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畜牧业的几点认识

2011-07-25 09:19熊云祥
云南畜牧兽医 2011年6期
关键词:存栏养殖业畜牧业

熊云祥

(巍山县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 巍山 672400)

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养殖业建设项目是巍山县实施该项目的第2年(2009年开始至2011年实施完成)。一年来全县遭遇罕见持续干旱,冬春连夏干旱严重,农作物绝收,森林枯萎,牧草死亡,饲草饲料十分紧缺,畜牧业生产面临大起大落的严竣考验,致使项目实施困难重重,大旱之后又阴雨绵绵,项目实施阻力特大。经过参与项目实施的全体人员竭尽全力攻坚克难,至2010年8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建设,再经过繁重的后续工作终于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大灾之年的项目实施显示,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社会效益,更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进而启示,不仅农牧结合不可分,林畜结合也不可少,尤其在生态建设方面更是不可或缺。因而证实,确定发展养殖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产业是正确的选择。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巍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南部,四周环山中有红河源头西河由北向南蜿蜒流经巍山坝子出境。县境内的东西两支山岭属云岭余脉的残余分支,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部边缘,又是澜沧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位于东经 99°55'~100°25',北纬 24°56'~ 25°32',东西宽约47km,东西跨经30';南北长约65km,南北跨纬36'。全县国土总面积2200km2,其中:山区面积205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93.3%,坝区面积仅为148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7%。最高海拔3037m,最低海拔1146m,相对高差达1819m,坝区海拔为1650~1800m。

巍山县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类型,除少数低热河谷和冷凉高寒山区外,绝大部分地区皆为四季温和的良好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干湿季分明,光照充足,雨季开始较晚,水热矛盾突出;加之河流深切,山川相间,气候垂直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6℃,年总积温5694.3℃,全年无霜期坝区约 280d,河谷地区约 300d,山区、半山区约230d。年平均降雨量804.7mm,雨季多集中在夏末秋初,趋势是坝区降雨少,山区降雨多。水面蒸发情况是坝区大于山区,河谷大于山顶,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45.1mm。

1.2 社会经济状况

巍山县境内聚居着汉、彝、回、白、苗等23个民族,行政区划为6乡4镇,有83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其中:特困村民委员会(办事处)25个,贫困村民委员会(办事处)29个;全县有1137个自然村,8.47万户,总人口30.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 7.26万户 28.66万人,农业全年劳动力18.29万人。全县农业专用地面积19.472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4.832 万 hm2,牧业用地面积 753.33hm2,其它用地面积1.833万hm2。全县耕地面积1.896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620m2。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19379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6058万元,第二产业45446万元,第三产业7229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289元,全县地方财政总收入15456万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3万 hm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3.24万t,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9kg,农民人均纯收入2166元。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7250人,转移输出6321人,其中退耕户劳动力转移输出3516人。

2 发现的问题

2002~2006年全县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全县共有退耕还林地面积为0.366万hm2,涉及10个乡(镇)62个村委会,15654户65518人。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退耕还林实施重点区域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树木生长受到限制,加之退耕还林地一般坡度较大,种植业生产条件较差,后续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受历史和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退耕还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退耕农户整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现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流通信息的吸纳。

(3)退耕还林地区大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市场化程度低,多数退耕农户与市场处于隔绝状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单凭退耕农户自已闯市场,难以获得预期经济效益,退耕农户从退耕地上获得的预期收入不多。

如何扶持退耕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其收入,解决其长远生计,保障已还林退耕农地不被复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确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后续产业以促进农民增收,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

养殖业因其周期短获得收益快,能在短期内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解决当前困难,又是广大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投资不大,因而成为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关键措施之一。

3 解决的办法

畜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五大支柱产业中排列第三的重要产业,在巍山县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县畜牧业产值 5.83亿元,同比增长10.5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4.15%,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16%。

3.1 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为重点,优先安排有建设条件和生存条件急需改善的退耕农户,保证具备条件的养殖农户发展养殖业。

(2)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做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退耕农户意愿的原则。切实维护退耕农户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农户意愿。

(4)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动员退耕农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抓住国家扶持的机遇,全面完成养殖业建设项目并做好后续的发展,增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5)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相同类型相对集中的原则。确保覆盖到相当比例的退耕农户,集中建设与分户建设相结合。在建设资金安排上以乡(镇)为单位,每村项目建设期为1年1次安排完成。

3.2 具体做法

以退耕还林集中区为重点,结合当地畜种优势,选择养殖基础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农户养殖经验丰富,投入能力较强,交通方便,相对集中村社实施;并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秉承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公示,体现国家惠农政策的实质。计划在巍山县南诏、庙街、马鞍山3个乡(镇)的自由、添泽、古城、营盘、云鹤、碧清、慧明、红旗8个村委会农户中完成圈舍建造9800m2、饲料窖建设3300m3、种植人工牧草66.67hm2。

具体的建设内容:

(1)圈舍建设。

结合巍山县的实际,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方便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要求保暖、防寒、通风、透光,安全、牢固、经济、实用,当年建设当年见效。

牛舍的建设根据巍山的气候特点,结合牛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从便于饲养管理进行设计。一般在农户自家院内或院外建设牛舍,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供水、电源、交通方便,距离饲草料地比较近,对周围环境不造成影响的地方修建。采取半开放式、单列式建筑。

猪圈建盖要求符合猪体卫生条件,达到保温、防潮、透光、通风、干燥,积肥在圈外。便于饲养管理(配料、输料和饲喂方便,扫圈、除粪,食槽、水槽和猪床清洗方便),便于防疫。

(2)青贮窖建设。

应因地制宜距牛舍较近,便于操作、实用长久,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建设标准为易于密闭封存和便于管理利用,根据农户养牛数量修建。

(3)饲草饲料地。

根据全县山区、坝区不同土地使用情况和不同农户饲养的畜种数量情况,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实行种植、管理、利用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分户刈割型饲草饲料地。

4 得到的结果

4.1 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项目实施在3个乡(镇)的8个村委会的退耕还林村中发展项目养殖户504户。累计完成:(1)棚厩建设10094m2(其中:新建 8567m2,改造 3054m2);(2)青贮窖建设3465m3;(3)草料地建设66.8hm2;(4)完成技术技能培训1000人次。其中:南诏镇发展养殖户52户,完成棚厩建设1160.24m2,青贮窖460.85m3;庙街镇发展养殖户 385户,完成棚厩建设7720.51m2,青贮窖2747.95m3;马鞍山乡发展养殖户 67户,完成棚厩建设 1213.25m2,青贮窖256.2m3,草料地建设 66.8hm2。

4.2 项目实施的结果

经过项目实施,南诏镇自由村委会共发展52户项目户,猪、牛、羊存栏分别为234头、156头和442只,出栏为340头、130头和624只,比项目实施前存栏分别增加78头、63头和218只,出栏分别增加130头、72头和208只,收入增加12.67万元;庙街镇添泽、古城、营盘、云鹤、碧清、慧明村委会共发展385户项目户,猪、牛、羊存栏分别为2118头、963头和1732只,出栏分别为2695头、962头和3657只,比项目实施前存栏分别增加580头、462头和1617只,出栏分别增加963头、539头和1540只,收入增加94.16万元;马鞍山乡红旗村委会共发展67户项目户,猪、牛、羊存栏分别为335头、201头和570只,出栏分别为436头、168头和837只,比项目实施前猪、牛、羊存栏分别增加100头、81头和281只,出栏分别增加168头、102头和301只,收入增加17.51万元。合计3个乡(镇)8个村委会共发展504户项目户,2010年猪、牛、羊存栏分别为2687头、1320头和2744只,出栏分别为2695头、962头和3657只,比项目实施前存栏分别增加580头、462头和1617只,出栏分别增加963头、539头和1540只,收入合计增加124.34万元,项目户户均增收2467元。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实施农户的增收。3个乡(镇)8个村委会的猪、牛、羊存栏分别为23559头、6853头和14313只,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增加4024头、1044头和1935只,出栏分别为23753头、5802头和13251只,比项目实施前分别增加6213头、1088头和2538只。有效地带动了项目区养殖业的发展。

4.3 项目实施的其它成效

大旱之年,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共支持示范户504户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户均增收2500元;示范户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示范户就业人数550人,带动项目区农户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项目区农户就业8759人。支持示范户发展特色养殖业,优化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途径。

通过圈舍建设实行家畜圈养,提高了家畜的饲养管理水平,减少了放牧家畜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水源的污染,保护项目区周围的环境卫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大旱之年饲料紧缺,利用所建永久青贮窖加工玉米秸秆制作青贮料,既解决饲料紧缺的困难,又促进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减轻了环境压力;大旱之后阴雨连绵,种植人工牧草地,保持水土,防止冲刷,增加饲草饲料,促进养殖业发展。

发展畜牧业产生大量有机肥,施用于农田、林地,对培肥地力促进农作物和林木生长有显著作用;所提供的畜力方便生产劳动,节省人力负担,降低能源消耗。

5 认识和启示

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间接的社会效益,更具有长远的生态效益;不仅农牧结合不可分,林畜结合也不可少,尤其在生态建设方面更是不可缺。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养殖建设项目,使退耕乡(镇)农户增加直接的经济收入,确保退耕农户生计不受影响;通过养殖业发展,可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有效致富门路,使民心安定、社会稳定;通过发展养殖业为种植业、林果业提供大量农家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种植业、林果业发展,加快退耕地区的产业协调、生态平衡。因此,退耕还林地区实施养殖业建设项目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生态家园的重大举措。因而证实确定发展养殖业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产业是正确的选择。

猜你喜欢
存栏养殖业畜牧业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风雨与机遇相伴!2021年甲鱼养殖业能否在危机中迎来涅槃?
健康传播在畜牧业领域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