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巷16号

2011-07-04 09:31阎纲
读者 2011年1期
关键词:多福笑语葡萄架

阎纲

多福巷16号是我的家,那儿原本是丁玲的家。

1951年,丁玲从东总布胡同22号中国作家协会迁入多福巷。同年夏,丁玲、陈明两口子在颐和园云松巢休养。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罗瑞卿陪毛泽东去看她,丁玲迎上去拉住毛泽东的手在廊前坐下,大家边吃西瓜边聊天,轻松愉快。

1952年3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丁玲享誉中外,多福巷投来大小作家钦慕的目光。她忙里偷闲,闲庭信步,一家人在葡萄架下摆盘围棋,优哉游哉。

庭前有两树海棠、一架葡萄,是刚搬来时公务员夏更起栽的。夏更起系作协所派,但丁玲不要作协开工资,她自己也放弃领工资。

海棠花由粉红而粉色而白色,花期绵长,灿若织锦,风来摇曳,婀娜多姿。开花时节,文友咸集,笑语欢声,满院子春的气息……

谁承想,局势突然恶化。熙熙攘攘的院子里顷刻冷冷清清,地上布满了主人沉重的足迹。

我住进多福巷后,听邻居说多福巷多么多么有福,胡同口上住进个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宾客如云,门庭若市,连外国人都找上门来。可到后来,再也没有见门口有小轿车停放,再也没有看见有人敲她家的大门。一大早的,就看见他们两口子出门,形影不离,脑袋耷拉着,一脸的晦气。

1958年,春天到了,东西运走了,整个院子空了。而庭前的海棠开了,繁花依旧,丁玲坐在葡萄架下陷入沉思。

刚刚越冬的葡萄藤,没有一星半点的嫩枝绿叶,形容枯槁。

6月,54岁的丁玲举家被放逐,戴罪边陲。多福巷是她命运的拐点。挥手自兹去,再不回头。

丁玲前脚被赶出,我们后脚搬进来:诗人邹获帆,管外事的杨子敏,翻译家李文俊、张佩芬。人去楼空,屋里院内,仍依稀可见丁玲的身影。葡萄的枝叶依然枯萎,葡萄架下保存着痛苦的记忆,记忆折磨着气盛一时的“文小姐”“武将军”。1936年,她32岁,在保安的大窑洞里,众星捧月,看稀罕儿,感喟有加,热情过分,又是宴请又是赠诗。“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丁玲再忆当年:“延安枣园里的黄昏,一钩新月,夏夜的风送来枣花的余香,那样的散步,那样的笑语,那样雍容大方,那样温和典雅的仪态,给我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20年后,“招待出牢人”的人又亲手将出牢者下牢入狱。

多福巷毗邻大豆腐巷,“多福”者,豆腐也,我心想,这应是“小豆腐巷”的更名无疑。但是错了。去年3月,我特意走访胡同的街坊,从西走到东,从多福巷走到大豆腐巷,都说没听说过多福巷改过名。有位老年妇女,记性好,口齿伶俐,说从她记事起,这条胡同就叫多福巷,打日本鬼子那阵子也叫这个名字。她说,当时多福巷靠北这一排住的全是日本人,并指认说:“你们住过的这座四合院,当年住的也是日本人。日本投降以后,他们腾出房子,离开北京,我家老祖宗才搬了进来。我家门牌是13号,丁玲那会儿是16号。丁玲在的时候,热闹着呢……然后你们就搬进来了吧?面生啊!对了,华侨大厦盖大楼,又把你们轰走了不是?”

迄今52年矣!路过多福巷,耳边总响起《茶馆》里王利发掌柜指天捶胸的呼喊声:“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呜呼,拆的拆了,死的死了,历史翻过沉重的一页。殷鉴不远,但愿悲剧不再,别了,多福巷16号!

(紫陌红尘摘自《北京日报》2010年10月18日,宋德禄图)

猜你喜欢
多福笑语葡萄架
董长贵
雾中行
校园的葡萄架
多福
葡萄架下的诗与远方
葡萄架上的大泽山
你的笑语
鹿和葡萄架
笑语笑画
爱的兵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