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潘如丹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的最佳实践区中,“沪上·生态家”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设计者用高科技手段和绿色环保理念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绿色生活的一种畅想。作为世博会的参与者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世博理念的践行者,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设计建造的“沪上·生态家”为帮助人们应对城市化、老龄化和气候变暖等问题提供了具有创意的建筑设计方案。
科学家说,我们在这里感受到科技能够与所有事物完美结合。
设计师说,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生态建筑的灵魂。
游客们说,我们在这里体验到最舒适、最有乐趣的家居生活。
“沪上·生态家”的总体策划,融汇多项建筑新技术,代表了当前上海绿色生态建筑的最高水平。其建筑所用材料为废弃的“建筑垃圾”,外立面及楼梯踏面铺砌的砖,是上海旧城改造时拆除的石库门砖头,内部使用的砖则是“长江口淤积细沙”生产的淤泥空心砖和用工厂废料“蒸压粉煤灰”制造的砖头;混凝土是高性能的再生混凝土;石膏板用的是工业废料制作的脱硫石膏板;其中的钢结构用的也是再生钢材;建筑表面用了再生的石灰。此外,木制的屋面用竹子压制而成,竹子生长周期短,容易取材,可以避免木材资源的耗费。
绿色建筑首先要节能。根据流体力学“嵌”在整座“生态家”建筑之中的“生态核”,能对四面来风进行合理调节,并通过植物过滤净化系统,使得室内四季空气保持畅通清新。“生态核”顶部设计成开合屋面,在加强自然通风效果的同时,增大室内采光效果。屋顶安装的“追光百叶”可以跟随太阳光角度的变化而自动转变角度,一方面起到遮阳作用,另一方面反射环境光,提高室内照度。在室内光线达不到照明标准时,窗帘百叶会自动调整,同时室内灯光会自动亮起,而其动力则来源于太阳能薄膜光伏发电板、静音垂直风力发电机等所产生的清洁能源。还有利用旧砖砌筑的“呼吸墙”的先进设计,为建筑墙面穿上一层“空气流动”内衣,可以降低墙面的辐射温度,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绿色建筑还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生态家”是一座会呼吸的建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建筑的外表种植了容易拆卸更换的模块式绿色植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建筑周围如大自然般清新可人。这些植物不用人特别照顾,智能化装置控制的“滴灌”技术将根据植物所需的水量来进行有目的的滴灌,用最少的水资源将植物浇灌得恰到好处。一般建筑的绿化,最多是四个面,而“生态家”能达到七个面,除建筑的四个立面外,还有将绿色建筑做到极致的屋面、地下室以及“生态河”这三个面。绿化不仅在功能上有要求,对人的感受也是一种需求,是非常灵动的。
绿色建筑在功能上还要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生态家”中的两个电梯,一个是势能回收电梯,在上上下下之间,所产生的“势能”不经意间被储存,另一个则是变速电梯,可以根据电梯乘客的多少来控制电梯速度。另外,“生态家”下面是一个水池,这个水池搜集雨水,净化空气,降低室温,因此它不仅是一个景观,其强大的功能还使地下室成为最为舒适的空间。“呼吸墙”当中是夹层的,使墙内的空气形成对流,形成烟囱的效应带走热量。外墙用无机的保温沙浆粉刷,可以使室内温度得到最大程度地保持。
总之,这是座绿色技术集成的建筑。
企业发展的需求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准确定位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相关管理体系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追求卓越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和基础。据建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不断地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内、外审制度,争创国家级质量奖,成为转制科研院所的成功实践者,城市服务领域技术服务的优秀提供者,建设行业科技进步的引领推动者,社会责任的积极践行者。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建科院通过多年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使上海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有效缓解了快速发展的冶炼企业、燃煤电厂、建筑业等企业排放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和环境压力,保障了上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在粉煤灰处置和利用方面,2009年上海市粉煤灰综合利用量495万t,连续多年利用率达到95%以上,每年节约灰渣处置费用1.2亿元,节约水泥约300万t,减少CO2排放约200 万t,节约标准煤47.1万t;在烟气脱硫灰渣资源化利用方面,2009年脱硫石膏利用量达到70万t(利用率达到90%),其远景利用量每年预计可达到200万t,可有效缓解燃煤电厂脱硫灰渣堆积造成的环境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商品砂浆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从2003年到2006年底,上海地区商品砂浆生产企业从8家发展到60余家,累计生产商品砂浆233万t,产值5亿余元,利税7 500万元。每年节约水泥10万t,节约石灰7.6万t,利用粉煤灰24万t,节约标煤2万t,CO2排放量减少21万t。
此外,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先后完成多个再生产品及应用技术转化项目,包括上海宝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海工专用掺合料项目、上海嘉兴港辉有限公司的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项目、上海海笠工贸有限公司复合掺合料项目等。2009年筹建10万t级脱硫石膏煅烧示范生产线和20万t级复合型钢渣矿物掺合料示范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可分别达到2 000万元和6 000万元,并可带动板材、砂浆、砌块、混凝土等多个下游产业,形成年产值近10亿元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
建科院每年服务于4 000多个客户,遍及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营的相关领域,在不断创新的服务意识带领下,大力开拓生产性服务产业市场。每年为300个大中型工程提供项目管理和工程监理服务,监理的市场业务和竞争能力位于全国第一;每年向社会出具1 500多份各类技术咨询和技术评估报告;出具70 000多份检测报告,检测评估技术综合服务能力和规模在上海市处于领先地位;参与重点工程的科技攻关,科研成果和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磁悬浮轨道交通、东海大桥、上海科技馆、浦东国际机场、上海铁路南站、虹桥枢纽工程、世博工程建设、都江堰援建工程等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积极服务于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依托“国家建筑工程材料监督检验中心”,承担了上海市约半数区县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安全排查,累计完成800余幢房屋约150万m2的鉴定。建科院的优质服务,为众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城市高效管理和运行作出了贡献,在上海建筑市场已经形成了“建筑有疑难,要找建科院”的“建科”品牌效应。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后,在抗震救灾和都江堰援建中,依然有建科人的身影。在震后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提供房屋安全评估和咨询,并及时派出工作队,投入到四川绵阳和甘肃陇南的过渡安置房建设中;上海市援建都江堰重建工程的全部62个交钥匙工程的项目管理是由建科人来执行;大部分援建工程项目的工程监理和质量检测工作也是建科人争分夺秒地完成;在援建工作中编制的《重建项目管理规程》,不仅规范了援建工程建设的流程和程序,成为援建工程建设的纲领性管理文件,还起到了协调各参建单位、当地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顺利推进的作用;建成“国家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都江堰灾后重建实验室”,为援建工程质量提供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获得了“质量卫士”的美誉。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洼,然后才能继续向前,比喻为道为学,应当注重根本,日积月累,奋发向前,以至大成。“盈科而进”体现了建科院半个多世纪不断改革,持续挑战自我,执着追求卓越的发展历程。“创新至大成”预示着建科院未来发展的理念、途径以及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