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四川省电力公司乐山电业局,四川 乐山 614000)
电力生产安全不但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做保证,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谈不上企业的经济效益、谈不上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生产本身虽说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通过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护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顺利进行,为企业创造了一个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从而促进职工安全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反之,由于事故本身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停电损失以及伤亡人员工资、善后处理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的直接损失,同时由于事故后导致的人心混乱、意志消退、精神不振、企业信誉下降等无形的间接损失。
怎样实现电力安全生产?大家已充分认识到,必须依靠"电力生产安全保证体系和电力生产安全监督体系"的有效运作,才能实现"保人身安全、保电网安全、保设备安全"的安全生产目标。对于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作用的发挥,在此不再论述。但对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作用的发挥,特别针对施工检修现场,如何控制现场作业中的危险点,控制作业人员的工作行为,使其安全工作,到达检修作业过程中安全的可控和在控,检修现场的安全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针对当前检修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广泛分析事故发生的机理,结合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制定了控制检修作业现场危险点的"安全监督卡",使检修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进一步充实了安全监督的内涵,提高了安全监督质量。
在《安全生产监督规定》中明确提出安全生产监督的主要内容:对被监督对象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定、规程、制度等情况以及被监督对象的协议、合同中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实行监督;对被监督对象发生的事故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按照规定向一级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报告情况。这就要求安全监督人员必须具备4种素质:第一,熟知政策。要懂得企业的大政方针,熟练掌握各项规章制度,精通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第二,精通业务。要有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加上政策的掌握尺度,才能以"理"服人。第三,能文能武。作为一名安监人员,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事故到位的本领。第四,秉公办事。每位安监人员要摆正心态,不怕得罪人,要有"三铁"对"三违"的工作作风。
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安监人员往往不具以上的能力,导致检修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有时形同虚设,达不到安全监督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安全监督的随意性太大。由于没有硬性规定哪些工作是必须要去监督的,工作责任心强的安全监督人员到现场的次数多、指导的力度大、效果明显,责任心不强的想到现场就到现场,不想去的就不去,或者到了现场也是走过场、完成任务,未发挥出任何作用。
第二,现场安全监督缺乏针对性。由于安全监督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及综合能力影响了监督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水平高的发现的问题就多,指导的针对性就强,作业人员愿意接受。水平低的应该发现的问题都不能发现,又何谈指导。因此,检修作业现场到底监督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加上检修作业现场点多面广和内容繁杂,安全监督人员有点牛啃南瓜---无从下手的感觉。
第三,现场安全监督存在无据可查的现象。一方面,安监人员到现场监察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时,对于一般的不安全行为采取现场纠正、指导和讲解,往往没有形成书面的记录。对于有的违章人员而言,往往心存侥幸、应付的心理,被纠正时态度较好,但说过就忘,仍然我行我素。另一方面,对于监督人员而言,由于没有监督的记录可查,不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再则,由于没有记录或者证据,不利于处罚工作的开展,长此以往,会影响安全监督的权威性或公正性,给员工造成不过硬、不公平的印象。最后,由于没有相关记录,存在无据可查的现象,易给员工造成安全监督人员未开展安全监督工作的假象。
第四、未形成安全监督人人参与的局面。如果检修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要完全依靠专职安监人员,面对点多的工作现场和有限的专职安全监督人员,就面前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这就要求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特别是党、政、工、团共同参与。但安全监督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工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工作能力的人无法在现场从事有效的安全监督工作,党、政、工、团的人员即使想对安全监督齐抓共管也往往力不从心,所以严重影响了全员对安全监督的参与。
第五,长期以来,安全监督人员的工作技能全靠个人对理论知识与现场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哪些潜心专研的人员,也需几年的工作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安全监督人员。因此,如何快速提高安全监督人员分析问题、处理事件的能力,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的形势下,长此以往,各种将违章屡禁不止,事故仍然层出不穷,"除不可抗力外,任何事故都可以和应该得达到避免的"的安全生产目标将如何得到实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检修现场的危险点是什么,安全监督人员应该重点监督什么、采用什么手段监督,如何将专业化非常强的安全监督工作变得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和运用。
以2000-2005年某省电力公司电力生产人身伤害事故统计分析为例,进一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掌握其事故发生的规律,找出其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采取有效监督手段,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表1:2000-2005年某省电力公司人身伤害情况
2000-2005年人身伤害事故按事故类别分:触电伤害7人,占全部受伤人数30.43%;高处坠落伤害9人,占全部受伤人数39.13%;倒杆伤害1人,占全部受伤人数4.35%(如图4)。
6年来共发生人身伤害事故18起,导致死亡6人、轻伤及以上17人,给社会、企业和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掌握事故发生的根源,通过了解诱发事故的成因,主要从作业人员对工作内容、作业方法、停电范围、危险点控制措施等方面入手,对6年来的数据进行了剖析(如表2)。
表2:2000-2005年某省电力公司人身伤害原因剖析情况
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不严格执行安全工作规程,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或装置性违章引起的。从表2可知:因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和安全职责发生的伤害共2起,占全部事故的11%;因不清楚工作对象的停电范围发生的伤害共1起,占全部事故的6%;因不清楚临近带电设备或部位发生的伤害共6起,占全部事故的33%;因不清楚危险点及预防控制措施发生的伤害共起,占全部事故的44%;以上四种因素导致的伤害共17起,占全部事故的94.%(见图5)。
从2000-2005年四川省电力公司发生的人身伤害可的分析可知:事故的发生的往往因人的失误致,而人的失误又主要体现在'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和安全职责;不清楚工作对象的停电范围;不清楚临近带电设备或部位;不清楚危险点及预防控制措施'(以下简称四不清楚)。
根据现代安全管理论,结合国内事故的统计规律和电力系统近来所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分析,在检修作业现场发生事故,通常是人因失误,而人因失误的主要表现为四不清楚。只要采取有效措施,让作业人员做到四清楚,就能使人身伤害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为了防止检修作业现场事故的发生,我们采取了大量的手段和方法,如: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班前会的召开;工作现场的工作票制度要求;危险点分析的开展;现场的安全监督,但是,由于未有效到每位作业人员而导致的不安全事件仍屡见不鲜!既然检修作业现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作业人员的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清楚工作对象的停电范围、不清楚临近带电设备或部位、不清楚危险点及预防控制措施等人为失误造成的,说明这就是作业中的危险点,如何有效控制,是实现安全生产可控、在控的重要途经。
结合检修作业现场安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以"四个凡事"(凡事有人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工作方法,开拓安全监督管理的新思路,遵循使用方便的原则,制定了《检修作业现场安全监督卡》。
各级安全监督人员到达检修作业现场后,针对卡中的内容,可以对任何检修作业人员进行抽问,了解其工作中安全器具是否满足工作需要、是否清楚工作内容、检修质量、检修工艺、停电范围、危险点等,对存在的问题如实记录,并提出来出相应纠正措施,责令其整改,同时要求被检查人员、检查班组负责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核实无误后签字确认。通过这种方式,所有检修作业现场人员担心自己被抽查,主动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安全事项,关心安全工作,积极纠正作业人员的违章行为,逐步形成要我安全转为我要安全的良好氛围。
同时,要求现场安全监督卡在各级安全监督部门保存一年。主里讲的保存,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存,而是定期对对监督卡所反应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汇总,找出规律,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持续改进。
《检修作业现场安全监督卡》的产生,理清了安全监督的思路,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创新,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开创标准化管理奠定 了基础。加强了安全监督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以往监督的随意性。增强了过程控制的力度,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控制。促进作业人员用心参加班前会、危险点分析等活动,在工作中多留心安全事项。落实了作业人员的安全责任,避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现象。实现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有利于安全监督工作全员参与。有利于安全监督人员的业务技能的培养,提高现场的安全监督指导作用。
总之,《检修作业现场安全监督卡》是根据当前安全生产发展趋势而创新的一种监督约束制度,是加强现场安全监督工作要求的积极响应,自推广运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安全监督管理的标准化,适应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安全监督工作做的更精细、更贴近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作用,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为开展"爱心活动"、"平安工程"添砖加瓦,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陈晓林,《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编委会.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