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宗斌(安徽省来安县畜牧兽医局局长)
今年以来,生猪市场价格节节攀升,助推了CPI的上升,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7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了五项措施,维护生猪生产,维护群众生活。近年来,生猪市场持续波动,给整个行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表现为变化周期短、频次高,振幅大,市场难料,信心受挫。下面就本轮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政策走向进行探讨,供参考。
1.产能不足,出栏量减少。2010年2~6月生猪价格始终在9~11元/千克徘徊,受此影响,养猪户纷纷压缩生产规模或转产,能繁母猪养殖量急剧下降。从来安县能繁母猪保险数量看:2009年能繁母猪保险数为15648头,2010年保险数为8090头(2010年11月统计数),直接减少7558头,下降率为48.3%,能繁母猪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市场生产供应能力,目前市场猪肉价格上涨,正是能繁母猪裁减后滞后效应的市场反映。
2.规模养猪业发展与千家万户养殖市场衔接不上。千家万户的养猪业发展,受到几轮市场价格波动的打压和连续几年夏季疫病流行的冲击,生产严重萎缩,即便饲养,也是数量较少,自食为主,饲养总量急剧下滑。广大农村由市场猪肉的供应方,快速转化为猪肉市场的需求方,城乡争猪的局面已经形成。几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生猪发展扶持政策,规模养猪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显现了生产能力,但难以弥补农村广大养猪户快速退出形成的巨大空间。而规模养殖场户又饱受多轮市场价格波动和疫病风险的煎熬,加上养猪业投资大,成本高,不敢贸然投资,扩大规模,导致整个养猪业市场空间大,发展慢,供求关系脆弱,波动频次高,振幅大。
3.养殖成本增加,动力不强。养猪成本增加是助推猪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一是饲料成本持续走高,饲料成本占整个养猪成本的60%~70%,主要原粮是玉米和豆粕。今年以来,玉米价格一直走高,目前价格为2.3~2.40元/千克,短短半年内每千克涨价0.50元左右,仅此一项导致每千克饲料涨价0.225元,导致每头猪饲养成本增加80~100元。豆粕尽管市场去向相对单一,但价格仍上涨了10%以上。二是疫病防控成本加大。几年来,夏季猪病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多发病常发病时有发生,要求防控措施更加严密,投入明显增多。三是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各项费用支出加大,加上养殖技术要求高。市场预期的利润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发展与投入的动力不足,后劲不大,导致规模养猪场发展不够快,不够强。
4.养猪生产的综合效益不高,市场趋紧情况将较长时间存在。近年来,养猪业生产始终处于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境地,生猪市场振荡起幅,难以预料。一头猪养4~5个月,行情好时赚200~400元,而外出打工,一天工资100元左右,技术工种薪酬更高,只赚不赔,来得快,来的稳。出的是体力,不需投入资金,不需承担市场和疫病的风险,不需要承担养殖脏累的频繁劳作。农村广大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脱离农村,很少有人从事养猪生产,导致千家万户的养猪生产快速萎缩,养猪生产缺人、缺技术的情况日益明显。经过几轮市场的打压,生猪产业的投资将更为理性化,引起市场波动的起幅将有所缩小,生猪市场趋紧的情况将存在较长时间,盈利期将明显延长,并且最终停留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此轮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来得快,来得急,助推了物价上涨1~2个指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市场就是市场,多了便宜少了贵,这是必然规律。从猪粮价来看,目前还处于8.5~9∶1的水平,尚属于正常范围,市场是可控可调的。为此,国务院7月13日出台生猪市场管理五项措施,来保护生猪养殖积极性,促进生产,保障供应保障民生。如何实现养猪业生产的持续稳定生产,尽量避免行业的波动起幅,行业生产和政策层面上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苦练生猪生产的内功。建立完善的良种系列体系,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国家级的门类齐全的良种繁育基地,国外、国内、地方品种齐上,保资源,挖潜力,促发展。
发展适度规模生产,要紧紧结合资源和环境,除大中型龙头企业外,多发展以存栏母猪50~150头适度规模的养殖企业,实行小规模、大群体,保总量,保供应,实现猪与环境和谐发展,稳定发展,科学发展。
强化疫病防控的研究,依托科研机构,开展集中攻关,解决养猪生产中一直困扰的疫病问题,增强母猪繁育能力,减少养殖疫病风险,尽量减少养殖损失。
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要以规模养殖场为中心全面开展养猪业专业技术培训,转变生产方式,树立安全生产、健康养殖的理念,全面提升科学养殖水平,保障和稳定市场供应。
在市场供求趋紧的情况下,鼓励更多的规模养殖场户,扩大产能,提高生产能力,适时及时出栏,维护市场稳定。
2.保持养猪生产的政策要连续性,维护产能。要持续稳定母猪补贴政策,能繁母猪是保证生猪生产的基础,是猪业生产的发动机,能繁母猪的数量变化决定了生猪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的波动。不仅要保持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不变,并且要适当提高补贴标准。
要确实重视生猪市场过剩时期国家储备能力建设,保证养猪户的积极性。要建立国家级的生猪储备机制,制定最低收购价,由国家型的大型企业实施收储,按实际收储数量给予补贴,要让养猪户安心,储备企业积极,同时建立联网联动机制,全程监管,共同维护市场。造成生猪市场过度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过剩时的收储机制未能建立,或者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造成亏损严重,损伤了养猪者的积极性和信心。要依托大企业强化监管,不能使储备成为虚设,也不能让储备成为企业套取国家资金的手段。
适时取消活体储备机制。活体储备是在市场趋紧情况下而实施的政策,此时实施活体储备意义不大。规模养猪企业,生猪的饲养期相对稳定,市场趋紧时,只能强化饲养,提高生产速度和能力,而储备活体最多也只能维持和延长饲养期20天左右,时间再延长,既不科学也不可取。
要强化生猪调出大县和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维护市场稳定。生猪调出大县是养猪发展的主产区,资金的投入要形成机制,每个县连续投入2~3年后,要维持一个基本水平,资金规模要适当适度,不宜过大,否则大县吃不了,小县吃不到,造成资金浪费和效应难以发挥。规模养殖场是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潜力、空间和方向。强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发挥杠杆作用,挖掘规模养殖场(户)的潜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扶持规模养猪场(小区)发展,是资金投入的重点,不仅要保持一定的水平,并且要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