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新
(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 730030)
滨河路西延段工程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全长11 km,是沿黄河南岸拓开的一条城市主干道,对缓解兰州市东西交通拥挤现状、改善兰州市投资环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被称为兰州市的西大门,同时也是40 km黄河风情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到黄河过水断面的制约,该工程从K1+300~K2+300长约1km的路段占用了兰州市西固热电厂的沉淀池,但池内现存粉煤灰的厚度约深3~4 m,且含水量基本饱和,利用沉淀池粉煤灰直接作为路基的软基处理实属罕见,对粉煤灰及饱和土处理方案,着实需认真研究。
如果采用挖除沉淀池内的粉煤灰,利用性能较好的砂型材料回填,需挖除粉煤灰15.75万m3,同时需要换填土方15.75万m3,由于沉淀池段地处黄河边,土源紧缺,土源必须从10 km以外的地方外借,且废弃粉煤灰运距达11 km,完成这次工程需要投资约700多万元。
如果采用强夯置换的方法,即用强夯的方法,强行将砂砾土夯入已沉淀的粉煤灰或饱和土内,排开和置换粉煤灰和软土,在夯点位置形成直径大于锤直径的砂石柱体,与夯间土共同形成复合地基,初步概算需投资约550万元。
(1)节约投资方面,采用强夯置换可节约投资150万元;
(2)工程质量方面,两种方案均可满足工程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3)施工工期方面,如果利用挖除粉煤灰换填的方法,约需要60 d时间,如果采用强夯置换的方法,6台吊车同时作业,仅需30 d;
(4)环保方面看,如果采用换填,废弃的粉煤灰外运和堆放以后,由于兰州地区四季刮风,对环境将造成很大的污染。
为此,经该工程的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商定,决定采用强夯置换的施工方法。
3.1.1路基作业工作区深度
式中:ρ=车轮荷载=1/2(后轴重)=1/2×130=65 kN;
K—系数,K=0.5;
γ—土的重度,γ=14 kN/m3;
n— 系数,n=10。
3.1.2路基换算成路基土层的当量厚度Ze
式中:n1—路面厚度,n1=0.65 m;
m—开方指数,多层系数路面m=2.5;
E1—路面材料回弹模量,E1=60 MPa;
E2—路基土回弹模量,E2=14 MPa。
3.1.3路基处理深度Z
根据上述结果,路基处理深度大于2.0 m以上便可满足要求。
3.2.1夯点布置
初步设计夯点布置呈正三角形,夯点间距为3.0 m,见图 1。
3.2.2试夯方法
(1)夯锤采用圆形,锤重10 t,直径为1.2 m,单击夯击能量1 500 KJ;
图1 夯点及试验点布置图(单位:cm)
(2)主夯点分两遍完成,并逐级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深度发生起锤困难时,可向夯坑填入天然级配砂卵石,观测并记录每击的夯沉量及填料数量,再重复夯击,直至满足规定的击次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
(3)完成主夯后,铺设砂石垫层50 cm,然后采用1 000 KJ夯击能满夯拍平,每点三击;
(4)墩体及垫层采用天然级配砂卵石,粒径大于300 mm的颗粒不宜超过总重的30%,含泥量小于10%;
(5)试夯采用20 m×20 m=400 m2的范围。
3.2.3试夯结果
从试夯来看,夯击数不小于16击,最后两击的夯沉量不大于10 cm,累计夯沉量大于3.5 m,每夯击点填入砂石量不小于12 m3,砂石墩体置换率50%。
强夯置换区的检测主要委托甘肃地基基础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试夯与检测工作于2003年9月6日开始,2003年9月20日结束,共完成试夯点16个,原位静载试验4个点次(其中试夯区夯实砂石墩体3点位,粉煤灰层内1点),动力触探孔8个(4点位于夯实砂石墩体,3点位于墩体之间,1点位于粉煤灰内),土基回弹模量做了4个点,并进行了土路基压实度检测。
现场开剖主要检测砂石柱体的直径,置换深度及置换率等,现场开剖试夯点两个,检测得到砂石柱体的直径平均达到2.15 m,深度平均2.7 m,置换深度大于2 m,置换率达到50%。
静载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用千斤顶加荷,标准测力计测定荷载,强夯成套机械设备作为主力装置,百分表测读沉降,加荷分级,沉降测读时间及稳定标准等试验要点均执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附录C的有关规定。
静载试验的三个点的承载能力结果为:490 kPa、365 kPa、420 kPa,平均值为 425 kPa,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用静载试验确定变形模量E0,一般取静载力试验Q-S关系曲线的直线段,用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u—地基承载力泊松比,碎石取0.25,粉土取0.3;
B—承压板的厚度;
Q、S—直线段内相应荷载及沉降。
根据计算,砂石墩的变形模量为40.2 MPa、30 MPa、34.54 MPa,平均值为35 MPa,粉煤灰变形模量为10 MPa。
4.3.1动力触探
根据实测单孔动探击随深度变化曲线及触探击数N63.5统计值统计结果,经强夯置换处理后夯间的触探击数达13次,挤密效果明显。
4.3.2地基回弹模量
土基回弹模量(Ee)按下式计算:
式中:P—承压板上的单位压力(kPa);
L—相应该级压力回弹变形(加压读数—卸压读数);
D—承压板直径(cm);
u—土的泊松比,卵石u=0.25,粉煤灰u=0.30。经上述公式计算,地基的回弹模量为57.1 MPa。
4.3.3压实度检测
强夯完成后,对路基的压实度取5个点进行检测,其中2个点位于砂石墩体上,3个点位于粉煤灰上,平均压实度大于95%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经实地检测,置换深度、砂石墩体外观、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回弹模量、地基压实度均满足《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59-95)规定,满足城市主干道地基处理的有关要求。
综上所述,利用强夯置换法对松散土地基及饱和土软基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软基处理提供了新的依据。
[1]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JTJ59-95,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