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再“破冰”

2011-07-12 16:18严碧华
民生周刊 2011年51期
关键词:破冰环保部门信贷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绿色信贷再“破冰”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了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绿色信贷”。

四年过去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困难依然重重,原因主要归结于两方面:一方面企业环保信息散乱,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有限;另一方面,银行缺少绿色信贷标准,在具体操作时无从下手。

前不久,上述三部门又联合发出声音,宣布正式启动基于证据的绿色信贷政策评估的研究工作,同时宣布将成立“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主要为商业银行真正实行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和评估环境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分析人士看来,从政府层面启动环保信用体系的建设,将之前散落在环保部门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共享,有望将绿色信贷落到实处。

环境信用亮“红牌”

两年前,江苏省南通市亚联针织染整有限公司董事长官其顺曾遭遇一件突如其来的“麻烦事”:因为公司超标排放污染物,企业环境信用被亮“红牌”。

这一消息通过江苏省环保厅与当地银行监管机构搭建的绿色信贷信息平台发布,银行贷款当即就被叫停。这个结果让官其顺措手不及,“贷款没了就好比断了粮,急得睡不着觉。”

500万贷款被银行取消,生意很难开展,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在此之前,当地环保部门曾“警告”过他,但官其顺没当回事,动真格后,他后悔了。

事实上,近年来,此类事件在各地屡有上演,环保部门开始与银行联手合力治污。

今年6月,杭州市环保局出台了《关于公布杭州市2010年度重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分类结果的通知》,该通知将重点企业分为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黑色5个等级。通过优先支持绿色、蓝色企业,审慎发放黄色企业贷款,严格控制红色、黑色企业信贷的差别信贷投放,达到以环保评价机制决定贷款成功率的目的。

余杭区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该政策实施以来,今年上半年,该环保局已累计向银行传递包括企业和个人环境违法、环评审批和验收、欠缴排污费等信息469条。

浙江一位纺织印染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以前环境违法,环保部门“大不了罚点款”,少的几万,多的也就几十万,很少有上百万的,即便上百万元的罚款,对于一个上规模的企业来说,也不至于有倒闭的风险。

“最怕的是银行贷款出问题,如果银行突然说不贷了,或者将此前的贷款收回,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因为关系到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在该负责人看来,银行越来越重视环境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余杭支行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因环保问题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退出的企业客户4家,共退出金额2010万元;银行拒绝了14家“二高一剩”企业的贷款申请,涉及贷款5050万元。

而在江苏常州,今年1月到8月,江苏银行常州分行调整压缩贷款4.18亿元,其中对造纸行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四行业涉及的“两高一资”企业,共退出0.64亿元贷款。

2011年前三季度,河北省金融机构累计拒绝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贷款申请项目61个、金额13.59亿元,退出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企业贷款5家,金额3.19亿元,收回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贷款13家,金额4.02亿元。

在无数高能耗企业负责人看来,绿色信贷无疑成为“紧箍咒”,时刻提醒企业不能环境违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问题:江苏省南通市环保局局长陆伯新有点“得意”。“以前是我睡不着,‘它’睡得着,可如今却是我睡得着,‘它’睡不着”。他嘴里的这个“它”,即是在其管辖范围内的污染企业。

与企业负责人不同的是,在陆伯新看来,绿色信贷发挥了很大作用。

记者致电江苏、浙江、河北等多地环保部门,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辙。“实行绿色信贷后,执法比以前变得轻松,不用经常半夜在企业蹲守。”

银行环保需联手

毫无疑问,自绿色信贷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让人遗憾的是,在整个信贷体系中绿色信贷比例仍然非常小,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自身利益往往置政策于不顾,而企业亦能采取变通措施获得贷款。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银行自然会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比如,江苏某企业负责人翟继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我们刚刚获得了浙商银行的1000万元贷款,外省的银行也来与我们进行洽谈。”

除了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外,在分析人士看来,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有限是主要原因之一。

环保部政研中心2010年12月发布的《2010中国绿色信贷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绿色信贷政策在地方的落实实施中,遇到的主要瓶颈之一是企业环境数据共享有限。目前环保部门与银行监管部门能共享的数据仅限企业环境违法信息,并且陈旧的信息共享工具已无法满足绿色信贷政策深入实施的需要,商业银行更难以从有限的环境和相关排放数据中分析借款人的环境风险。

多数地区在信息传输上还无法做到实时对接。环保部门往往是通过月报、季报等形式将企业环境信息报送给金融部门,如此一来,信息的时效性不免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环保部门单方面向银行提供信息,但银行系统并未将自己的信贷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在实际操作时,银行往往以相关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为由,很少将这些详细信息真正公之于众。

河北经贸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小江教授也指出了信息“单行线”的问题,他提出:“银行除了给国家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外,在给企业贷款前,还应向企业项目所在的社区征询意见,以降低风险。”

王小江还指出,“提供信息仅是一方面,环保部门急需掌握的是银行能否将这些信息真正落实到绿色信贷业务中去,并且还应该建立后续的考核机制。如果银行仅仅是将这些信息作为参考,那它的意义就不大了。”

同时,“要把环境的技术信息转化为金融机构的可读信息,这单纯依靠环保部门是不可能解决的,要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它们参与,把环境技术信息通过第三方的整理、加工和分析,使之成为金融机构的可读信息。”

标准缺失亦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行动标准,目前各商业银行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分别确定绿色信贷战略、方针、政策、制度、流程和产品。各家银行都推出绿色信贷,但“绿”的程度却各有不同。

王小江指出,“没有标准,就不能明确界定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使绿色信贷实施无目标、考核无依据、奖罚无尺度。”

建环境绩效数据库

基于信息的不完善等种种现实问题,9月27日,国家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基于证据的绿色信贷政策评估的研究工作。商道纵横是项目的合作执行机构,该机构总经理郭沛源向记者表示,其主要负责与私营部门和商业银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在他看来,这一信息平台建成后,无疑将较好解决上述问题。

据介绍,该研究项目将通过建立中国第一个综合的企业环境绩效数据库并监测相关商业银行的环境绩效,以实现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估“有据可依”,并为将来的政策深入实施提供改进建议。

该项目将服务于正在规划中的“中国绿色信贷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将建在环保部政研中心,旨在提升环保部门对中国企业环境信息采集和与商业银行及银行监管部门共享企业环境绩效数据的服务能力,并将为各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管理和评估环境风险提供权威的信息支持。

□ 编辑 崔银娜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破冰环保部门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环保部门没收非法财物是否需要听证?
坚持刚性执法,准确适用法律——论环保部门如何充分行使环境违法案件移送权
汛情严峻,环保部门全力确保环境安全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法媒:北京“破冰”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