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骞 凃建军 杨 乐 李相峰
在国家施行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以四川、陕西、重庆为主体的“西三角”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具有独特社会发展地位的区域。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开发前景远大,但由于其长期偏离中国经济发展中心,缺乏政策引导,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经济发展受西南山地制约,西北受生态限制、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缺乏投资,产业迟迟得不到强健发展。从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发展的经验来看,从没有单个城市孤立发展的,都是区域间共同发展的,“西三角”正是要实现内部各自产业的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共同修订规划长期产业发展计划,以“西三角”为纽带,沟通西南与西北,携手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西部发展的龙头。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的增长存在差异。其中,城市居民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农村居民。以2007年为例,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的居民收入与当地农民收入比达到3.33∶1,这种差异在地区间更加突出。在中国国民经济处在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出现了大量劳动力如何找出路的问题。目前,在“西三角”内主要转移有四类劳动力大军:退耕还林后的剩余农民、裁军后的军转干部、国企下岗职工、库区移民。如何合理地安置这些人的生活空间,是“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问题。“西三角”城市经济带的建立,就是要以市场化为先导,大力发展工业化,从而推动城市化,多方面、多渠道分流过剩劳动力。目前,西部经济发展问题主要的制约因素表现为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贫困面大、城市化水平低、整体环境闭塞、体制障碍突出等方面。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龙头区域川渝陕劳动力要素进行评价与分析,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行类比,以期为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一)指标的选取及意义。决定一个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综合水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的素质以及影响人力资源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劳动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也要能直接反映以上三个方面:
表1 四大增长级劳动力指标体系及权重
表2 各地区劳动力要素统计
1、在劳动力数量上,笔者选取了该地区人口总数A1,该地区15~64岁人口数量A2来表示。选取指标的依据是人口总数是该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基础,15~64岁人口则反映了实际劳动力数量的准确度。
2、在劳动力素质上,通常选取该地区人口识字率B1、每十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数量B2、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总和B3来表示。选取指标的依据是人口识字率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整体教育素质,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口则反映出该地区科技人才数量的比重及地区科技创新潜力,各地区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总和则反映出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度。
3、在劳动力资源发展环境和条件中,通常选取该地区城镇化率C1、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电脑数C2、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电话数C3。选取指标依据是城镇化率可以大致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而农村与城镇居民拥有的电话数和电脑数,则可以大致反映出该区域居民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强度。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确定了劳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权重运用特尔菲法确定。(表1)
(二)数据收集及图形数字化。数据主要来源为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根据统计标准进行核查和纠正处理后,依序编上ID号,导入数据库,存为MDB格式文件,再利用ARCMAP软件将西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地图进行数字化,调整好空间坐标系统。依据相同的ID号将MDB格式文件的数据导入图层,就可得到每个样点的属性信息。各地区劳动力要素如表2所示。(表2)
(三)数据处理。由于各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和取值范围不尽相同,必须对各个单项评价指标实际值做标准化处理,从而便于比较分析。根据评价因素的不同特点,分为正相关指标、负相关指标两种指标类型。
1、正相关指标。此类指标的评价值随着指标的增大而增大,一般选用该项指标在各区域的最大值作为参照值,指标实际值与参照值的比值作为评价区域该项指标标准化的结果,其公式为:
式中,X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单项评价指标标准分值;R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单项评价指标实际值;MaxRij为第j个单项评价指标实际值在所有评价地区中的最大值。
2、负相关指标。此类指标值随着指标的增大而减小。由于本次收集的数据中,并无此类指标,故在此不做说明。
(四)综合评价测算。在对劳动力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时,由于采用综合评分法计算各区域劳动力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即采用各单项评价指标标准分值加权求和的方法,故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由图1可以看出,在四大增长极中,总人口数量最多,是位于珠三角的广东,其次是位于西三角的四川,长三角的江苏和京津冀的河北分别位列第三与第四位。在适龄劳动力数量上,排名第一的依然是长三角的广州,位于西三角的四川排名第二位,第三、第四位分别是位于长三角的江苏和京津冀的河北。劳动力数量是劳动力发展与评价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因素。在四大增长极中每一极都有劳动力数量优势区域,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提高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式中,Yi为第i个地区劳动力综合评价值,i=1,2,…,10;Xij为第 i个地区第 j个单项评价指标标准分值;Zj为第j个单项评价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数量。
因此,再将劳动力基本属性值输入图后,在图层的属性数据表中,利用ARCGIS的计算功能输入[data.总人口数量]*7+[data.适龄人口数量]*7+[data.人口识字率]*12+[data.每十万人拥有的学位数]*15+[data.各行业平均工资总和]*15+[data.城镇化率]*18+[data.城市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脑数]*13+[data.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话数]*13,即可得出加权后各地区劳动力状况的综合评价值。
通过ARCGIS工具可以分别绘制出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以及劳动力发展环境等各项指标的对比图。根据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西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津京冀的劳动力综合评价值。
(一)劳动力数量指标值对比。以该地区总人口数量以及适龄人口数量2个表现劳动力数量的指标为研究对象,即可生成各地区劳动力数量的对比柱状图。(图
(二)劳动力素质指标值对比。劳动力素质是由人口识字率、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学位数量以及各行业平均工资总和三个表现劳动力素质的指标构成的,以其为研究对象,可做出个区域反映劳动力素质的对比柱形图。(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人口识字率的指标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位于京津冀的天津,位于京津冀的北京,位于长三角的上海,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以及位于京津冀的河北。西三角的陕西排名第六,重庆排名第八,四川排名第十。在十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位数量的指标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位于长三角的江苏,位于珠三角的广东,位于京津冀的北京,位于长三角的上海以及浙江。而西三角的陕西、四川、重庆分别排名第六、第七以及第十位。在平均工资总和指标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位于长三角的上海,位于京津冀的北京、天津,位于长三角的浙江以及珠三角的广东。西三角的重庆、四川、陕西分别排名第七、第八、第九位。
(三)劳动力发展环境指标值对比。在劳动力发展环境指标值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在城镇化率方面,上海与北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分别排名第一、第二名,紧接着是同处于京津冀的天津排名第三。而同样为直辖市的重庆,仅仅排名第七位,这说明在城镇的发展中,重庆市任重而道远。而同处于西三角的陕西与四川分别排名第八位与第十位,情况也不理想。在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指标值对比图中来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重庆以及浙江。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的电话数指标值对比图来看,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天津。重庆、陕西以及四川分别排名第八、第九、第十。这说明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图3)
(四)各地区劳动力水平综合评价。在VALUE选项框里选择综合值,然后Add All Values,并根据最后所得综合值的不同,对区域选择不同的颜色,即可完成综合评价图。(图4)由图4可见,北京市劳动力评价综合值最高,达到了84.74分,上海市次之,83.86分,广东以83.36分位居第三。西三角区域内的四川、重庆、陕西分别以59.44分、53.00分以及51.38分位列第七、第九、第十位。由此可以看出,区域经济水平对劳动力水平有着较大影响,劳动力水平较高的地区分别是我国经济中心、政治中心以及沿海发达区域。受区域优势及政策影响,这些地区对劳动力资源吸引较大,城镇化程度较高,在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发展环境中得分较高。而西三角地区由于其城镇化水平较低,虽然在劳动力数量上有一定优势,然而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发展环境相对而言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三角地区劳动力的整体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在西三角劳动力问题研究中,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其首要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在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发展中,首先要打破各自为政、单独发展的“壁垒”,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形成“共赢”和“协同”科学发展观。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空间一体化。区域空间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建设西三角都市经济圈,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交通设施的高速化和网络化建设,打造成都-重庆-西安“2小时经济圈”,并充分发挥重庆市承西联北的区位优势,提升该区域核心都市集聚、辐射功能。
3、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高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的吸收能力。构建市场主导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合作的良性发展有赖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力推动。政府可以组织选择一批优势开发合作项目,以项目为纽带,组织、引导、推动企业跨地区投资、重组联合,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一批支撑经济圈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4、建立产权、教育、人才等一体化的共同市场,并统一、完善该市场制度。如,教育市场上,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培养大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的,以弥补产业优化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的偏差;人才市场上,可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法收入,从而加大对本地区以及外地区劳动力的吸引力度。
5、提升西三角核心城市“成功之都”成都、“喜庆之地”重庆、“西部安稳的基石”西安在西北、西南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建立完善城镇体系,做好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出发点,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本所在。因此,统筹圈内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建设,是建设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重点。周边城市要依托成都、重庆、西安三个核心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产业发展、市场流通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动,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培育比较优势,做到共同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与特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群,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把各级城镇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城市,有效承接外来产业转移,从而为劳动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王涵,刘晓鹰.“西三角”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建设研究[J].阴山学刊,2005.18.3.
[2]丁任重.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戴宏伟等.京津冀劳动力要素的比较分析[J].首都经济论坛,2009.24.1.
[4]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M].重庆:重庆统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