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和“火”过头

2011-07-04 01:12罗爱华
今传媒 2011年6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

罗爱华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受众心理视角,分析了相亲节目中的受众心理是如何从最初的狂热追捧到后来的反感排斥,媒体在应该如何调整传播行为,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积极的引导受众,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相亲节目;受众心理;自我调整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56-01

2011年初,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以高收视率一炮而红,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除了各地地方台以外,省级以上频道就有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数个卫视。就有媒体用“卫视争当红娘,一周相亲七回”来形容相亲节目的火爆程度。相亲节目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非诚勿扰》更是高居收视榜首,但好景不长,随着拜金女马诺、闫凤娇“艳照门”和嘉宾身份造假等事件的曝光,相亲节目的真诚性受到广泛质疑,广电总局不得不出来规范相亲类节目。此类节目为何会“火”又最终“火”过头,作为节目制作的传媒组织又应该如何在取悦观众和引导观众中寻得最佳平衡点?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视角进行分析。

一、满足消遣心理,缓释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需求及传媒业的发展,媒介的功能、传播内容及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纯的喉舌功能到服务,由政策宣传到信息传播,由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媒体竞争一步一步进入高级阶段。现代社会,爱情婚姻在新时代下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从侧面反映出诸多社会现象,如“剩男剩女”问题;“三高”女性,拜金的婚姻观念、丁克一族等,这就使得相亲类节目变得热闹非凡。尤其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大众内心常常会感到抑郁、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青睐“拳头+枕头+噱头”的精神鸦片,导致媒介产品的娱乐化泛滥。而相亲节目中无论是女嘉宾或知性或乖巧或性感的造型,还是男嘉宾表现出的从容和狼狈,都成为观众品评的对象和谈资。人们通过对他人的鉴赏产生远离现实的距离感,在距离的间隙间消解现实生活的压力和困顿,得到暂时的休息和释放。

二、满足对传统的颠覆欲望

受众在进行娱乐性消费时有一种替代性满足感,即它通过对某些禁忌性事物的公开,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从而使观众内心隐秘的冲动得到尽情的发泄。获得侵犯他人隐私的快感。这就是为什么闫凤娇“艳照门”出现之后,一方面是网友的唾骂之声,但同时是不雅照的疯传和节目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对于节目中不断出现的出位言论,组织传播者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反而把它作为抢夺收视的法宝,故意挑选个性突出,行为和言论出位的嘉宾,在场上制造话题和戏剧性效果,满足了人们潜意识里渴望颠覆传统的欲望。婚姻的出发点是爱情,人的交往应该更看重人本身而不是金钱地位,这些是代表着人类真善美的传统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人们在内心仍然捍卫着这样的观念,但它毕竟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反叛力量,在固有的道德秩序上形成一种破坏快感。这也在无形中迎合了部分人颠覆传统,突破秩序的心理要求。

三、触及逆反心理,传播效果偏离

在传播行为中,刺激过度会导致逆反心理。在传播活动中,真实准确的信息会引起人们的积极态度,而错误和失当的信息会造成人们的消极体验,进而形成消极体验的定势心理,诱发信度逆反。观众感到自己被欺骗甚至被愚弄了,对媒体的信任感就会削弱,逆反心理会随之产生。如在《非诚勿扰》中,对嘉宾身份提出的质疑,相亲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节目中的拜金、炫富言论及对弱势男嘉宾外表甚至人格的嘲弄,触发观众道德底线,引起社会一致声讨和媒体管理部门的严厉批评。这就像把相亲节目变成了各种价值观、婚姻观、爱情观的辩论场,不同的观点交锋使辩论变得激烈也更易引起人的兴趣和思考,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混乱,和观众中多数人的主流观念形成强烈冲突,从而产生极大的排斥心理。

在传播的过程中,当传播的效果出现偏差时,媒体是要及时做出调整,媒体的传播行为既要迎合受众的心理,也要肩负起引导受众的责任。传播者和受众者都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只有在迎合和引导中找到平衡点,相亲节目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电视交友真人秀节目导向与受众心理探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基于观众心理的环保记录片的高潮点设置
韩剧《太阳的后裔》“典型”理论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
论主持人如何把握受众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