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玺媛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困境
一、出口不足直接导致农产品贸易由顺差地位转向逆差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一直处于顺差地位,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的削减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等进口促进措施的实施,我国不仅没有能够一直保持上个世纪的顺差地位,而且逐步地处于了逆差状态并呈现出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9.03%。2005—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表现为逆差,但逆差规模还相对较小。 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来看,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有余,进一步显示了这种逆差状态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二、贸易结构不平衡隐藏着更大的经济隐患。贸易结构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明显大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进出口逆差由2007年的43.7亿美元急剧上升至181.5亿美元,增加3倍有余;而个别省份则明显处于贸易顺差,其中如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为14.8 亿美元, 进口额则为3.4 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1.4 亿美元。其二,是农产品出口产品自身的结构不平衡,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一般以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为骨干产品,各项出口基本是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在出口的农产品中,初加工产品占到80%,而深加工产品仅占20%。
三、农产品附加值一般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出口收益。由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我国农产品出口一般以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为骨干产品,各项出口基本是农业以初级产品为主,其出口产品附加值一般较低。不仅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进口价格远远高于出口价格,还存在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农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的趋势和出口农产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一步降价的趋势。
四、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损不足而补有余”的严重问题。一些农产品本来在国内已经相当丰富或者已经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产品亟待出口或者能够形成出口能力,但是,由于特定的原因,我国却不得不高价进口,严重影响经济利益。仅以大豆而言,我国显然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国内大豆价格较低的原因,我国大豆生产的积极性明显不足,而部分地区生产的大豆也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流通,这样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背景下,我国被迫进口高价大豆,其中,2008年大豆进口平均单价同比增加56%,仅此一项就多支出约79亿美元。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困境的内部原因。第一,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必然导致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价值较低。我国的农业生产由于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粗放,自然也就使得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使用价值相对不足,因而其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价值自然普遍较低,进而导致了相同的价值对应的使用价值相对不足,这就在质量与价格两个方面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第二,科学技术的缺乏导致产品质量标准与加工率普遍较低。粗放式经营同时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不足,我国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使得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不能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而且,还往往因为国内缺乏深加工产品而不得不依赖进口。第三,农业生产缺乏商品意识。广大农村普遍把农业生产作为了基本生活的保障而不是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因而,广大农村,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农业生产的商品意识。这导致了农产品本身生产结构不利于出口,所生产的产品也往往因缺乏出口贸易的针对性而缺乏必要的竞争能力。第四,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隐患给他国禁止我国农产品进口创造了口实。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诸如仍有农药超标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了很大的障碍,而一些不法商家由于缺乏“道德的血液”而人为制造的安全隐患更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比如 “三鹿奶粉”事件出现后,许多国家就纷纷以此为借口禁止进口我国奶制品,2008年10月的一个月时间,我国奶制品出口数量就从上月的1.9万吨急剧下降至1036吨。日本等国家还乘机对中国饲料等增设了“三聚氰胺”检测,许多国外进口商也以安全考虑为借口取消或减少了中国农产品订单。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困境的外部原因。第一,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具有较大竞争能力。由于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比较普遍地发展了现代农业技术并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其在长期的商品生产环境中不仅具有了极其强烈的商业化意识,而且具有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进一步的加工能力。这就使得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并具有极强的商业化特点,具有对外贸易的针对性优势,这就在各方面增强了其农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第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农产品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我国存在着综合国力的不足的问题,并且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后加入国家,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过程中本身就已经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劣势。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一直存在着话语权的明显缺失,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堪忧。以2006年为例,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受欧盟对来自中国农产品采取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2006年中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3.3%,其中畜产品下降了33.5%。而美国从2007年直接对我国施行的《反补贴法》则不仅使得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成为反补贴的众矢之的,而且,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农业政策。这不仅从根本上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影响,而且影响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要想彻底摆脱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困境,我们必须首先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通过农业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以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做起。
二、调整结构,取得最大化收益。与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相关联,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与相关出口行业必须针对性地迅速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商业化意识、及时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我国的自然条件与物种优势,以各种方式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出口比重,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有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尽快改变农产品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的现状,不断提升中国农产品的档次;另一方面,必须在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产品的出口比例上加以切实的调整,不断扩大初级产品的加工范围,提高深加工产品的加工深度,以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同时,以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强化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生产与农业出口企业之间的联合,不断完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经营,在结构调整中互相推动、互相提高,以保证我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取得最大化收益。
三、运用外贸规则,保护民族农业,增加出口收益。首先,我国必须充分运用国际贸易谈判平台,充分发挥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进一步加大双边与多边谈判力度,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既保证我国在对外贸易规则中已经取得的成果能够比较顺利地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地得到扩展,又能够合理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并针对性地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新规则和新机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寻求发展空间,保护民族农业,增加出口收益。其次,必须完善农产品进口预警的反应机制。建立进出口预警和防御机制、调整国内农业支持体系、研究和制定反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我国农产品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农产品贸易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应灵活运用WTO的特殊保障机制(SSM)对我国重点农产品进行适时保护。通过对大豆、植物油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进出口波动、国际市场供需、贸易来源去向的跟踪监测,对价格或数量达到触发标准的农产品提供适时保护,有效应对进口冲击。
另外,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民族农业,我国还必须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类型的进口农产品按照其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关税减让措施。对进口规模较大且我国农产品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关税减让可以略微宽松但仍需具有一定的保护水平;对进口规模较大且我国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则必须采取较高的关税措施以抵御国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冲击。
总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面对当前存在的挑战与困境,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困境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原因与不足、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通过农业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以提高我国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做起,针对性地强化农产品出口的商业化意识、及时针对性地调整产业结构并合理运用外贸规则,才能不断增加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收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