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山东省粮食局机关服务中心主任张洪敏:试点推行公务自行车不在于车辆的多少,主要是一种倡导和示范,对于很多平时习惯了坐车出门办公的公务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网友“abcsmida”:推行公务自行车当然是好事,对于减少公务车辆经费支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实现节能减排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还能让公务员们锻炼身体。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推行公务自行车改革所释放出来的细节化的节约、节能、环保、亲民等良好理念,还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
话题一:
发放自行车能减少公车使用吗
治理公车又出奇招。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日前向24家省直单位免费发放100辆公务自行车,试点推行3公里范围内外出办公使用公务自行车出行。
反方
济南某事业单位员工张斌:关键看这种方式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我担心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自行车就会被某些机关人员拿去买菜用或是放在单位生锈了。
网友“昙花不谢”:3公里内办公本来就不必动用公车,专门为短距离内办公配公务自行车,其意义我看相当有限,最怕的结果是自行车变成公务员的福利,公车照开不误。
正方
信阳市纪委:信阳饮食文化独特鲜明,不少客人吃了信阳菜之后,都贊不绝口。这个规定也是尊重客人的要求。河南烟、信阳本地酒,具有特色而又价位适中。信阳实行这样一个规定的目的,就是想做一个有益尝试,既做好公务接待,又制止奢侈浪费,真正把公务接待费用降下来。
网友“一声叹息”:信阳只准抽河南烟、喝本地酒,一方面支持了本地的经济,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公款吃喝,比如五粮液、茅台就报不了。这样不是好事吗?
话题二:
公务接待为啥须用本地烟酒
河南信阳市委、市纪委称,为治理公款吃喝风,从6月1日起强力推行新规:除规范接待程序、降低接待标准、加强对接待费的监管外,还特别规定:公务接待必须要抽河南烟、喝本地酒、吃信阳菜。
反方
网友甲:惨了惨了,贵州公务员只能喝茅台了,上海公务员只能抽中华了,这以后日子还怎么过啊?
网友乙:信阳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这种“公务接待本地化”规定的出台,让我们不能不想到这是否是地方政府在借刹公款吃喝风,来行地方保护主义。难道本地的烟、酒、菜就该大吃大喝?就不贵?
网友丙:没啥大惊小怪的,好多地方早就是“吃喝只有家乡好”了!其主要症结恐怕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在没高招,拿本地烟酒刺激地方经济创造GDP,便成了下策中的上策。
话题三:
民间募捐用不用取得行政许可
6月17日,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贤日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广州市募捐条例》立法听证会上,对条例中“民办非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开展募捐应取得行政许可”这一项提出质疑。“如果对公开募捐设定行政许可,那么辍学擦鞋救母的少年是否需要等到申请行政许可后才能接受捐助款项?”
正方
广州市政协委员吴名高:行政许可怎么会添堵呢?无规矩不成方圆,立法其实是给了我们尚方宝剑。越是慈善做得好的地方,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就越多。
广州中院行政庭庭长肖志雄:社会募捐活动主体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募捐状况的不公开和不透明,导致无法进行事后监督,也就引发了很多诈捐、骗捐的事件,伤害了社会公众对慈善公益事业的信心。设定行政许可不是限制募捐主体,而是扩大募捐主体,这对于改善民间公益的法律地位、改变慈善事业效率低下和公信度不高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某学者:行政许可不等于行政干预。行政许可的准入门槛宜低不宜高,中国慈善事业刚起步,应鼓励更多的机构加入慈善队伍。如果准入条件过于苛刻,一方面容易导致腐败,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让民间的爱心受伤,而只有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慈善组织竞争,垄断募捐才有可能消失。
反方
广州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刘静林:如果只有红十字会、公募基金会能募捐,对于其他组织来说可能会引起歧视。同样属于非营利组织,为什么要划分等级,区别对待呢?一般社会组织都是在资源急需的情况下组织开展募捐活动,若设立行政许可,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就违背了急需急用这一募捐行为的初衷。
某参会人士:募捐活动一旦经过行政许可,是否就要按照行政的意志来安排捐资?如然,慈善的主体由民转为官,岂不是变了味?
广州某爱心组织负责人:我们募捐的初衷很简单,开展形式也很简单,我们本身也会一丝不苟地把捐款落到实处,从没想过要搞歪门邪道。如果今后要过行政许可这一关,估计很多爱心团体会放弃公益活动。另外,在网络公益盛行的今天,出台这样的规定,是否意味着今后没有获得行政许可的面向网络的募捐行为都属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