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玺,谭 昕,苟 平
(1.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农技中心,巴州 636600;2.四川巴中市巴州区农技站,巴州 636600;3.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经作站,巴州 636600;)
巴州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实行严格农产品标准,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变传统产业为优势产业、变优势产业为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对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巴州区以产业基地建设、特色园区打造作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重要载体,实现了粮食持续增产,特色农业大力提升,优质农产品开发成效明显,巴州区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农业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及省政府粮食 “丰收杯”奖。但是客观地讲,巴州区要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开展粮油高产创建,着力抓好特色农业,发展优质粮油 10万 hm2,发展蔬菜 1.53万 hm2、 水果 0.87万 hm2,金银花、川明参等中药材基地2000hm2。但是 “小杂乱”依然突出,一是规模较小,仍然存在有规模的无特色,有特色的无规模,如沙参、芦笋在全省很具特色,沙参仅有867hm2,规模依然较小,芦笋还不到133hm2;二是品种较杂,小而全,特别是粮油作物插花种植,相当普遍,虽然每年对主导品种进行了推介,但全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种植等品种多达130余个,蔬菜几乎是各种品种都有,水果有九大类60多个品种;三是布局较乱,中药材、干浆果、水果蔬菜种植面积虽多,但区域分散,规模连片少,如建设的以西华山、合治寨、书台村和塘坝村为核心的农业园区虽有3330hm2,但园区内既有成片种植蔬菜,又布局有多种水果,更有成片粮食作物。
坚持 “堵源头,控田头,抓龙头,强监管”,开展标准化生产,制订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项,建立绿色食品水稻、小麦基地6330hm2,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1.07万hm2,标准化基地1.32万hm2。但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以分散经营为主,“随意性”操作依然突出,一是农艺栽培的随意性,一些地方同一区域甚至同一田块既有现代栽培技术,又有传统耕作方式,存在多代技术同堂;二是农资施用的随意性,因种田农民文化不高,仅凭经验,不按标准不按要求施肥用药,造成个别田块要么时有药害、肥害发生,要么效果不显著或没有效果,基本上没有建立田间管理档案;三是收获销售的随意性,同种粮食作物收获期基本相同的基本上是混收混晒混装,水果、蔬菜和药材等几乎不分级,绝大多数是 “连槽货”。由于随意性操作突出,致使档次不高,目前全区标准化生产仅占25.4%。
培育和依靠产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 “三品一标”,扎实推进农业品牌化经营。相继有 “绿颂”牌翡翠米等6个品牌9个品种获A级绿色食品标志,川明参被国家认证为 “巴州川明参”地理商标,“家炎”牌川明参泥获国家发明专利,“渔溪”牌咸菜获得中国新技术产品交易会金奖。但是 “叫不响”现象依然突出,在全省全国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是缺规模缺特色。全区农业品牌只有 “绿颂”牌大米比较成功,其他品牌数量小效益差,可谓是背篼背不了,汽车不够装,“泰寿”牌水果使用费无力缴纳,“山山”牌芦笋至今未领回,“凤凰”牌有机茶不到6.67hm2;二是缺宣传缺形象,巴州区农产品品牌在重要媒体和主流媒体存在 “三无”即电视无影,报纸无形,广播无声,且参加农产品等博览会少,即使参加因 “摊小”而受到冷落;三是缺内涵缺文化,目前没有一个品牌探求其内涵特征,挖掘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对品牌文化内涵知之甚少,特别是品牌市场定位不很准,消费者认同度不很高,不能较好地赢得稳定的市场。
巴州区农业经历长期的发展和对固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巴州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面临 “瓶颈”因素的考验。
巴州区耕地多分布在桌状台地,零碎分散,水利设施差,排灌设施少,沟、渠、路不配套,有效灌面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长期以来形成重用轻养,耕地肥力逐渐衰退;田间耕作道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耕种水平提高和农户规模化种植;乡村道路、通讯、电力、水利等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制约着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和知识型劳动力大量外出,留下老弱和妇女在家务农,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科学种田知识匮乏,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专业技术需求 “市场”广阔。加之,全区农技人员无法满足每一户的需求,同时受经费、精力影响,推广职能难于到位,致使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加大,制约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目前,巴州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链接机制不健全,产品市场的份额少。尤其是基地建设投入大,原料成本高,龙头企业建立基地积极性不高;果蔬加工企业更少,产品基本上未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价格低廉,缺乏贮藏技术,主要以鲜销为主,严重制约了产业做大、做精、做强。同时,极为重要的市场信息因农户获得少,很难准确把握市场变化。
一些农民小农经济意识严重,农民不愿流转土地,加之个别业主没有真心实意经营,利用土地搞投机,致使基地建设与产业化经营脱节,小农户与大市场脱节。全区人均耕地420m2,户均仅1580m2,生产规模上不去,加大管理难度,增加生产成本,产业效益难增长。
巴州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市场供给为目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产业龙头,打造档次更高、特色鲜明的 “三品一标”品牌,促进巴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建成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粮油产业基地8.67万hm2,全区粮食总产达到65万t,油菜总产3.8万t;新建7个现代农业蔬菜示范基地,蔬菜达到2万hm2,水果 1.13万hm2,药材5300hm2,花木667hm2,打造驰名品牌2~3个。
坚持 “引进业主带动、发展大户推动、建立专业合作社互动”的发展模式,以实施全省 “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为载体,建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四大基地”,一是蔬菜产业上,在巴州镇等6个乡镇28个村建成1330hm2反季蔬菜基地;在渔溪镇等5个乡镇27个村建成2000hm2生姜生产基地;在柳林镇等6个乡镇17个村建立1330hm2辣椒种植基地;在兴文镇等4个乡镇20个村建立1330hm2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在玉山镇等3个乡镇13个村建立2000hm2叶菜类蔬菜基地;二是水果产业上,围绕唐巴、巴水、巴曾线建立3个水果长廊,重点建立200hm2集中连片基地30个。三是花卉产业上,在巴州镇、柳林、清江等3个乡镇建成667hm2花卉苗木观光基地。四是药材产业上,在九镇、渔溪等6个乡镇建设川明参示范基地667hm2;在白庙等10个乡镇建立3330hm2金银花生产基地。
按照 “连片连线规模大、一园一品产业特、规范种植标准高、重点打造精品亮”的思路,以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户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建设四大农业园区。一是曾口农业园区,重点突出以柑橘为主的2000hm2水果特色产业;二是恩阳农业园区,重点突出以伏季水果为主的2000hm2水果特色产业;三是清江农业园区,重点突出以商品特色蔬菜为主的2000hm2蔬菜产业;四是西华山农业产业园区,重点突出1330hm2设施栽培反季蔬菜产业园区。根据产业特色,建立核心示范园区,全方位示范,整村整乡推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达到园区带基地,基地促产业,实现产业高产高效。
一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建创新团队,抓好队伍支撑,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以政府推广组织为主体,实现科技队伍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形式多样化。二是突出实用技术培训体系,抓好以会代训的 “固定课堂”、强化现场示范的 “田间课堂”、开展媒体传播的 “空中课堂”、拓展多媒体放映的 “流动课堂”、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切实加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现代设施装备的集成组装应用。三是农业环境保障体系,依托“标准粮田建设”等国家项目,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大力实施户用沼气工程,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全区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3.2万hm2、农村户用沼气池10万~15万口,建立耕地质量检测站点10个。四是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基地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全过程、全覆盖监管。
一是创新特色品种推广机制。从严控制不符合优质产业发展的种子销售,形成一个区域的有一个优势主导品种,促进特色农业集中成片规模化发展,彻底改变种植规模小、插花种植、品质上不去的现状。二是创新龙头培育机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创办或领办农业产业企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建立原料基地,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优质名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农产品品牌市场份额。三是创新产业链接机制。推广 “企业+技术+基地+农户”、 “市场+技术+基地+农户”或 “合作组织+技术+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农业技术部门按市场需求,抓好优质品种的筛选和推广,与基地农户签订技术指导合同;龙头企业与农技体系、专合组织加强联系,与基地农户签订发展合同,搞好上门收购等优质服务;专合组织组织农户按要求单种、单收、单贮、单售,按质按量交售。四是创新品牌申报鼓励机制。对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优质名牌打造给予更多相关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为企业发展、品牌创建创造条件,助推加油,凡成功申报 “三品一标”的企业,每个品牌区财政给予2万元资金补助,品牌称号保持者每年并给予1万元使用费补助。品牌不在多,重在知名,要精心做好形象设计,打好 “绿色牌 “、”生态牌”、 “健康牌”、 “文化牌”、 “错季牌”,强化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要重点打造 “巴州生姜”、 “巴州沙参”等2~3个品牌,力争3~5年成为全国驰名品牌。
建立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生产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指导配合抓,环环抓落实,责任到人头,严格目标管理,定期督查通报,严格绩效考核,全面推进全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积极争取和整合安排涉农项目资金,打捆使用;建立区级财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信贷投放;鼓励和组建农贷担保机构开展产业基地建设担保业务;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担保和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 “四方合作+保险”试点,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机制,降低农业种植风险和产业化经营风险,提高抗御风险能力。
一方面要做好农业系统管理人员、质量监督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普及质量管理知识、标准化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把农业标准化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标准化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尤其是要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农村面源治理污染,中低产田土改造,标准粮田建设,抓好农机购置和种粮大户补贴,实施好农机提灌项目,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严格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业法规,规范管理行为和执法行为,加大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查处和打击力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