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情

2011-07-04 09:31汉丽
读者 2011年1期
关键词:王姨赵亮张成

汉丽

经济学家张宏驰在夫人去世后,竟从天津乡下领回来一个老态龙钟的文盲老太太,让她成为继室。这令他的儿子张成和张敢百思不得其解。

父亲辞世

2009年11月5日,84岁高龄的张宏驰突发心脏病。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张宏驰还有短暂的意识,他拉住儿子张成的手艰难地叮嘱:“要是我熬不过去了,你和弟弟一定要照顾好王姨……”

王姨是张成的继母王秀珠。张成和弟弟张敢都没有料到,这竟然是父亲的遗言。

当天晚上,张宏驰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张成和张敢悲恸欲绝,更对父亲的临终嘱托万分疑惑:父亲是大学教授,再婚为何要娶一个文盲?父亲为何对这个农村老太太感情这么深?临终遗言,子孙他一个也不提,单单交代“要照顾好王姨”!

张成兄弟对此事百思不得其解,对父亲也多少有些怨气。

张宏驰1925年出生于天津,是北京某大学的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张成在父亲的盛名之下成长,继承了父亲踏实坚韧的品格,年纪轻轻就成为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的总裁。

1996年,张成的生母冯华去世。怕父亲晚年生活孤寂,张成和张敢都希望父亲续弦,却被父亲一口拒绝。5年后,父亲忽然打电话来,让兄弟俩回家。张成和张敢匆匆赶回去一看,家里多了个陌生老太太!她衣着土气,一脸皱纹,满头白发。一问才知,老太太70多岁了,是从天津农村接来的,父亲准备和她结婚!

兄弟俩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父亲如果找个老年知识分子做伴儿,有共同语言,属人之常情;或者找个没多少文化但比他小十几二十来岁的漂亮女人,也可以理解。可这个年龄又大又没文化的农村老太太,究竟哪点吸引了他?

听说父亲第二天将和这个叫王秀珠的女人去领结婚证,张成兄弟怕父亲不高兴,所以没敢反对,但又一时无法接受这个继母。于是他们试探着问父亲,他是如何与这个女人认识的。父亲不悦,说:“我的事情不用你们操心!”兄弟俩对视了一眼:父亲不是老糊涂了吧?

父亲与王秀珠结婚后,兄弟俩对她很冷淡。他们很少回父亲家,即便逢年过节回来看望父亲,也很少与她说话。王秀珠话不多,在张成的印象里,她总是在家里收收拣拣,从来没有刻意讨好过兄弟俩。

现在父亲突然去世,王秀珠将要参与遗产分配。父亲一生向学,硕果累累,生活又极其俭朴,学校分配给他的位于北京三环以内的两套住房,加上多年的津贴、著作版权费、收藏的字画等,总价达千万之巨。张成和弟弟愤愤不平——一个70多岁的村妇,能嫁给他父亲已是一步登天,还有什么资格分父亲的遗产?这8年来,兄弟俩对她谈不上敬重,倒也客客气气,她在北京享了8年福已经是人生的造化。

但兄弟俩的身份、地位、学识和修养,使得他们纵然心有不满,做事倒也在情在理。2010年1月,两人开始办理父亲的身后事。由于王秀珠已是高龄老人,耳背、眼花、行动迟缓,张成虽有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亲自奔波,为她代办一切继承遗产的手续。

2月初,张成来到王秀珠的老家天津市郊。王秀珠终生无子,很多东西由其妹妹王佩娥的孩子赵亮代为保管。张成兄弟俩与王秀珠的亲戚从来没有过半点儿联系,此次为办继承手续才相互认识。听说张成来拿材料办理继承手续,赵亮非常高兴,主动搬出了家里放材料的木箱。在箱底,张成看到一本发黄的家谱,打开一看,万分震惊:王秀珠的母亲竟然是张宏驰父亲的表姐!也就是说,王秀珠和张宏驰是表亲关系,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婚姻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王秀珠的妹妹和赵亮知道此事吗?至少他们肯定不知道近亲婚姻无效。张成不敢声张,只是悄悄将家谱放进公文包。这时,他发现了更令他震惊的事——在王秀珠珍藏的物品中,竟然还有一份离婚证书:张宏驰,王秀珠,青海省共和县,1955年结婚,1965年离异。他们竟然有过长达10年的婚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太多的意外纷至沓来,令张成心乱如麻。他将全部材料带上,告别了王佩娥一家人。张成立刻打电话给弟弟:“爸和王秀珠有血缘关系,婚姻无效。她没有继承权!”张敢也万分诧异,更加疑惑:“你为什么不问问王秀珠的妹妹到底是怎么回事?”张成说:“我一心想着王秀珠没有继承权,别的事没敢惊动他们,等我回来再和你商量怎么办。”

一路上,看着铁轨旁笔直的电线杆呼啸着后退,张成心潮起伏。难怪父亲对他和王姨的相识经历讳莫如深。张成明白,只要他向法院提起诉讼,就意味着王秀珠因这场无效婚姻而得不到任何遗产,她将净身回到天津杨柳青镇。这对于一个糊涂的年迈老人而言,是不是太残忍了?

张成纠结了一路,最终还是决定起诉。想到王秀珠并无子嗣,一个人回到天津未免凄凉,张成和弟弟商议,每月付给她一定的养老金。

2010年3月25日,张成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决父亲与继母的婚姻关系无效,请求依法取消继母王秀珠的继承权。

因为胜券在握,张成有了一丝歉意,决定回去看望一下继母。一进家门,他看见王秀珠正坐在阳台上晒太阳,身上披着父亲生前常穿的灰色大衣,那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凄凉晚景,让张成难免有一丝心酸。他问:“王姨,你和我爸爸在1965年离过一次婚?为什么你们结婚又离婚?”王秀珠半晌才听清,迟钝地叹了一声:“你爸爸读了很多书……多少年了啊……”

是啊,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时离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是怎样一段感情?张成再追问下去,王秀珠却已语无伦次。她苍老得说不出一句逻辑正常的话,只剩下悲切混浊的泪水。

几天后,张成到弟弟家做客,与弟弟、弟媳议论起继母的事。弟媳提醒兄弟俩:“爸临终时交代我们要对得起王姨,我们都答应了。现在他尸骨未寒,我们却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是不是有点儿过分?”张成心头一震。

父亲为什么对一个村妇如此情深义重?这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自己不能做出不孝不义的事。张成决定再赴天津,搞清楚事实,决不让父亲在九泉之下难以瞑目。

6月初,张成再次来到天津杨柳青镇。

追寻真相

王秀珠的妹妹王佩娥得知张成是来追寻张宏驰人生轨迹的,不禁老泪纵横。她告诉张成,张宏驰和姐姐王秀珠是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在那个年代,表亲可以成婚。1944年,两人举行了传统结婚仪式,拜了天地。

同年,张宏驰考入辅仁大学社会经济系。为了支持他念书,王秀珠来到北京,在有钱人家中浆洗衣物,挣钱供张宏驰读书。

年轻时的感情,动荡得如同惊涛骇浪。张宏驰在求学期间,喜欢上了漂亮的城里女孩。而且,读了书的他,知道了近亲结婚是违背科学和伦理的。

1947年,王秀珠和王佩娥去大学看望张宏驰。张宏驰根本不愿意同学们知道他结了婚。他见到姐妹俩,暴跳如雷:“谁让你们来的!”王秀珠只好拉着王佩娥快步离开。王佩娥至今还记得,那天为了去见姐夫,她和姐姐穿的都是没有一点儿补丁的、最好的花衬衫。她们一来一回,徒步走了整整一天。她天真地问:“为什么姐夫不高兴?”姐姐回答说:“读书的时候是不准结婚的,他怕同学知道。”王佩娥信以为真。直到几十年后她才知道,当时的学堂并没有这样一条规定。在那个烈日炎炎的中午,王秀珠独自咽下委屈,丝毫没让妹妹发现端倪……

1948年,张宏驰大学毕业。1955年,想到当初结婚只拜了天地,王秀珠的父母为了巩固两人的婚姻,逼着两人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大面积闹饥荒,北京也不例外。最残酷的时候,走在路上吃馒头都会被饥民哄抢。为了把粮食省下来给张宏驰吃,又不会被人发现了偷去,王秀珠缝了个小布袋拴在腰间,把自己的口粮省下一半放在布袋里,晚上睡觉都攥在手心里,等着丈夫每周回来,让他吃一顿饱饭。

王秀珠瘦得皮包骨头,却守着她的布袋,一直把食物留存下来。她无数次饿晕在大堆要浆洗的被服前,清醒后又拴紧她的布袋继续干活……听着王佩娥的讲述,张成心里波涛汹涌。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给另一半,那样的爱情是多么不容置疑!

1961年,王秀珠告诉妹妹,自己没有文化,怕将来被丈夫看不起,所以她在自学,还想在北京城里找一份工作。几经申请,街道办事处把王秀珠安排到一家工厂工作。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和公婆,王秀珠毅然将公婆接到了北京。

而张宏驰却在这时向上级申请到青海工作,夫妻两人分居两地。1962年的一天,王秀珠回到娘家,一进门就痛哭不止。

她告诉妹妹,张宏驰不但不回家,而且怂恿父母与她分开住。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这段婚姻已经不能再靠她卑微的讨好和无私的付出去维系了。

可即便是回娘家,王秀珠还是来到张宏驰的父母家帮忙干农活。她卑微地爱着他,拼命打磨自己,希望能与他比肩,和这个对她寡情的男人拥有天长地久的美好。

1965年夏,王秀珠和王佩娥一起到青海去看张宏驰,发现他穿着时髦的的确良衬衫,头发梳得油光可鉴。张宏驰仍然很不高兴,提出两人之间已没有感情,并且近亲结婚是违法的。王秀珠想了想,对王佩娥说:“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不能拖累他。”就这样,两人在青海平静地办理了离婚手续。

王秀珠将一个女人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张宏驰,却没有一丝怨言。但王佩娥清楚地记得,姐姐回到娘家后,三天粒米未进,哭得天昏地暗。整个镇子的人都知道她被读大学的丈夫抛弃了。姐姐在家待了两个月,出去还要替丈夫解释:“不是他品性不好,是因为我们是近亲结婚,这是违法的……”

不久,王秀珠回到北京上班。因为年轻时洗被服浸了太多的凉水,她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粗大,双腿不能弯曲。王佩娥去北京看望姐姐,哭着帮姐姐按摩变形的双腿,心里为姐姐不平:当年,她为供张宏驰读书,替人洗衣,才落下了关节炎,难道姐姐一生的命运就是为了成全张宏驰吗?

1967年,张宏驰与张成的妈妈冯华结婚。后来,张宏驰被调往北京任教。听闻前夫结婚的消息,王秀珠终于在亲友的撮合下,与一个离异的退休职工结了婚。

赵亮拿来姨妈和姨夫的照片。张成一看,惊呆了:照片上王秀珠的丈夫,正是深深刻在他童年记忆中的那位陈叔!

随着真相被一层一层揭开,张成不禁泪水滂沱……

情深义重

照片上的男人,正是被爸爸称为“乡下亲戚”的老陈。老陈常常给张成家送米送面。那时,张成和张敢还小,但一见到陈叔,他们就知道,“世上最好吃的东西来了”。他上小学时,看到有小朋友穿军装,也想要一套。陈叔知道了,就将自己家半年的布票给了妈妈,妈妈用这些布票买布给他做了一身军装。1977年父亲赴英留学后,家中一时拮据,陈叔还曾送钱来。那些支离破碎的记忆像彩色的真实生活中忽然闪过的黑白镜头,温暖而令人心碎。张成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幼年记忆中的那位陈叔,竟然是王秀珠的丈夫!他立刻打电话告诉弟弟:“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出现一个陈叔叔?他是王姨曾经的丈夫啊……”张敢在电话中得知了一切,沉默了许久,泣不成声……

原来,“文革”期间王秀珠听说张宏驰成了走资派,急得六神无主。她对妹妹说:“张宏驰从小就没有吃过一丁点儿苦,我怕他熬不住啊!他没了工资,两个孩子吃什么?”为了不让冯华尴尬,她那同样善良的丈夫老陈替她去看望张宏驰一家,每个星期都给张家送吃的。张宏驰赴英留学期间,王秀珠夫妇毅然表态:两个孩子,他们寄钱来养。

当时王秀珠的工资是每个月18元。他们每个月寄给冯华6元,还有一些粮票、油票。而她自己的一件衣裳,却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有学生送给张宏驰一罐麦乳精。他舍不得喝,拿给王秀珠。看到王秀珠家的枕头上还打着补丁,张宏驰大约觉得刺眼,伸手拽过来给翻了个面,没想到背面的补丁更多。张宏驰叹了一声:“年轻的时候不懂事……我这辈子唯一对不住的人就是你,不知道还有没有偿还的机会。”王秀珠说:“等你有了出头之日,就送我和老陈一对新枕头。”

1990年,老陈因病去世。张宏驰前去送别。追悼会上,他老泪纵横,送上亲手写下的挽联:“手足情笃几度生死未曾离左右;肺腑言箴从来荣辱不计守炎凉。”

此时,张宏驰和王秀珠都已年过花甲,再多的恩怨都已被岁月打磨平整。那之后,王秀珠回到天津老家安心颐养天年,与妹妹一家住在一起。

2001年初,赵亮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找王秀珠的。赵亮非常吃惊,谁会打电话给一个耳背的老人?见王秀珠在院子里晒太阳,赵亮便大声叫她:“大姨,你的电话!”70多岁的王秀珠颤巍巍地走进堂屋。电话的那一头,是76岁的张宏驰。

王秀珠很快听出是他,她把电话捧在耳朵旁边大笑着说:“你大声点儿,我耳朵听不见啦!”眼泪却一泻而下。两人又哭又笑,很多话不断地重复着,赵亮站在边上,忍不住流下泪来。

张宏驰对王秀珠说,自己从一个老家朋友处打听到她的电话。他的老伴几年前也去世了,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他感到了生活的孤苦。他说:“你到北京来吧,我们都是没几年光景的人了,我们一起过吧。谁知道人还有没有下辈子呢?”王秀珠毫不犹豫地说:“好哇。”话一出口,她哭得一塌糊涂。

2001年3月,张宏驰亲自到杨柳青镇接王秀珠,赵亮送姨妈进京。晚上,张宏驰在学校的餐馆里请王秀珠和赵亮吃饭。

张成怎么都没有想到,他得到的是这样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这个平凡的女人贯穿了父亲整个生命历程,如果连她都没有资格继承遗产,这世上就再没有人有资格了!他眼含热泪回到北京,与弟弟商议:递交撤诉信。

2010年6月10日下午,张成得到撤诉通知后,立刻回到父亲家中看望继母。王秀珠还坐在阳台上,像几个月来没有动过一样。她静静地看着外面的世界,眯着眼睛,仿佛快要睡着了。阳光罩在她身上,有一种祥和的光辉。

张成泪如泉涌,蹲下身,将脸轻轻放到王秀珠骨节已变形的大手上,唤了一声:“妈妈……”王秀珠愣了一下,伸手摩挲他的头发。张成深情地说:“不管您的思维是不是清晰,我都想告诉您,我去过您的老家,了解了您和我父亲的过去。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洪建波摘自《家庭》2010年第17期,李 晨图)

猜你喜欢
王姨赵亮张成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or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ediatric anorexia due to 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升国旗
驰名商标“张成造”
紫藤花开
感动于生命的品质
A well-balanced positivity preserving two-dimensional shallow flow model with wetting and drying fronts over irregular topography *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nutrients along a transect across the Kuroshio and shelf area in the East China Sea over 40 years*
Simulating the responses of a low-trophic ecosystem in the East China Sea to decadal changes in nutrient load from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