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7-28 07:16李军珂
中国药业 2011年18期
关键词:漏报注射剂药品

李军珂,张 梅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河南 郑州 450012)

近年来,随着上市药品种类的迅速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呈明显增多的趋势。有些极其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死亡。为此,笔者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集的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以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254例,按患者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男72例(28.35%),女182例(71.65%);年龄最小 2个月,最大 49岁;1~10岁 111例(43.70%),11~30岁 100例(39.37%),31~50岁 43例(16.93%)。

2.2 给药途径及合并用药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136例(53.54%),口服 96 例(37.80%),阴道用药 11 例(4.33%),皮肤用药 5例(1.97%),肌肉注射 5例(1.97%),呼吸道用药 1例(0.39%);单一用药 195 例(76.77%),合并用药 59 例(23.23%)。

2.3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0类95种,详见表1。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详见表2。

2.4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中药制剂

表1中,102例中药制剂所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涉及中药注射剂58例(56.86%),主要由双黄连、细辛脑、喜炎平引发;口服制剂33 例(32.35%);其他制剂 11 例(10.78%)。

表1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

表2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抗微生物药种类

2.5 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见表3。

表3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6 药品不良反应转归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均已治愈或好转,没有死亡病例。其中有2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一为甲硝唑注射液,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昏厥,导致住院治疗;二为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两例均治愈。

3 讨论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生于儿童、女性的比例较大,这与我院特点及就诊患者结构有关。另外,因儿童肝肾功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不健全,血-脑脊液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女性在激素水平、酶水平、基础代谢率、胃肠蠕动、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与男性有差异,更易引起药品不良反应[1]。提示儿童及女性用药时更应做好用药监护,加 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2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最易引发(53.54%),与文献报道一致[2]。一方面,患者静脉滴注药物一般在医院内进行,且静脉滴注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多在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后不久发生,医务人员容易发现及诊断;另一方面与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作用较迅速有关。建议临床应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的合理用药基本原则,尽量减少静脉给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表1和表2可知,抗微生物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41.97%),尤以头孢菌素类居多。这与专科医院儿童及孕产妇患者多,且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相对安全、品种丰富、临床应用广泛。建议临床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在儿童和孕产妇等特殊人群中的使用管理。中药制剂(33.44%)中以中药注射剂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为多,一方面与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指标不够完善有关[3],另一方面与联合用药有关。在59例联合用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中,有30例是中、西药注射剂联合应用引发。建议临床严格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正确选择药物,中西药注射剂联合应用时要根据药物的药理性质合理安排输液顺序,两组药物间要用注射用水冲洗输液管,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由表3可知,药品不良反应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4];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等,易于观察判别,而有些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外表不易察觉,临床上可能存在药品不良反应漏报现象。建议医护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并进一步观察患者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各项指标,以便更全面地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随着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展开,各项监测指标逐年提升,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例数相对偏少,可能存在漏报情况,主要原因为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及漏报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此外工作繁忙,怕麻烦,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心存顾虑,怕引起医疗纠纷,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判定能力,都是原因之一。

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及漏报危害性的宣传,完善药品不良反应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履行报告职责的积极性;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培训,及时反馈药品不良反应相关信息,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判别能力和警惕性,做好用药监护,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加大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宣传,逐步健全面向公众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渠道,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更好地促进群众用药安全。

[1]李 影.浅谈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225 -226.

[2]史道华,谢小云,廖 琴,等.我院135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35):2781 -2782.

[3]叶小兰,赵 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及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5):551.

[4]王 蔚,周月红,钟拥军.11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20):60-61.

猜你喜欢
漏报注射剂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应用综合管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某市死因监测漏报的调查报告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临床乳腺检查筛查乳腺癌中降低病灶漏报率的探讨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