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云,阙国鹰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8)
唾液粘蛋白由人的颌下腺、舌下腺和小唾液腺的粘液腺泡细胞分泌,是人唾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糖蛋白,根据其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分为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high-molecular-weight salivary mucin,MG1)和低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low molecular-weight salivary mucin,MG2)。MG1 是获得性膜的主要成分[1-2],它能保持牙体组织免受机械、化学等刺激因素对牙面的磨损和腐蚀,另外对口腔微生物有凝集作用,使其不能附着于宿主组织,从而具抗龋性[3-4]。因此,定量研究不同人群不同唾液粘蛋白含量对探索龋病病因和指导龋病预防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不同患龋状况儿童唾液中MG1的含量,探讨其与龋病之间的关系。
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要求,随机抽取本市两所幼儿园3~5岁幼儿305名,由一名经培训并经2次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9、0.91,可靠度优的口腔医师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健康调查的基本方法》[5]规定的龋病诊断标准,检查所有儿童的患龋情况,并以龋失补牙数(dmft)表示。根据患龋状况将305名儿童分为3组:①无龋组(dmft=0);②低龋组:(dmft=1~4);③高龋组(dmft≥5)。然后,再从每组中各随机抽取性别、年龄相当者20名,共60名幼儿参加实验。其中(男32名,女28名;3岁19名,4岁19名,5岁22名),均为完整乳牙列,无全身性、遗传性疾病,无长期使用含氟漱口水、含抗菌药物漱口水史,近1个月未服用任何药物。
用刃天青纸片(RD)法对抽取的60名不同患龋状况幼儿进行龋活性试验。
1.2.1 刃天青试纸的制作
分别称取10 g蔗糖、0.2 g 聚乙烯醇、0.0275 g刃天青,溶于100 mL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后高压灭菌,冷却至室温后用磷酸盐缓冲液调pH值为7.0。然后将滤纸片浸泡于上述刃天青液中,2 h后取出置恒温箱中烘干备用。
1.2.2 检测方法
用无菌镊子将刃天青纸片置受试幼儿舌下,待纸片完全湿润后取出,夹于两层消毒聚乙烯薄膜中,立即放入37℃恒温箱。15 min后取出刃天青纸片,由一名无色弱、色盲,且经培训合格的口腔医师对照标准比色板观察刃天青纸片的变色程度,并按以下标准判定结果:紫蓝色(-),CAT记分为0;紫红色(+),记分为1;红色(++),记分为2;红色变为白色(+++),记分为3。
1.3.1 样本采集
采用吐出法收集所有受试幼儿非刺激性唾液3~5 mL,用于MG1测定。要求所有受试幼儿在唾液收集前2 h不进食,用清水漱口后,静坐低头,弃去第一口唾液,然后再将唾液吐于容器中。
1.3.2 MG1 测定
将收集的唾液10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用pH=7的PBS缓冲液稀释1000倍后,按照人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ELISA试剂盒说明测定各唾液样本中的MG1浓度。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样本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抽取的60名幼儿总龋均为2.92,其中男2.94,女 2.89;3 岁组 2.89,4 岁组 2.59,5 岁组3.16,经统计分析,男女之间,3个年龄段之间龋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1 不同患龋程度组龋活性(CAT)比较
不同患龋程度组CAT值各不相同,其中高龋组最高,低龋组次之,无龋组最低,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患龋程度组CAT值比较()
表1 不同患龋程度组CAT值比较()
不同字母组间P<0.05
组别 龋均 CAT值无龋组 0 0.45 ±0.31A低龋组 2.00 ±0.79 1.40 ±0.82B高龋组 6.75 ±1.44 2.22 ±0.77C
2.2.2 龋活性(CAT)与dmft的关系
如表2所示随CAT值的增高,dmft亦呈增多趋势,经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数分析,r=0.728,双侧检验 P <0.01,CAT 值与 dmft呈正相关(图1)。
表2 不同CAT值情况下患龋状况(dmft)比较
图1 dmft与CAT的关系
2.3.1 不同患龋程度组MG1比较
60名幼儿MG1平均含量为13.07 mg/L,其中无龋组为13.63 mg/L;低龋组为12.96 mg/L;高龋组为12.61 mg/L。无龋组与高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龋组与低龋组相比,低龋组与高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3)。
表3 不同患龋程度组MG1含量比较(mg/L,)
表3 不同患龋程度组MG1含量比较(mg/L,)
不同字母组间P<0.05
MG1无龋组 20 0 13.63 ±1.44组别 人数 龋均A低龋组 20 2.00 ±0.79 12.96 ±1.49AB高龋组 20 6.75 ±1.44 12.61 ±1.18B
2.3.2 不同患龋程度组内男、女MG1含量比较
在无龋组以及低龋组中男生与女生MG1平均含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高龋组中男生MG1平均含量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总体MG1平均含量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不同性别MG1含量比较(mg/L,)
表4 不同性别MG1含量比较(mg/L,)
* 男女相比P<0.05
性别 无龋组 低龋组 高龋组 总体男 13.84 ±1.38 13.18 ±1.71 13.14 ±1.23*13.35 ±1.46女 13.45 ±1.54 12.65 ±1.10 11.98 ±1.75 12.75 ±1.33合计 13.63 ±1.44 12.96 ±1.49 12.61 ±1.18 13.07 ±1.42
2.3.3 不同年龄MG1含量比较(表5)
表5 不同年龄组MG1含量比较(mg/L,)
表5 不同年龄组MG1含量比较(mg/L,)
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岁) 人数 MG1(mg/L)319 12.78 ±1.50419 13.16 ±1.3322 13.21 ±1.445
唾液粘蛋白是口腔非免疫性保护的重要组成成分,其预防龋病的作用已经被证实[1-4]。但是MG1与患龋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唾液中MG1的含量是否与龋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不同龋易感儿童唾液中MG1的含量,以探讨其与龋病之间的关系。
龋活性试验(caries activity test)是检测个人或人群可能发生龋病危险敏感程度的方法,有物理学检测、致龋菌检测、酸性产物检测、唾液缓冲能力检测等多种途径。刃天青纸片法是检测致龋菌的一种龋活性试验,具有经济、快捷、便于筛查的优点[5-8],目前尚未见有关刃天青毒性的相关报道。
对于患龋程度的划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无龋组DMFT=0这个比较明确,但是对于高龋组的划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有学者以DMFS≥8定为高龋组[9],有学者以 DMFT≥6定为高龋组[10],也有以 DMFT≥5 定为高龋组[11],另外有学者直接按是否患龋分为无龋组和有龋组[12-13]。本研究分组采用冯靳秋、石四箴等[11]研究儿童唾液富组蛋白含量与患龋状况分析中的分组方法,按乳牙龋、失补牙数dmft=0、dmft=1~4、dmft≥5分为无龋组、低龋组和高龋组,并采用刃天青纸片法对各分组的CAT值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组之间的龋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龋组龋活性低于低龋组,低龋组龋活性低于高龋组,说明按照此方法分组可以区分出不同龋易感人群,从而也说明该分组方法是可靠的。另外本研究还对龋患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调查的60名儿童dmft与性别和年龄之间没有关系,从而排除了性别和年龄对DMFT分组的干扰。
本研究刃天青纸片法结果显示dmft与CAT值呈线性关系(P<0.01),表明随着CAT值增高,龋易感性也增加,因此幼儿患龋危险性高。另外,不同患龋程度组的龋活性比较,结果显示dmft≥5的儿童龋活性明显高于dmft<5的儿童,说明dmft≥5的儿童发生龋病的风险性高,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dmft≥5的人群,一方面及时治疗患牙,另一方面要重视他们的口腔卫生保健教育,注意口腔卫生,合理饮食,定期对他们进行龋齿的普查普治工作。
本研究还分析了MG1含量与龋病风险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无龋儿童唾液中 MG1的含量为13.63 mg/L,显著高于高龋组 12.61 mg/L(P<0.05)。从总体来看,MG1含量无龋组>低龋组>高龋组,随着患龋程度增加,MG1的含量降低,原因在于MG1具有抗龋作用,随着MG1的含量增高,其龋病易感性降低,因此患龋程度也降低,此结果反过来也验证了MG1具有一定的抗龋作用,同时也说明唾液中MG1的含量与龋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林琴、白洁等[14]研究显示3~4岁儿童男女间非刺激性唾液总蛋白含量不同,男生唾液总蛋白含量高于女生,但在本研究所涉及的3~5岁年龄组范围无龋组、低龋组MG1含量未发现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高龋组MG1含量虽然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总体情况看男女MG1含量也无差异,说明不同性别间MG1的含量相同。
Ruhl S、Rayment等[15]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里,唾液中MG1的含量逐渐增高,而MG2的含量则逐渐减少,这说明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唾液的成分是不断变化的。Sonesson等[16]研究3岁、14岁以及20~25岁年龄组发现,MG1含量在小唾液腺的分泌各年龄组存在差异,3岁组MG1含量明显低于成年人。本研究结果显示,抽查的3~5岁年龄组范围儿童不同年龄唾液中MG1含量无差异。
[1]樊明文.口腔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55.
[2]刘正.口腔生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
[3]Kesimer M,Kilic N,Mehrotra R,et al.Identification of salivary mucin MUC7 binding proteins from Streptococcus gordonii[J].Bmc Microbiol AUG,2009,9:163.
[4]Slomiany BL,Murty VLN,Protrowski J,et al.Salivary mucins in oral mucosal defense[J].Gen Pharmac,1996,27(5):761 -771.
[5]黎淑芳,何克新,雷月娟,等.刃天青纸片法对龋易感儿童的应用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17(1):649-651.
[6]何克新,李志辉,朱莲娜,等.刃天青纸片法预测龋活性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5,13(3):214-215.
[7]李文颜,高洪岩,郝爱国.快速龋病活跃性检测-刃天青药片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6):567-569.
[8]Prutz WA,Butler J,Land EJ.Photocatalytic and free radical interactions of the heterocyelie N-oxide resazurin with NADH ,GSH,and Dopa[J].Arch Biochem Biophys,1996,327(2):239-248.
[9]岳林,邱丽慧,高学军,等.唾液及菌斑液中蛋白成分与龋易感性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1):39 -42.
[10]周学东,齐雪,张静仪,等.乳牙菌斑中蛋白水解酶与乳牙龋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9,17(4):367-368.
[11]冯靳秋、石四箴.儿童唾液富组蛋白含量与患龋状况的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6):800 -803.
[12]冯林,高学军.菌斑PH值、游离钙和总蛋白水平与根龋易感性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2):132 -134.
[13]蒲高成.无龋和患龋儿童唾液中免疫组分的测定及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58 -959.
[14]林琴,白洁,包振英,等.3~4岁儿童唾液蛋白含量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23(4):568-570.
[15]Ruhl S,Rayment SA,Schmalz G,et al.Proteins in whole saliva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infancy[J].J Dent Res,2005,84:29-34.
[16]Sonesson M,Wickstrom C,Kinnby B,et al.Mucins MUC5B and MUC7 in minor salivary gland secretion of children and adults[J].Arc Oral Biol,2008,53(6):523 -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