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周巍
全球变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发展模式的问题。脱钩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从“耦合”向“脱钩”不断演变的过程。从全球来看,倘若加入适当的政策干预,人均收入与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便可以被打破,呈现此消彼长的倒U型关系。
相对低碳与绝对低碳的关系
在工业增加值正增长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呈现负增长,我们就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绝对脱钩”,实现了“绝对低碳”,当然这种状态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当二氧化碳排放量随工业增加值提高而上升,但上升增长幅度小于工业增加值增速,这个“剪刀差”被认定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相对脱钩”,即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微量增长被称为“相对低碳”。但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其中必有相应政策措施的作用,否则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长期处于“耦合”状态。
北部湾工业低碳发展的三阶段
低碳工业的发展过程,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产。北部湾工业向低碳前行,既是保住青山绿水的不二法宝,也是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上上之策。根据发达国家低碳发展经验,借鉴庄贵阳教授关于低碳发展的三种模式,实现北部湾工业低碳发展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践行相对低碳发展。按可比价格计算,2010年北部湾GDP比上年增长15.6%,推知倘若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则2015年北部湾二氧化碳排放量以2147吨为上限,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小于GDP增速。从现在到2015年,北部湾将成为从工业化初期到制造业先进型工业化后期跨越的特殊时期。广西区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16%-18%,作为火车头的北部湾应尽量以18%为最低标准。
二、零排放。二氧化碳零排放阶段属于从“相对低碳”向“绝对低碳”发展的过渡阶段,即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持平,从经济社会效应来看是一种平衡状态,故称之为“零排放阶段”。
三、迈向绝对低碳发展。至2020年我国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意味着全国各地都将在“十二五”时期面临更加严格的碳排放约束。对力争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北部湾而言,至少应实现碳排放下降40%的目标。
现阶段北部湾工业相对低碳发展模式
第一,不断提高认识,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树立低碳经济理念,采用先进低碳技术,一方面对现有不符合低碳标准的工业行业、企业的基础设施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对新建设备实施严格审批制度,采用最新的低碳技术,努力避免“锁定效应”的束缚。进一步提高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气候变化意识的干部队伍,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应对;加大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普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低碳生活方式与节能降耗的低碳生产方式;加强公众和舆论监督。
第二,分类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特色循环型工业体系。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针对不同的行业、业企业、项目特点提出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激发全民积极性。低碳经济是新生事物,尤其需要政府部门从价格、税收、投资、预算、信贷策、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促进低碳工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断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低碳工业建设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成立专项资金。对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行业、企业,政府应给予适当的所得税优惠与必要的奖励,调动企业低碳生产积极性。
第四,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落实节能降耗。利用好联合国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着力推行碳中和技术。着力培育一批掌握低碳核心技术、拥有低碳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或者大型企业集团,争取尽快实现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推广使用洁净煤技术以及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等低碳技术,捕捉封存水泥、钢铁、有色、冶金等重点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
第五,充分挖掘碳汇潜力,改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利用植被优势,通过改进土地利用与植树造林来增加生物碳汇,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一方面,加强森林管理,明确植树造林的责任主体,成立北部湾绿化监察队伍,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加强管理,严防严惩滥砍滥伐等破坏植被的行为。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