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程未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专业领域,它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也就是说,银行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向其提供可以灵活运用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以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为基础的一种创新金融服务,又可称为“1+N”模式。一般来说,融资企业往往将价格稳定、市场畅销、满足银行抵押品要求以及具有较强流通性作为基本条件,其不但结合了物流公司专业服务,还结合了银行的资金流和企业的物流,从而为企业提供结算和融资等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点即在供应链中找到一个较大的核心企业,并将这个核心企业作为出发点,来向供应链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把资金有效地注入了相对弱势的企业,主要是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并为这些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以及供应链失衡等问题,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也把银行信用融进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中,不但增强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也有利于企业间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同时提高企业绩效。
在市场环境中,供应链是一个整体,而企业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大环境发生变化,其绩效必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例如,消费者偏好发生改变,政策出现变动、自然灾害或者战略期调整等,而企业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预防这些由于外部因素而产生的风险,那么其虽然是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也无法扭转供应链出现的混乱局面,同时,企业自身的绩效也一定会由于这些风险而面临困境。
企业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会提供给银行虚假的信息,特别是在采购、生产以及销售数据上,这样一来,银行就不能得到真实的数据,进而无法作出合理的判断,不能减少资金使用风险。另外,一些供应链金融的主办以及开户银行不能够独立地调查供应链所有企业的具体数据,因而无法通过本身的专业优势来准确、全面地判断整个供应链发展的前景,也无法准确地掌握供应链的真实情况,从而不能按照供应链成员具体情况进行经营决策,也难以调整信用贷款以及服务方案,更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其不能有效规避资金使用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因而这些企业很难防范资金使用风险,有可能会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不管企业采取的是什么经营模式,其关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往往集中于规避资金与汇率风险、控制财务成本、灵活运用结算工具和当周转资金不灵时的融资需求。因此,企业通常将较强的实力与信用作为基础,用金融来支持供应链。然而,我国同时拥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和较高商业信誉的企业少之又少,可以说,当前许多企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在供应链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易于导致经营危机,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迅猛发展,其原因主要就是它的双赢效果,既能够有效地缓解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可以促进银行纵深服务的延伸。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这个融资模式下,如果能够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就意味着进入了供应链,进而就可以使整个链条得到激活和运转。另外,企业在银行信用的支持下,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商机。由此可以说明,供应链金融有着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国内许多银行纷纷介入。在这方面,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最早开始从事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信贷制度和产品创新。随着供应链上的企业对于融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开始推出了“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以及“物流融资”等实质内容相似的服务。供应链金融发展到现在,其相关服务已经在国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包括四大银行等陆续开展。特别是近几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绩效不断地恶化,国内外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采取了信贷紧缩的策略,然而,供应链金融在此背景下仍表现出上升的态势。
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使得他们可以顺利地进入信贷市场。因此,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其逐渐进入了一部分大型企业的视线。对这些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可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新的渠道,不但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流动资金的贷款额度,还可以利用上下游企业融资的便利,使企业自身的流动资金需求降低。
另外,随着核心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产业链竞争的不断加剧,赊销逐渐成为供应链结算当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当前,企业经营活动中应用最广的付款支付条件就是赊账销售,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企业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不仅容易使企业发生流动资金不足的风险,还会使得企业在管理和利用这部分应收账款时发生一定的风险。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盘活应收账款已经成为当前中小企业解决供应链上融资问题的一项课题。在这一方面,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网上国内保理系统和应收应付款管理系统,就可以为供应链上的买卖双方提供透明、全面以及快捷的国内业务保理解决方案和电子化应收账款管理服务,从而有效地简化了过去在保理业务操作时遇到的繁琐操作流程,特别是当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买家在异地交易时发生债权转让确认的问题时,其能够很好地优化流程,减少企业获得资金的时间。
供应链金融也为银行增加收入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该渠道可以很好地切入与稳定高端客户,并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将核心企业和银行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对国际性银行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主要是因为: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为银行带来比传统业务更加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与客户的关系。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这一原因更为重要。除此之外,供应链金融也有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市场,据UPS估计得出,当前,全球市场上应收账款的总数目大约为13000亿美元,资产支持性贷款与应付账款贴现的市场潜力则可以分别达到34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之多。
供应链金融有着特有的服务和风险考量模式,因此,银行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供应链整体的贸易风险上,努力将更多的中小企业吸收进银行的服务范围当中。这样说来,即使某个企业不符合银行规定的风险控制标准,但只要能够确认该企业和核心企业有着稳定的业务往来,银行就可以进行整体的风险评估,并授信给这笔业务,从而促使交易顺利完成。
企业通过创新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利用团购式的开发模式,可以极大地改善其融资的收益和成本比,并形成明显的规模经济,从而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计数据显示,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库存盘活、收款方式的改进以及延期支付,使得欧洲最大的1000家企业在2007年盘活了460亿欧元的资源,也使得2005年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减少了多达72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需求。
一般说来,物质资料由供应商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运输、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仓储以及必要的物流信息等相关环节。供应链金融能够将“物流”、“资金流”、“商流”以及“信息流”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多流合一的模式,进而推动企业绩效的增长。其中,资金流是指采购方在支付货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财务事项;商流是指交易条件和商业信息的来往;信息流则是指的在整个供应链当中与资金流、物流有关的信息,包括存货记录、订货单、确认函以及发票等。在整条供应链当中,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等是同时存在的,其有效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加强和支持企业交易的进行。
本文中的基金主要就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其主要是一种间接证券投资方式。通常情况下,基金管理公司利用发行基金的单位,来将投资者资金集中起来,并由基金托管人实行托管,同时,基金管理人来管理并运用资金,主要负责股票和债券等一些金融工具的投资工作,而且要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共同分享投资收益。同时,基金管理公司也能够利用本身的专业眼光去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的前景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企业也应该积极地向这些基金管理公司展示其实力,明确所处供应链的真实情况,再由银行来润滑整个融资过程,就可以促成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当前,我国核心企业的实力和国外同行比较起来,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从多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努力提高防范供应链风险的能力。不仅如此,企业还应不断地对供应链下的企业成员进行优选,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对成员企业进行评估,严格按照信用度的评价进行筛选,从而保证供应链整体的舒畅运行。
综上所述,因为供应链当中企业实力上的差距悬殊,使得相对弱小的企业常常会因为资金运转不畅而导致供应链整体运行不畅,从而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甚至会导致供应链的断裂。而供应链金融对企业的绩效也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供应链金融的正面作用,并在抑制其负面作用的同时,发挥供应链金融应有的价值,使企业努力避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从而最终提高企业的绩效。
[1]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01).
[2]祝文峰.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对策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J].南开管理评论,2009(04).
[4]徐学锋,夏建新.关于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J].上海金融,2010(03).
[5]肖奎喜,徐世长,熊剑.群态融资机理与路径演绎——基于博弈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决策与理性突围[J].财经科学,2009(05).
[6]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0(07).
[7]樊新民,王千红.试析金融供应链中融资企业违约风险的成因[J].财会月刊,2010(27).
[8]伊志宏,宋华,于亢亢.商业银行金融供应链创新与风险控制研究——以中信银行的金融创新服务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7).
[9]肖奎喜,徐世长.金融供应链:弱势信贷的内生性突破与群决策生态绩效——基于群态融资模式下的信用回流与动态价值评价[J].财经论丛,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