加。特别是对天然湿地资源,人为干扰更为明显。湿地资源的动态增加主要取决于滩涂的自然淤积以及人工建造蓄水区(水库)等因素;湿地面积动态减少主要取决于滩涂围垦引起的滩涂湿地大幅减少,山地沼泽随着湿地自然演变的过程加上人为干扰引起面积逐年减少以及大型水库建造引起下游泛洪区、河漫滩等湿地减少等。湿地资源总体上呈现天然湿地减少(滩涂围垦超出滩涂自然淤涨速度),人工湿地逐年增加,其减少速率大于增加速率的趋势。
浙江省的湿地生境类型众多,其间生长着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浙江省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中鸟类和海洋贝藻类生物资源最为丰富。全省分布的湿地鸟类中有水鸟9目26科155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41种。海洋贝藻类生物物种繁多、区系成份复杂,堪称我国近海贝藻类的一个重要基因库,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地位。
浙江省湿地非生物资源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主要有水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潮汐功能资源和景观资源等,其中滩涂土地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和景观资源等属于浙江省的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三大态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污染危害的程度最为严重,水质污染是湿地面临最主要的威胁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所产生的污染源也随之大量增加,而湿地成为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据2006年《浙江省发展报告》(经济卷)资料,2003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7.03亿t,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432亿m3,工业废水排放量达16.81亿t,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76万t,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29.1%、3倍和1.3倍,平均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的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标准,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2007至2010年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结果见表1。浙江省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仍然严重,嘉兴近海水域、杭州湾水域、象山港、乐清湾等污染严重。海水中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海洋生物环境仍处于中等污染状态,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普遍较高,部分区域贝类体内污染物超标严重;港湾及排污口附近生物量降低、种类贫乏;杭州湾河口型生态系和乐清湾海湾型生态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显著,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海洋赤潮频发。
表1 2007至2010年全省海洋环境水质监测结果Table 1 Water quality monitored from 2007 to 2010 in Zhejiang marine environment
滩涂围垦是造成海岸滩涂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对湿地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进入二十世纪后,为了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大滩涂湿地资源围垦与开发的力度,围涂速率明显加大,岸滩的自然淤涨速度跟不上围涂建设发展的速度,浙江省的沿海滩涂湿地资源正面临着严重威胁。
据《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资料,1950-2004年全省共围垦18.8万hm2,平均每年围垦0.34万hm2。在2005-2010年规划围垦施工面积7.02万hm2,平均每年围成达0.67万hm2,其围垦速度是过去的2倍。而在浙江沿海滩涂重点分布区域,其围垦速度更快。例如,对1950-2004年不同阶段杭州湾南岸滩涂围垦状况进行分析(表2)可知,该区域的围垦强度在2000年之后大幅增加,从1950-1999年50年间平均年围垦的325 hm2增加到2000-2004年的1164 hm2,而规划的2005-2010年的围垦将达到平均年围垦3511 hm2的强度,其年平均围垦强度已超过建国之后50年间平均围垦强度的10倍以上。按现有的围垦速度,新淤积的滩涂面积约为围垦面积的71%,说明围垦速度已明显快于自然淤积的速度,随着围垦速率加快,现有的滩涂资源将呈现更为严重的下降趋势,浙江沿海滩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围垦规模与速度。
表2 1950-2010年杭州湾南岸滩涂围垦统计Table 2 Reclamation in the south of Hangzhou Bay from 1950 to 2010 km2
另据史料记载,萧山湘湖在北宋政和年间面积达2466.6 hm2,以后开始围湖造田,至1966年,全湖面积尚存202.7 hm2,至1985年,仅存从东汪闸到湖贳闸、上通浦阳江下接萧绍运河的一段排灌河道和总面积67 hm2上下的几处鱼荡;又如绍兴鉴湖始建于东汉永和五年,当时湖面面积达17200 hm2,正常水位的蓄水量约有2.68亿 m3,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围湖造田的情况不断发生,到目前,水面面积已不足原有的 1/7;另据最近对德清湿地资源调查,该县十大湖漾总面积为 760.9 hm2,与《德清水利志》(1995年)所记载的面积相比,减少了28%。除了苎溪漾、西葑漾的水面积略有增加以外,其它八大湖漾水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其中长漾水面积已不足当时的一半。由于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及其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湖漾围垦造田现象已有明显改善。
过度捕捞,严重影响了资源的自然补充,渔捕生物种群结构出现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过度捕捞,特别是滥捕亲鱼、幼鱼,严重影响了资源的自然补充,从而造成渔业资源逐渐衰退,经济鱼类捕获量日益减少,这在浙江历史上早有教训。以大黄鱼为例,大规模的 “竭泽而渔”式捕捞,破坏了资源,种群面临枯竭。据温州市统计资源,近年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曼无针乌贼四大经济鱼种的产量明显下降,每千瓦马力的年产出量也有下降的趋势。过渡渔猎,加上湿地环境污染等因素,使野生凤鲚鱼、鲥鱼、鳗鲡、白鳍豚、中华鲟等名贵鱼类已趋濒危。
除了鱼类动物以外,栖息地减少加上湿地环境恶化,也是鸟类、哺乳动物和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之一。慈溪庵东湿地、灵昆岛东滩湿地、上虞中沙岛等一批重要鸟区湿地被围垦,使许多候鸟失去了觅食栖息地,迫使其另觅他乡,选择新的越冬栖息、迁徙停歇地。有资料表明:滩涂围垦和滥伐阔叶林,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使处于濒危的物种增加到785个,约占目前物种数的17%。部分对栖息地要求较高、且对栖息地的变化十分敏感的鸿雁、黑脸琵鹭、卷羽鹈鹕、小天鹅等大型珍稀涉危水鸟类,近年来已经呈现种群减少、数量下降的趋势。据温州市最近的鸟类调查结果,与80年代相比,游禽减少25种,减少比例为44.6%;涉禽减少20种,减少比例为26.3%;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名录的物种现存100种,减少了51种;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及其栖息的物种原有47种,现存34种。朱鹮、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鹳等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已多年未见;褐鲣鸟、岩鹭、黑头白鹮、白琵鹭、黑脸琵鹭、白额雁、灰鹳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也已罕见,黑嘴鸥数量明显减少。同样的两栖类、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也受到严重威胁。浙江曾是蛇的重要输出省,但由于人们大肆捕杀,致使浙江的蛇类资源数量急剧下降,浙江目前已由蛇的输出省变为进口省,眼睛蛇、眼睛王蛇已处于易危状态;龟、鳖类除人工饲养外野生种已十分稀少;东方蝾螈、中国瘰螈、肥螈等数量也在急剧下降,虎纹蛙数量已不足20世纪60、70年代的十分之一,大绿蛙、天台蛙、粗皮姬蛙、武夷湍蛙等只偶有发现,有的也趋灭绝。
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种之间相互制约,并能维持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恢复其动态平衡。但当外来生物侵入后,由于失去原生地的天敌控制,便会大肆扩张蔓延,使食物链各能量营养级的组成发生变化,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甚至本地生物的灭绝。
据杭州市最近湿地资源调查,杭州地区湿地有害植物达18科36属47种,其中水葫芦、葎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有害植物已呈大面积泛滥之势。2004年富春江库区水葫芦大爆发,蔓延数十里,不但严重阻害了航运船只的通行,还造成渔业产量的下降;钱塘江流域的部分区域葎草已泛滥成灾,葎草蔓延之处已难见其他本地物种生长;东部沿海地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种了互花米草,以其强大的迁移、繁殖能力和竞争排它性,迅速在沿海滩涂泛滥成灾,凡有互花米草生长之处,芦苇、盐地鼠尾粟等乡土物种被驱逐殆尽,甚至连适应能力极强的大米草也难以与其竞争,红树林造林也均告失败,大有独霸天下之势。此外,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等一批有害植物迅速的扩张蔓延及其排它竞争能力,均已构成湿地生物的巨大威胁。
湿地及其资源类型多样,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涉及的主管部门很多,有水利、海洋、渔业、农业、林业、交通、旅游、土地、环保等。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组织与机构,长期以来处于只重视自己所在部门的利益和所处行业的发展,各做各的发展利用规划,各搞各的开发利用。在湿地资源的管理保护方面,目前海洋与渔业、水利、林业、交通和环保等部门分别建有渔政、海监、水政、林政、航管、环境监理等机构,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组织,未能形成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分工协作的保护管理机制。
与湿地有关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是从当前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现实需要出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虽然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但这只是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从现实的角度和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尚缺乏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专门法规;二是目前涉及湿地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和完善,不能满足目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加上部门利益交叉,对破坏湿地及其资源事件的查处依据不足或行政执法有法难依的现象时有发生。
保护和建设好湿地资源、保护好自然环境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虽然在湿地保护和建设上取得了成绩,但还没充分发挥湿地的多功能作用,具体讲就是在保护好湿地资源的前提下,综合地把保护、科研监测与教育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展生态旅游等密切结合起来,发挥湿地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与行业,关系多方的利益,因此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尽早成立以分管省长为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浙江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政府部门间在管理方面的协调和合作,是涉及湿地保护和利用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湿地及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涉及面广,难度大,为此,必须建立完善和行之有效的湿地管理政策、法制体系。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地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1)制订《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通过立法,明确各级、各行业的机制权限以及管理分工,确定湿地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规定管理程序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方法和程序等,为从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等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
(2)在评估现行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湿地保护现在和未来作用的基础上,对现有政策中制约、阻碍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内容进行改革,及时增补、修订法律法规中的不完善内容,尽快制定国家湿地政策。
(3)制定鼓励节约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和在部门发展中优先注意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在投资、信贷、项目立项、技术帮助等方面解决政策引导问题。
(4)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体制。
天然湿地大量丧失,湿地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减少,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威胁之一。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环境和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1)加强现有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资源和管理现状评估,编制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管理规划,确定目标,长期实施,稳步提高保护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重视管理人员素质教育,提高保护与监测技术、宣传教育、科研和执法水平;逐步开展主要保护对象栖息地的改造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周边地区的关系,缓解区域发展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威胁与压力,提高现有湿地保护区域的生态功能。
(2)以保存湿地的生态类型多样性和抢救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为重点,通过湿地保护空缺分析,编制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自然湿地保留区的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一批在有效管理方面有推广示范意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合理示范利用区,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面积适宜的湿地自然保护网络体系。
(3)湿地保护是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而其投入也具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建议设立湿地保护基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鼓励社会各界捐资,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多渠道筹集保护经费。
建议将湿地资源调查与环境监测纳入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范畴。建立由国家湿地监测中心、省湿地资源监测总站、部门或地市湿地资源监测站、重点湿地监测点构成的湿地资源与环境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同时编制湿地监测规划,建立湿地监测制度;加强对监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实行湿地监测站、点的规范化建设,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先进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定期对湿地资源与环境进行监测;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
湿地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在认真履行《湿地公约》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下列研究:①重视湿地基础研究,包括湿地发生学、演化规律、湿地过程、分布和分类系统的研究,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研究,外来物种引种安全性评价研究,以及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②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包括湿地保护技术,现有被破坏和已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整治、恢复及重建技术研究,湿地资源持续利用技术及管理技术研究,湿地效益评价体系等。要以生态经济学、系统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人为管理和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便在保护湿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湿地资源的生态、社会与经济价值。
[1]陈克林. 中国湿地百科全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浙江省林业局. 浙江林业自然资源[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吴鸿. “十五”浙江林业科技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吴明. 杭州湾滨海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J]. 林业资源管理,2004(6):44-47.
[5]戴建兵,俞益武,曹群. 湿地保护与管理研究综述[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3):32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