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 冰
击破求职骗术
□ 韩 冰
编者按:岁末年尾,新一批应届生又在为求职奔波。本期服务窗聚焦“毕业生求职”,以期为这些即将迈入职场的新鲜社会人提些醒、聊些“过来人之言”。
因为“就业焦虑”,大学生把“吃饭钱”都投给“求职训练专业机构”,却掉入“收钱不给培训、退款说你违约”的陷阱。
许多学生因为急于找到一份工作,便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骗子就是利用这种心理屡骗不爽。所以,对于求职者来说,找工作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对于让你交钱的公司,一定要更加警惕。不要因为急于得到工作机会,不正视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错把“陷阱”当“馅饼”,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近期,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接连出现大学生与“求职培训机构”发生纠纷的事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屡屡受骗上当,使得上海大学副校长无奈之下向媒体求援,希望揭露相关机构精心布下的“忽悠阵”。
有媒体调查发现,被骗大学生涉及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这些大学生“晕晕乎乎”购买的培训套餐少则千元,多则近万元,还有大学生为此借债。
一名“上当”大学生小仇说:“交了2000元,居然就上了一次课,还是在一个公园里进行所谓的拓展训练。之后就是不断被找去谈心,要求再缴‘套餐升级费’,简直太坑人!”
这所“求职培训机构”欺骗大学生主要采用“五步法”:首先通过街头调查或通过高校团委、学生会的安排到校内宣讲,获得学生个人信息;接着以“幸运地被选中”等理由单独约见学生,通过谈心等方法博得信任;第三步是“轮番轰炸”给学生“洗脑”,顺势要求学生选择各种“套餐”;第四步是让学生签订“协议”,乖乖交钱;最后再通过“协议圈套”让学生掉入“花钱无培训、退款没有门”的陷阱。
据悉,目前相关大学和当事学生正在征询律师意见,准备集体维权。
漫漫求职路上,我们可能遭遇哪些骗术,又当如何破解呢?
一般来说,这类诈骗总是常年在网上、报纸上发布“豆腐块”招聘广告,求职者前去应聘,骗子便以“上岗费”、“信息费”等各种名头收钱。当然,为了获取求职者的信任,这类公司会编造种种“正当”的理由,如提供培训等变相收取钱财,要求“先培训、后上岗”、“要上岗,先交风险抵押金”、“‘按有关规定’收取信息费、资料费”等等。他们通常会以“培训后,你终生受益,这笔钱出得值得”来劝说事主。而当事主交纳培训费后,才发现或者开课时间杳无音信,或者当培训结束后,接到公司通知,被告知培训不合格,不予录用。
见招拆招: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但仍有大学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国家明令禁止在招聘过程中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包括培训费等。但凡要求交纳费用的都应该警惕。专家提醒,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事主会收到某“公司”的短信,称在网上看到事主信息,约其尽快到“公司”面试。事主看到公司网页后信以为真,约定会面时间。一个骑摩托的自称为该“公司”员工的人声称来接事主,并将其接走。在去“公司”的途中,该员工借用事主手机,并故意丢下文件请事主帮忙捡。事主下车后,骗子携手机扬长而去。之后,骗子还会按照事主电话簿上的名单,向其亲朋好友诈骗钱财。
见招拆招:
以网络招聘名义设局来诈骗大学生的案件不绝如缕。大学生找工作时,一定要了解清楚所求职单位的真实背景和性质,可以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各种途径核实单位的真实性。浏览招聘信息尽可能到一些政府开办的招聘网站,也可以到一些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其他网站。应当对一些个人信息做必要的保留,不要随意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特别是身份证号和银行账号等。一旦在网上发现虚假信息,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通过执法部门来对发布虚假信息的单位进行处罚。
不少非法职介所也让求职者深受其害。黑职介行骗手段无非那么几种,但却屡试不爽,使大批求职者蒙受损失。这类中介往往在求职者交纳巨额中介费后,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 还有一类中介与用人单位“勾结”,用虚假、过期信息蒙骗求职者,提供过期的或虚假的招聘信息给求职者,然后合伙行骗。
见招拆招:
专家提醒,学生在找中介求职时一定要核实该中介是否合法。不妨多打几个电话向有关部门查询一下,比如工商部门、劳动监察部门等等,都可确定该公司是否是一家正规公司。求职者看到以下招聘信息要打个问号:贴在电线杆、车站站台、偏僻角落的“牛皮癣”、“招工信息”; 在大小媒体刊登的“豆腐块”广告,既无中介单位地址,又无确定单位,只有联系电话和联系人,标榜高薪、包食宿而无详细说明;经营范围与招聘职位明显不符的招聘广告。
招聘单位“挂羊头卖狗肉”,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粉饰招聘岗位往往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
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多种职位,但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某些单位总是口头上答应给予求职者各种福利,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
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而签订合同时更要注意看清楚各项条款是否合法合理。
□ 编辑 陈 萌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