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数据何以“走光”

2011-07-12 18:34林华
检察风云 2011年23期
关键词:国家统计局经济

文/林华

中国经济数据何以“走光”

文/林华

(图/CFP)

2011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召开发布会,通报了原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的查办情况。孙振及伍超明涉嫌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及6年。

去年5月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多次被泄露,而伴随着一些“预言家”令人咋舌的“几连中”,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

中国经济数据泄密调查风暴正刮向部分部委工作人员和机构投资者,数据泄密背后的利益链条也逐渐浮出水面。正是经济数据从生成到发布的一系列制度空隙,催生出了信息数据“掮客”,而涉嫌数据交易的多为大型投行和券商。

分析人士表示,经济数据屡屡泄密,除了背后隐藏着巨大利益之外,也与数据经手环节过多、监管制度宽松、惩处不足有关。要想关上“泄密门”,在预防之外,更应加强对泄密者的刑责追究,借助法律的威慑力遏制泄密交易行为。

经济数据频频被泄密

去年5月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多次被泄露,引起了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0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召开发布会,通报了原国家统计局干部孙振、中国人民银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的查办情况。

今年2月,在有关部门调查的基础上,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对宏观经济数据泄密案进行了立案调查。目前已立案侦查6件6人,这6名犯罪嫌疑人中,1名为原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室副主任、副处级干部孙振,1名为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副主任、副处级干部伍超明,另外4名犯罪嫌疑人均为证券行业从业人员。

孙振在担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室副主任及局领导秘书期间,先后多次将国家统计局尚未对外公布的涉密统计数据包括工业GDP等共计27项,泄露给证券行业从业人员付某、张某等人。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孙振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伍超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工作期间,将尚未对外正式公布的涉密统计数据共25项,向证券行业从业人员魏某、刘某、伍某等15人故意泄露224次。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伍超明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从2008年新一轮经济周期开始,中国经济数据泄密之事未曾断绝。2008年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度宏观经济数据之前,国际知名通讯社路透社7月8日在其中文网站刊登文章称,中国6月份CPI同比上涨7.1%,上半年CPI同比上涨7.9%。7月15日,路透社再次发布消息称,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0.4%。而这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丝毫不差,连小数点后面数字都一样。

事实上,中国经济数据泄密层出不穷,每到发布时间,就有精准的预测数据浮出水面。2008年12月份的进出口增幅、进出口总值,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当年上半年GDP数据,再次被境外媒体提前披露。

2010年6月9日,在一场券商的策略报告会上,某央行经济学家以个人观点的方式,公布的一组5月宏观数据与两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的统计数据高度相似,其中CPI更是一模一样。

宏观经济学家可以根据公布的价格与权重预测宏观经济数据,但预测精准到小数点只能是上天的杰作,不料在中国,这样的神话却频频上演。

中信证券在今年1月初的月度数据前瞻报告中预计,去年12月食品价格将有所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CPI将达4.6%。今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PPI同比上涨5.9%。数据可谓高度吻合。

今年2月14日,有外国通讯社援引两位市场人士的话说,由于中国官方调整了2011年CPI的权重,中国1月CPI同比上涨4.9%,环比涨幅约在0.9%,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等到2月15日国家统计局网上公布经济数据时,其中的CPI数据正是4.9%。

今年4月份,有香港媒体援引不具名消息称,中国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5.4%。同时公布的数据称,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幅为16.6%。这两个数据与实际数据惊人地吻合。

今年5月份,微博上面传出了“重要信息”。当时多家机构预计4月份CPI将达到5.4%,与3月持平。数据发布前夕,有券商高层在微博上发帖:“(传)4月份CPI为5.3%。超预期!”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时,4月份的CPI就正好是5.3%。

6月8日,路透社已抢先发布中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中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高,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中国的月度CPI数据。

在接二连三的泄密事件之后,相关部门终于有所行动。在3月底,有宏观部门的涉及人员相继落马。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员已经相继离岗。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是相关部门所实施的针对经济数据泄露情况的跨部门调查所牵出的事件,调查已进行数月。

值得一提的是,孙振及伍超明被立案侦查,并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这表明中国经济数据泄密事件背后的利益链条也逐渐浮出水面。

经济数据泄密利益链

中国经济数据泄密调查风暴正刮向部分部委工作人员和机构投资者,数据泄密背后的利益链条也逐渐浮出水面。正是经济数据从生成到发布的一系列制度空隙,催生出了信息数据“掮客”,而涉嫌数据交易的多为大型投行和券商。

每个月初,中国的券商、研究机构都在热闹地进行宏观经济数据的竞猜,时时有机构能精准猜中。而猜中宏观经济数据的背后就涉嫌数据交易及数据泄密。

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经济数据在正式发布前,会被提前提供给相关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和领导层进行参考。除了数据的生产环节,涉及数据传递链条上的各个部门也都可能是数据泄密的源头。

在众多生产环节中,政府部委的机要部门的人员获得信息要相对容易一些。例如央行研究局,其主要职能是围绕货币政策决策,对经济增长及运行进行分析与预测;研究跟踪金融法规;跟踪研究中国产业政策和其他部门经济动态以及货币信贷、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等重大政策的执行情况等。其中,央行研究局的一个处室承担了编制央行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的职能,该处室的工作人员接触到的统计资料相对较早。

此外,券商与部分政府官员的密切关系也有可能让部分证券机构提前获得经济数据。据了解,许多券商乐于聘请政府宏观部门的官员在公司担任职务,不少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多有政府背景。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数据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数据准确度的不对等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所有资本与货币市场内幕交易的灵魂。因此,经济数据就有了转化为现实利益的可能。

对于那些提前获得经济数据的机构和人士来说,宏观经济数据可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包括CPI在内的经济数据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十分敏感的经济指标,如果提前得到经济数据,就创造了一个股市投机性交易的机会。

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更为敏感。投资者正是利用所获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进行获利的。如果债券投资者提前获得的数据比市场普遍的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债券,等待正式消息的发布;如果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债券以控制风险。

一名从事基金行业的人士表示,能提前拿到数据无论是对于券商还是研究员都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报告对于宏观数据总是能准确地预测,就可以获得基金更多的“分仓”收入,相关的研究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点”。

由于基金没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只能通过券商的席位进行交易。券商的基金分仓交易就是指券商从基金分得更多的仓位。这会给券商带来两大好处,首先是可以带来大量的手续费收入,其次是产生大量的交易量,还可以提升券商的市场占有率。

上述基金行业的人士说,“宏观研究员拿到宏观数据准确,跟行业研究员拿到公司数据准确是一样的,如果你拿到的数据总是很准确,客户就会愿意跟着你做。”不仅仅是对基金,对于其他大客户也都是如此。

而预测的准确性是券商考核研究员的主要指标之一,能更早、更快地获得数据体现了研究员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将直接与奖金挂钩,更准确的预测将可以让研究员分得更多的奖金。

在伍超明泄密一案中,中信建投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东方证券、财富证券、方正证券、工行某部门、光大永明人寿保险、金麦龙资产管理公司、甚至包括国内某重要研究机构,均牵涉其中。

国家保密局副局长杜永胜表示,孙振、伍超明泄密案背后确实有利益驱动。有的通过和证券从业人员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证券机构从业人员指导其买卖股票、谋取利益;有的通过参加证券机构举办的一些活动,比如,讲座、恳谈会等等,获取高额的讲课费用。

根据《统计法》规定,统计数据依法公布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保密法》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为国家秘密;一切国家机关、党政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此外,《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数据反腐已迫在眉睫

数据是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关乎决策层对国家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成为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风向标。

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李忠诚表示,国家宏观经济数据提前泄露,危害经济运行秩序,干扰市场公平竞争,影响政府公信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是一种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的泄密犯罪。

据介绍,重要经济数据泄露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二、经济秩序遭到了破坏;三、给经济运行带来危害。每一次经济数据泄露以后,股市发生异常波动,异常波动背后就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出现,所以维护及确保经济数据安全是经济部门和保密部门一项重要的职责。

事实上,经济数据和政策的泄密后果已经渐渐显现,不仅诱发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先知先觉的资金获取暴利,让小股民损失惨重,而且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和统计部门权威性,必须彻底拔除这颗毒瘤,方能还中国经济以正常的运行环境。

分析人士表示,数据反腐有必要成为中国反腐领域的重要一环。美国所有核心数据均是同一时间对媒体披露,然后在限定时间内由媒体报道。媒体不可能提前披露宏观经济数据,相关机构的人士更无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前披露数据。

据称,阻止泄密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国家统计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头条就强调数据保密,严格按照保密审查程序公开政府信息。

要真正阻止信息泄密,一靠监管,二靠惩戒。国家统计局能够接触到全部数据的人不多,关键的国民经济核算司跟国民经济统计司分别由两位统计局副局长分管,相关的统计人员、领导以及提供基础数据的29个部门,两位副局长分管的两个司的统计数据齐全后,上报国家统计局局长。考虑到中国信用体制落后,在全部统计数据出台后,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信息跟踪,以确保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国家保密局副局长杜永胜表示,孙振及伍超明泄露案件反映了一些经济部门在涉密经济数据保密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关于密级确定问题、知悉范围限定问题、解密时间控制问题、涉密人员审查教育问题等,都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改进。

有关专家表示,要堵住宏观经济数据多次提前泄露的漏洞,应该事前加强预警机制的建设,监管保护国家信息,预防信息链上与数据相关的人发生泄密事件。

目前看来,数据泄密事件牵扯的利益纠葛越来越大,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中国主要的宏观数据统计部门在数据制作方面的保密措施已经有长足进步,但与不少国家相比,数据传递链条依然太长,涉及部门太多,尤其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大量“非权限人员”存在许多接触点。

对宏观经济数据生产者而言,要进一步缩短数据从生产到发布间隔的时间,进一步缩小提前掌握数据人员的范围。对保密期内数据的使用者而言,无论是调控部门还是研究机构,都应当增强保密和责任意识,不对外散布保密期内的经济数据。

对数据的传播者而言,应当严格遵守规定,不提前发布传播尚处于保密期的数据。对于那些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重要岗位人士来说,应增强法律意识、保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始终将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不要轻易发布一些消息和观点,以免引起外界的猜测从而引发市场波动。

对已经发生的数据提前泄漏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则应当依法严肃查处。据称,目前国内机关单位发现泄密事件,往往是记过或离岗,这样的处罚太轻,起不到威慑的作用。同时,对于如何进行处分,目前的《保密法》中没有更为细致的规定,还需要尽快出台规范细则。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国家统计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
金秋艺苑 国家统计局老年大学学员作品欣赏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