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36年的“廉警”恩怨

2011-07-25 00:36肖舟
廉政瞭望 2011年7期
关键词:警队警员廉政

肖舟

不管发生在香港的“警廉冲突”的起因是什么、责任怎么界定,能将分别直属于保安局和直接向特首负责的两大强力机构的“冲突”公开化、阳光化,才更符合法治的要义。

风水轮流转

“廉署请你去喝咖啡!”

在香港,如果一大早有人敲门,说出这句香港人耳熟能详的话,定会令香港政商要人闻之色变,也足见位于港岛中部北角渣华道303号的香港廉政公署(ICAC)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但2010年11月19日上午10时30分,在廉署总部发生的一幕,却让人顿生“风水轮流转”之感——香港警务处数十名便衣探员持法官签发的搜查令,对廉署展开大规模搜查。期间,警方以维持秩序为名,安排逾十名警队机动部队在门外戒备;廉署也不甘示弱,派出多名保安在地下大堂列阵。壁垒分明的局面,令现场一度气氛紧张。至下午4时,在大批记者包围中,警方将戴着头套的廉署总调查主任曹永年等3名高级执法人员押上警车,并带走了扣押的大批物证资料。

这是廉署自1974年成立以来,警方第一次进入这栋25层银灰色办公大楼并拘捕调查人员,开创了廉署成立36年来首次成为警方执法对象的先例。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事实上,这已是廉署第5次“栽跟头”。早在2003年,就有一名助理调查主任被指在侦破一宗诈骗案时引诱他人作假口供,结果,这名调查主任被判入狱9个月。其实,要想弄清楚廉署与警队的“恩怨情仇”的背景和实质,还得翻翻旧账。

三次“警廉冲突”

看过电影《金钱帝国》或者《五亿探长雷洛》的人,一定会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社会的腐败印象深刻。当时警队贪污受贿是公开的秘密。1973年,香港宣布成立一个“与任何政府部门包括警务处没有关系的独立的反贪组织”,即香港廉政公署的前身——“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

1974年至1977年11月,被控涉嫌贪污的警员高达260人。警队内部人心惶惶,不少涉案警员害怕自己的旧账会被揭发,更加深了对廉署的仇恨。1977年10月,廉署以集体贪污罪拘捕了140名九龙区警官,后来又拘捕了30多名九龙区警官。这一大动作,激起了警队的激烈反弹,终于在10月28日,首次爆发了警务人员和廉署人员的正面冲突。2000多名警员上街游行,甚至冲进廉署总部拆了廉署的招牌。11月5日,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为了安抚警队,颁布局部特赦令,指令廉署特赦在1977年1月1日以前所有曾经贪污而未经检控的公务人员。这一“既往不咎”的特赦平息了第一次警廉冲突,也为日后推行廉政扫清了障碍。

几十年过去,经历过当年事件的警察大多已经退役,后来加入警队的新一代,对廉署早已没有了那种“切齿之痛”。而且,廉署推行廉政卓有成效,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拥护,警队自然也是心服口服,以崭新的形象来接受市民的检验。香港由此才真正迎来了廉洁的黄金时代,成功地实现由乱到治的历史转变。

然而,警队腐败依然是廉署监控的重点对象,被廉署请去“喝咖啡”的警察几乎每年都有。香港是一个“警察城市”,警察比例是全球众多城市之中最高的。警队理所当然也是要“面子”的。有时候,廉署沟通不充分或者“过于高调”、“下手太重”,常常会让警队感到尴尬,“面上无光”。2002年5月16日,廉署在一家酒店内高调拘捕了涉嫌接受妓女提供免费性服务、涉及贪污、在香港警队享有“明日之星”之称的毒品调查科高级警司冼锦华,并在没有提前知会警队的前提下,大规模约谈涉案警员,引发了70年代警廉冲突以来警队对廉署的最大反弹。前警务处长曾荫培公开指责廉署做法不当,对此案过分张扬,意在“抹黑警队”。廉署也针锋相对地发表公开声明,认为廉署所有调查都是根据有关的贪污举报而进行的,拘捕行动也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双方互相指责,香港社会为之侧目。最后,时任特首的董建华先生不得不直接介入,调和多年罕见的警廉冲突。经过特首的调和,廉署和警队的首长向外界重申,警廉关系良好,会加强沟通,继续合作,共同打击贪污,维护香港廉洁的国际声誉。

表面上警廉虽然“将相和”,但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解决。廉署在冼锦华案之前,曾多次高调拘捕警员并公布案情,但此后却没有人受到检控,从某种程度上说,廉署在拘捕之时掌握的证据并不充分。接二连三出现这种情况,警方高层和前线警员自然产生不满,认为有损警队声誉,抹黑警务人员。

而发生在2010年11月19日的第3次“警廉冲突”,其实并不是有些媒体所说的“警队反扑廉署”,来报8年前的“抹黑”之仇。

警队的这次执法行动,虽然过于高调,有违警廉之间默认的“相互低调调查原则”;但从案情本身来看,警队却是公事公办,真正暴露出了廉署近年来在办案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权力不可通吃

廉政公署的英文名“ICAC”中的“I”,指的就是“獨立”。这是廉署反腐卓有成效的一大法宝。廉政专员则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避免了任何横向的政府部门的干涉,使得廉署可以无畏无惧、不偏不倚。

廉署成立近40年来,调查案件超过7万件,其中大量经典案例甚至走上荧屏。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15年将香港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透明国际”公布的2008年“清廉指数”,香港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2位,在亚洲则仅次于新加坡。与之相应,在相关的系列民调中,香港公众对廉署的信心始终维持在90%左右,对廉署工作的支持度则超过99%。

但独立也是一把双刃剑,也容易让廉署过于自信,权力过大,脱离监督,成为“独立王国”。尽管制度设计者为廉署量身定做了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但警队的反弹、市民的非议和媒体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全社会对廉署权力过分扩张的忧心。

几十年前,香港市民对廉署的期待是重拳出击、惩治腐败,哪怕下点猛药、用些重典,社会也会予以体谅和理解。世易时移,香港市民对廉署的要求更高了,期待廉署在强力反腐的同时,更加注意对市民人权的保护,更加注意执法手段的正当性、程序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的“警廉冲突”未必是件坏事。首先,“警廉冲突”从第一次的肢体冲突,发展到第二次的言语攻击,再发展到这一次的“依法对抗”以及“法庭上见”,本身就是进步;其次,廉署调查警员腐败行为,警队彻查廉署违法办案,两大执法部门不是相互敌对,而是正面制衡,可以防止权力滥用;最后,不管“警廉冲突”起因是什么、责任怎么定,把两大强力机构的冲突公开化、阳光化,更符合法治的要义。

“毕竟,今天的人们对 ‘权力通吃的赞美更应该保持足够的警觉。有多种声音出来,比只有一种声音来得民主。”廉署社区关系处处长穆斐文女士说。

猜你喜欢
警队警员廉政
港警新开“招募中心”拉近警民距离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聪明的警员阿灵
快闪演出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