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菅风波”加剧日本政治乱象

2011-07-07 08:07杨伯江
人民论坛 2011年12期
关键词:朝野直人在野党

杨伯江

6月2日,日本首相菅直人施展政治手腕,成功破解了在野党及执政党内反对派联合发起的倒阁攻势,暂得“延命”。但是,“倒菅风波”势必愈演愈烈,日本政坛乱象进一步加剧,经济外交形势雪上加霜,深层积弊暴露无遗。

菅直人冒险过关

6月1日,日本在野的自民党、公明党和日本奋起党联合提出对菅直人内阁的不信任案,该议案2日在众议院进行表决,结果以293票反对、152票赞成的票数被否决。背景是,菅直人赶在表决前先是与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密谈、后又紧急召开民主党众议院议员会议表明辞意,称将“在大地震重建工作和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处理有一定结果后”辞职,交班给年轻人。民主党内反对派原本预计有百余人将伙同在野党联合倒阁,但在菅上述表态后,最终仅有31人对内阁不信任案投了赞成票。

但在内阁不信任案被否决后,菅又表示自己辞职将是在福岛核泄漏得到完全控制之后,这意味着他将继续执政到2012年1月,这和鸠山的“6月说”相去甚远,被鸠山痛斥为说谎的政治“骗子”。由此,菅虽破解了内阁不信任案,暂时躲过一劫,但却引发了更猛烈的“倒菅浪潮”。

在执政的民主党内,菅因“恋栈”而“无操守”令党内反对派怒火攻心,包括鸠山派及旧民社党集团等在内、听信菅事前表态而转投反对票或缺席者倍感受了愚弄,原本对菅持同情或支持者开始采取反菅立场。在此党内气氛下,民主党干事长冈田克也、国会对策委员长安住淳及菅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等党政要员,纷纷表态,或吁请菅“早做决断”,或表态称菅辞职“不会在太久之后”,以迎合党内气氛,与菅切割,为下一步权力布局早做准备。

在野党方面,自民党、公明党达成一致,明确要求菅6月内辞职,否则,继在众议院提出内阁不信任案后,月底将在参议院提出内阁问责案。自民党对民主党提出的“朝野大联合”建议最近开始表现出积极态度,但同时明确表示,“朝野大联合”的前提是菅辞职;在此之前,自民党与民主党的合作将只限于计划6月之内通过的复兴基本法案。

执政党内斗在野党争权

日本政坛此一轮风波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将直接加剧政治混乱局面。随着菅政权大限临近,与倒菅运动相同步,民主党内相位争夺战悄然展开。从日本媒体列出的“下任首相候选人”看,前原诚司、冈田克也、枝野幸男、原口一博、海江田万里等均榜上有名。此外,尽管菅念念不忘借“交班给年轻人”的表述突出党内新老矛盾、达到封杀小泽一郎的目的,但小泽最终走到前台的概率也不能完全排除。然后,在被列出的诸多候选人中,几乎每一位都存在明显瑕疵,很难得到党内一致认可,这预示著争斗将格外激烈。

在野的自民党将加紧“体制内夺权”攻势。自民党策划提出菅内阁不信任案的目的有三:直接扳倒菅政权;纵然不能达到第一个目的,也能起到激化民主党内部矛盾的作用。而这两点都是为了一个总目标的实现,即夺取政权。从这一角度看,自民党的前两项目标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从而也就向总目标迈进了一步。但是,根据日本宪政,即使菅下台也不必然导致民主党下台,为实现夺权目标,自民党走出的另外一步棋是接过“朝野大联合”的橄榄枝。

1993年自民党曾一度下野,但短短10个月后即通过与夙敌社会党联手重掌政权,先是推举社会党党首村山富市为首相,后逐步掌握主导。通过与民主党协商“朝野大联合”,成则为“体制内夺权”布局,不成则至少能挑起民主党内部分歧、降低民主党领导层对救灾重建的集中度、进一步弱化对手的执政能力。

民主党领导层之所以对“朝野大联合”念念不忘,是因为它可以减少国会在野党对民主党执政的羁绊,同时削弱党内反对派的筹码,稳定执政基础。对于民主党一般议员特别是年轻议员而言,这样可以避开重新选举而落选的风险,不必苦战就能保住“朝臣”地位。而从普通民众、经济界看,且不管这种联合与两党各自的政治理念是否相符、是否标志着日本政党政治的退化,只要能实现政治稳定进而持续有效地推进经济社会政策,就是好的。但是,朝野双方也都知道,“朝野大联合”之路困难重重,所以双方既把它当做一个目标,同时更当做是一种手段,一种乱中取利、主导政局的手段。

自鸠山内阁以来,民主党政治先后奏出了外交、安全、救灾重建的主旋律,而面向“后菅时代”,政界重组的音符无疑正逐步趋强。目前灾后重建正处在关键时刻,而赤字国债发行法案、受灾赔偿支援法案的审议及参加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的谈判等重要议题已被迫搁置。而政治议题的突出,将分散民主党的执政资源,令迫在眉睫而进展缓慢的救灾、控核雪上加霜。外交也同样面临池鱼之灾,日本国内最关注的是日美同盟,担心菅原定于9月的访美会因为“美方认为与一位已经预告辞职的领导人会谈没什么好处”而泡汤。同样,原定于6月进行的日美外长、防长“2+2”会谈也会因为“倒菅风波”而大幅推迟。

整个政坛“混沌一片”

从自民党的安倍晋三、福田康夫、麻生太郎,到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2006年以来日本首相的任期均不满一年,菅直人虽然聊胜于此,总算干满了一年,但终难逃脱黯然下台的命运。“短命首相”现象,不仅是政治家个人的悲剧,更折射出当今时代下日本体制的局限性。

“竞争性政治”(competitive politics)不足。“1955年体制”为人所熟知,但实际上,对今天日本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更为深远的是“1940年体制”,即1940 年开始实施的战时体制。尽管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化、非军事化改革, 但由于未对官僚体制进行改革,加之美苏冷战的影响, 许多改革措施半途而废,这一体制得以保留下来。这一体制的基本理念是否定竞争、生产优先,而且其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在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年代,在野党由于缺乏执政实践,与执政党的对抗极不完整,更多地只是理念分歧,而非政策区隔。

民主党初创于1996年,作为在自民党一统天下破土而出的年轻政党,直至上台,并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执政理念与政策体系。当然,如果从更高层面看,这也与近年日本整个战略走向的飘移不无关联。民主党内派系林立、成分复杂,新、老矛盾即资深政治家与少壮派之间的矛盾,左、右矛盾及左派与右派的矛盾是带有根本性的两对矛盾。但由于“竞争性政治”的缺乏,这些矛盾往往最终蜕变为派系甚至个人之间的权力之争,如小泽与菅之间的矛盾,理念之争往往成为缺乏政策对立点的“神学争论”。再扩大到朝野之间看,同属执政党或在野党的议员未必理念相同,而分属朝野的议员有时会“同气相求”,这使朝野力量按照理念区隔进行重组成为可能,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政策对立点,彻底重组实际上又很难实现。其结果,整个政坛“混沌一片”,而党内反对派的存在成为常态。1993年自民党下台、这次菅涉险,都是执政党内反对派“通敌谋反”的结果。

领导人选拔与决策机制的局限性。日本采取议会内阁制,众议院多数党领袖经众议院议员选举担任首相,并非由选民直选,首相原本也是众多议员中的一个,政权基础较弱且易生变数。首相上台后,评判其政绩,国民投票产生的内阁支持率是一项重要指标,而真正能启动法律程序以通过内阁不信任案方式迫其下台的又是众议院议员。如此,就难怪日本的首相常常给人“一仆二主”、难衷一是之感。

日本官僚队伍在政权运营、政策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相要决定政策,而保障政策的法律,往往又是官僚起草原案后、在国会获得通过的。有法必依、无法不行,是官僚文化的铁律,这就导致日本政府的行动力弱化。特别是在应对3.11复合型灾难这样的突发事件中,更显迟缓而僵化。但由此造成的“失政”,最终是要算到政府、首先是首相头上而不是官僚头上。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编/(见习)刘建 美编/叶锐

猜你喜欢
朝野直人在野党
草地
爱情的终极梦想
民进党上台两周“朝野”告急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