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第九章 农业综合标准化大有可为

2011-07-27 00:50李春田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食饵子系统标准化

李春田

农业标准化是对有生命物体及其初级产品开展的标准化。每一个生命个体,大到一棵树,小到一粒种子,都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复杂,而且多变,每时每刻都处于变动之中。这类对象的标准化怎么搞,确实是个难题。

中国最初的农业标准化是从制定棉花、烟草、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标准开始的,主要是这些产品的分等分级标准。因为这是农产品收购过程中按质论价的依据,是关系到国家和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认识到农业标准化的作用。但是,其他方面的农业标准化怎么搞?既缺乏自己的经验,也缺乏国外经验,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摸索。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标准局在组织工业产品综合标准化试点的同时,于1983年下发了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的通知。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综合标准化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它很有可能为农业标准化开辟出一条路来。通知下达后,得到了地方标准局积极的响应。许多省市局的领导都亲自参与试点的组织工作,亲自动手总结经验。其中像原辽宁省标准局的宫长福局长和方永德总工程师、原福建省标准局的林东钦局长、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局的孟鉴兴局长等领导同志,在他们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试点任务,培植出具有示范作用的典型,而且他们还亲自撰写论文,参加综合标准化学术讨论,从而激发了地方局同志开展综合标准化的极大的工作积极性。仅仅两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大面积丰收,总结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试点经验。到1987年国家标准局在丹东市召开“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经验交流会”时,可以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开展农业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国家标准局韩兆芳副局长高兴地总结道:“实践证明,我们可以向农业综合标准化要产量、要质量、要水平、要效益,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综合标准化大有可为。”为什么说它大有可为呢?

一、农业标准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农业标准化是在工业标准化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但农业标准化不可能套用工业标准化的做法。因为农业标准化的对象同工业标准化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农业标准化的对象是一些有生命的物体,这些有生命的物体的生长过程与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不可能一样的。

但是,农业标准化怎么搞?由于没有经验,只能效仿工业的做法,简单地、零星地制定标准,结果总是达不到预定目的。福建省标准计量局在一份总结报告里说:“1982年我们在工作中遇上了问题”,遇上了什么问题呢?他们说“标准化是以最佳化为其目的。但制定了产品标准,(执行的结果)并未达到预定的目的”。于是,他们对仅靠单个的产品标准来解决问题的做法产生了怀疑。后来,泉州罐头厂的一项做法又进一步启发了他们。

该厂生产的蘑菇罐头质量获省优、部优,其诀窍是把好原料关。蘑菇是当地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由于质量上差别较大,工厂只好分等收购。这不仅造成许多麻烦而且影响农民收入。后来,工厂一反常规,采取了由工厂统一培育蘑菇菌种,送菌种给农民,并指导农民按规范栽培,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原料的质量问题。这件事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个别标准单打独斗,他们认为“综合标准化就是系统科学理论与标准化相结合的产物,也可叫做标准系统工程”,泉州罐头厂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把种蘑菇的农民视为系统的要素,将以往那种单纯用标准把原料关的做法,改为向农民提供对产品质量起关键作用的菌种,并给以栽培指导。这就是从系统整体出发处理问题,其结果必定是整体效益最佳。

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这次综合标准化实践,等于向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者普及了一次系统论的基本知识。它使人们站在一个先进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问题。通过这次实践,使农业标准化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人们普遍认识到,任何一个农业标准化项目,哪怕是提高一种作物的产量或者是提高某种农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单一因素的问题,都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因此,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方法,必须是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综合标准化的方法。从而使农业标准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这也正是大批的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成功的原因,并由此奠定了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标准系统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国家标准比较简明扼要,只是规定了一些原则和必要的工作程序。例如,国家标准要求在规划阶段编制“标准综合体规划”,这个规划就是对即将建立的标准综合体进行设计。至于这个综合体如何表达以及用什么方式表达,标准均未做任何规定。这种“宽容”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各单位建立的标准综合体,都是一个具有特定目的的标准系统。虽然各单位的叫法不一,但是系统的构成原理却惊人的相似,基本上都是以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将过程划分为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既互有关联又相互独立,自成系统(如种子标准子系统、栽培标准子系统),在子系统内部依据该阶段的客观需要制定相关标准。

为什么大家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样的标准系统结构呢?系统论认为功能源于结构,人们创造或选择某种结构的目的就是要使系统具备某种功能。上述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和优点是:

● 系统反映实际生产过程,即标准系统不把标准分成各种类型进行归类排列,而是按照农业生产实际过程的先后次序,这不仅使标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且使标准的实施更为方便。

● 按农业生产的阶段性形成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就进一步使复杂过程简化,有利于标准实施(农民在每个生产阶段只需掌握有限的相关标准)。

● 每一个子系统中的标准都通过功能协调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所有的子系统(功能模块)的集合,构成整个系统的总功能。当系统总功能与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时,可通过改变特定功能的子系统进行调整,而不牵动其他子系统。这种模块化结构所特有的、使系统能自下而上演进的功能,增强了系统的动态性和柔性,这一点对提高农业标准的应变能力有特别的意义。

系统中只包括当前必须的标准,不含任何无关标准,层次尽量减少,标准尽量简化,文字通俗易懂,这样的简洁系统才易为农民接受。

三、有利于发展“精细农业”扼制“疯狂农业”

什么是“疯狂农业”?“疯狂农业”尚无公认定义,其表现就是控制植物、动物的生长环境,或使用生长激素、催红素、催熟素,以甜味素之类药物,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通过使用化肥或高产品种(如转基因)强行增加产量。据西班牙科学家对西红柿检测的结果,现在的西红柿比以前又大又好看,但味道指数(酸甜度)、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普遍下降。据说疯狂养殖业中,有的鸡每天能下两个蛋,但蛋清多、蛋黄少;疯狂畜牧业生产的猪长势快、体积大、肉质轻、体质弱,为了防病要长期注射抗生素,吃这种猪肉无异于慢性自杀。国外有学者把这种非理性的生产方式叫“疯狂生产”或“疯狂农业”。如果是往牛奶里放三聚氰胺或是皮革粉之类的,那就不只是“疯狂”而是图财害命了。

为了扼制“疯狂农业”,可以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种种措施。综合标准化则是将农民由“疯狂农业”引向“精细农业”的一条可行之路。因为“精细农业”是使农民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既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又可增加收益,不仅能赚钱,而且能稳妥地赚钱,达到较好地处理数量和质量关系的目的。只要农民走上这条正路,他们便会放弃那些有损质量的做法。在试点过程中,有一户养鳗鱼的农民,他所建立的标准综合体就是一个支持精细农业的标准系统。

这个标准系统的要点是:

1.综合标准化对象:鳗鱼饲养。

2.综合标准化的目标:保证质量(满足进口国的严格质量要求),增加产量(获利)。

3.为保证质量制定了下列标准:

● 养鱼池水质标准。水质与鱼的肉质存在相关关系。水中的有害物质被鱼吸收后,在鱼体中积累,从而影响鱼的质量。为保证鱼的质量,首先就必须保证水的质量。国外客户对鱼的质量有具体要求,这就必须经过试验和经验积累找到水质和鱼质之间的关系,即什么样的水质才能保证客户要求的鱼质?既不过高(过高了浪费)也不过低(低了达不到目的),这个最佳值的选择是定好这个标准的关键。

● 食饵标准。鱼的饲料(食饵)与鱼的肉质存在强相关关系。食饵的卫生指标是鱼的卫生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保证鱼的卫生指标,就必须严格控制食饵的卫生指标。这里的关键仍然是要通过试验或积累经验,找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即食饵的卫生指标达到什么水平才能保证鱼的质量符合要求。既不能过严(过严了成本会大幅增高或难以实现)也不能过宽(过宽了达不到目的)。这个最佳值的选择就是制定好这个标准的关键。

● 运输方式和运输时的水质标准。运输方式标准是要解决运输过程中鱼的成活率问题,以保证不超过用户规定的死亡率。运输过程中的水质,既与死亡率有关,也与鱼的肉质有关。这同样要选择最佳对策。

4.为提高产量制定了下列标准:

● 养殖密度标准。按照规模经济原理,企业的不变资源和可变资源之间,在数量上达到最佳组合时的规模,可获得最大利益。对池塘养鱼来说,不变资源是养鱼池,其他是可变资源。资源的组合,主要是养鱼池和池中的鱼。鱼池大小是一定的,如果鱼的数量太少,得不到规模经济效益,赚不到钱;如果鱼的数量过多,就可能适得其反,也得不到规模经济效益,也赚不到钱。所以,制定这个标准的关键就是找到它们之间的最佳组合。此外,同样的1m2水面,养不同生长阶段的鱼时,组合方式又有很大不同,要分别找到它们的最佳组合,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标准。

● 养鱼池水温标准。鱼在池中生长的快慢与水的温度呈相关关系。所以,水的温度也是与产量(目标)有关联的影响要素。通常是水温低的情况下鱼生长得慢,水温高时生长得较快,但也不是越高越好。实际上在制定标准时,要求我们根据鱼的种类寻求一个最佳水温。这个最佳值的选取,同样需要通过科学试验和积累经验。

● 增氧机操作标准。鱼池的水中要含有一定量的氧,鱼才能生存。因此,水的含氧量也就成为与实现增产目标相关的要素。由于池中的鱼不断消耗水中的氧,所以水的含氧量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含氧量低于某一临界点时,鱼就会大量死亡,因此必须保持水的含氧量在临界点以上。为此,池塘里安装了增氧机。这就必须搞清楚增氧机每天启动多少次,每次运转多长时间,才能保证满足这个要求。这也是一个选择最佳值的问题。因为开动的次数和时间不够的话,达不到要求;开动的次数和时间过多过长,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样制定出来的增氧机操作标准,就必须包含启动时间、运转时间、间隔时间等定量化的规定。

● 食饵系列标准。鱼是靠食饵长大的。食饵是实现增产目标的主要影响要素。食饵也是养鱼成本中的重要因素。这个标准制定的好坏,既关系到产量又关系到成本。实际上,也是要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即产量一定时的投入最低,或投入一定时的产量最高。归根结底是要寻求一个以尽可能少的食饵换取尽量大的产量的方案。通过实践他们掌握了不同生长阶段的鱼,不仅对食饵的数量要求有显著的不同,而且对食饵所含的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食饵的营养配比不合理,便会降低食饵的利用效率,达不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于是针对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了食饵系列标准,生产系列食饵。

● 饲养标准。向鱼池投放食饵,数量不足影响鱼的生长,数量过多会浪费。必须针对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投放不同次数、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鱼饵,这是饲养标准的内容。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在综合标准化原理的启发下,建立的生产鳗鱼的标准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建设过程中,也就是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地体现出综合标准化所特有的目标导向、系统协调和整体最佳的方法原理。这样建立起来的标准系统便是“精细农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实现质量和效益双赢的切实保证。这才是扼制“疯狂农业”,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治本之道。

四、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制高点——农业生产集约化

我国农业生产的许多问题,可以说都与我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太低有关。有些企业论规模已经很大,但其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依旧很低,诸如:在禽畜饲料中加抗生素以解决防疫问题;通过使用激素来提高产肉、产蛋率的问题;用化学药品催熟、催红、增大、增重等问题,都是“疯狂农业”的表现。凡这类企业均谈不上是集约化,可以算是大规模“疯狂农业”。

农业的出路在于集约化经营,而集约的本质在于生产的高效率、产品的高质量、科学技术和管理的高度密集。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要实现它确实不容易,但也不是高不可攀。在农业综合标准化试点中涌现的“沈阳市马三家养猪工厂”便是这样一个集约化经营的典型。

这个单位之所以取名为“养猪工厂”,那就是说它不是通常的“养猪场”,而是一个具备了工厂特征的养猪企业。例如:成批投入、成批产出,流水式生产,每天100头,天天如此。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它们建立起物料保证系统(包括从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及检验等方面)、疫病防治系统(包括环境控制、防疫、个体免疫等子系统)、饲养管理系统(包括个体选择、饲养原则、饲喂方法、圈舍卫生、温湿度控制等子系统)。此外,为了保持猪的优良种性,还建立了良种繁育系统以及供水、供热、运输、屠宰、加工等配套系统。

这是一个大规模、高密度、封闭繁育饲养的生产体系。它的产品是鲜活的生命体,与工业生产相比,受制因素更多、更复杂,技术指标难以控制。为确保大规模、高密度生产的安全、稳产,不仅要求各项系统之间达到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对总目标的实现起到切实的保证作用,而且要把各项技术指标调整到相当精确的范围,才能实现生产和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保证产品的高质量。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这又确实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必要前提。对此,他们按照综合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进行了如下的关键研究和实践:

1.确立总体目标

他们确立的总体目标是:从现在起经过三年的综合标准化管理,在生猪出栏不低于2.5万头、日产生猪不低于100头的生产情况下,实现:

(1)肥猪日增重由650g提高到680g,料肉比由4.5∶1下降到4.1∶1;

(2)幼猪日增重由500g提高到520g;

(3)生猪60日龄个体重由16.16kg提高到17.15kg;

(4)每头母猪年产活仔数由19头提高到20头。

这些目标是综合标准化的最终目的,实现这些目标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标准化的真正效益。这些目标是根据什么确定下来的呢?他们首先是对猪厂的现状及历年的生产水平进行分析论证,发现可以改进提高的潜力;其次,他们预测猪厂的生产经过三年综合标准化试点,把工作程序和生产技术进行系统化处理,建立标准综合体实施到位后可能达到的理想指标,同时考虑到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可能性。

2.相关要素分析

确立了目标之后,接着就要分析并明确与这些目标相关、影响目标实现的要素。为此,他们用编制相关要素图的方法,把生产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经过对这个系统的分析认为:猪的繁殖和饲养是这个系统的主体,疫病防治和物料保证是这个主体的两翼,这三部分构成了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项管理内容,如“繁殖饲养”子系统包括良种繁育、营养水平和饲养管理三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有许多更具体的管理活动,如“饲养管理”又包括后备种猪饲养管理、空怀妊娠母猪饲养管理、泌乳母猪饲养管理、哺乳仔猪饲养管理、断奶仔猪饲养管理、生长幼猪饲养管理、育肥猪饲养管理等等。通过这样一层层的周密分析,把生产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影响要素都找岀来,并明确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关系,绘出相关要素图,这就为建立标准综合体以及制定标准奠定了基础。

3.制定标准建立标准综合体

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他们遵照标准是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成果基础上产生的这一基本原则。因此,每项标准都做到有根有据,绝不拍脑袋想当然。他们对建厂十年来的生产过程统计资料和科学试验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筛选,以此作为制定标准的重要依据。例如,猪种标准就是在多年来通过杂交组合、品种选育形成的特有良种猪基础上产生的;疫病防治标准是根据本厂多年来在防治猪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从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提高易感动物的抗病能力等方面出发制定出来的。此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吸取别人的经验包括国外的经验,如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就是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参照了GB8471—1987《瘦肉型猪饲养标准》和美国农业部标准制定的。由于这个标准对总目标的影响最为直接,标准中的规定达到了相当科学精确的程度。其中,养分含量是根据多年生产及现行配合饲料的应用实际,对消化能、粗蛋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钙、磷及食盐等项做出了定量规定;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两部分的定量指标,是经过科学试验和生产应用效果制定的。而且这一饲养标准又是按日龄分档的(见表9-1),使标准做到精细、科学、合理。

表9-1 生长育肥猪每头每日营养供给量

这个标准不仅是实现综合标准化总体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猪肉品质,即肉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基本来源。而这些营养成分主要来源于饲料,因此相应地对饲料做出了规定(见表9-2)。

表9-2 生长育肥猪每千克饲粮养分含量表

就这样他们依据相关要素共制定了14项标准,由这14项标准构成了“瘦肉型猪工厂化生产标准综合体”。

4.对标准综合体进行试验验证

标准综合体虽然是建立在以往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但在当前的具体情况下是否适用?是否可行?还要通过试验验证的考验。为此,工厂在标准实施后,对不同日龄阶段的生长育肥猪进行了严格的抽样试验。

试验验证之前,厂长正式下达了试验验证任务。组织技术人员和饲养员在学习和掌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试验实施方案和试验设计。他们从不同育龄阶段的生长育肥猪中随机抽取4815头进行试验。其中幼猪抽取2340头,肥猪抽取2475头,分别进行小试、中试和群试,共8次试验,为期38周。

● 试材选择:在大群生产的幼肥猪群中随机抽样,进行编号、记录性别和个体重,并按常规试验要求进行疫苗注射和去势。

● 试验内容:调查增重与日增重情况、饲料报酬、幼肥猪拟定标准的可行性。

● 试验目标:幼猪日增重由500g提高到520g,料肉比由3.5降到3.1;肥猪日增重由650g提高到680g,料肉比由4.4降至4.1。

● 试验称重与记录:各期试验在开始和结束时各称重一次,均在早饲前空腹进行,记录称重结果并详细记载饲料消耗情况。

通过试验对标准中不尽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使标准既先进又切实可行。

5.标准实施和测试跟踪

标准化贵在实施。设定的综合标准化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所建立的标准综合体是否科学合理,更取决于它能否被认真地贯彻实施。因此,综合标准化特别重视标准的实施这一环节,这也是综合标准化的一大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标准,工厂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示范,按车间、按班组分别贯彻,每个工人都能掌握并吃透标准中的技术内容。同时做好跟踪测试和监督检查,做好原始记录,及时反馈信息。

这项综合标准化试点过程中除了认真总结已有经验,还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标准中不少技术内容是由科研成果转化的(如仔猪早期断奶、仔猪补铁、生猪能量水平的测定等),从而使标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经过系统处理的各项标准结成标准综合体,把整个企业联结成一个严密配合、协调动作的有机整体,像流水生产线一样,按固定节拍运行,达到了工厂化生产瘦肉型猪的目标。展示了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美好未来和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广阔前景。

猜你喜欢
食饵子系统标准化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具Michaelis-Menten型收获的Leslie-Gower捕食-食饵扩散模型的动力学和模式
一类具有修正的Leslie-Gower项的捕食-食饵模型的正解
标准化简述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三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形特征与控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