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国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组织架构不科学、不合理,或职责分工不清,可能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2.内部审计未经适当授权,可能因得不到有效支持而导致内部审计失败。
3.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应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内部审计方法滞后,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可能因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低下而造成内部审计成本增加。
4.内部审计人员不遵守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可能导致道德风险。
1.职责分工和权限范围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企业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职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当考虑企业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内部审计人员,有条件的企业最好配备相应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领导下,定期向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递交工作报告,汇报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职权、责任、审计计划开展的情况,以及审计中的重要问题。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免,内部审计人员在没有违纪违规行为或其他不符合所任职务的行为,不得随意撤换。
内部审计人员在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明确职责和权限,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2.制定内部审计手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指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并保证严格执行。
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前,应做好必要的审计准备工作。深入调查、了解审计事项情况,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运用审核、观察、询问、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结论和建议。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及收集和评价的审计证据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做到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内部审计督导贯穿审计项目的全部过程,内部自我质量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外部评价至少每三年实施一次。
3.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继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后续教育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4.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应有的客观性、独立性和职业谨慎。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性原则,按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5.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合理关注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汇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关注组织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组织管理层预防、识别、检查舞弊行为。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有预防、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执行审计项目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存在的舞弊风险。根据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运用适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以发现、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适当管理层报告,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