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院士

2011-06-17 04:58吴晶晶
科技视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科技事业何先生钱三强

■吴晶晶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何泽慧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科院资深院士何泽慧,因病于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伟大女性虽然已经离开了她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但她的科学精神和高尚情怀却将长存。

“何先生的离去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21日上午来到何泽慧家中悼念,他说,“何先生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和整个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何泽慧青年时期,为了国家富强,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愿。1932年,她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由于受到传统偏见的影响,教授们认为女生读物理难以学有所成,劝她转系。何泽慧顶住压力留了下来,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她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技术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忱,她毅然选择了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这是当时技术物理系第一次收外国学生,也是弹道专业第一次招收女性学生。

1946年春天,她从德国到法国,和钱三强结婚,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他们一起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以该实验为开端而引发的一系列研究及成果,深化了人们对于裂变现象的认识。

1948年,何泽慧夫妇处在事业的高峰,但他们还是依然决定回到祖国。在他们心中,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它的面貌。他们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推动了原子核物理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何先生和钱三强先生是爱国科学家的代表,他们为了祖国的强盛毅然回国,无私奉献自己的一生,令人感佩。”88岁高龄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李寿枬说。

何泽慧院士1936年清华毕业照。

回国后,何泽慧和钱三强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那时条件非常简陋,连最简单的实验仪器也没有,怎么办?夫妇俩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里寻找旧五金器材和电子元器件,还自己画图纸,动手制造简易车床。

“何先生这种敢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十分重要。”万钢说。

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何泽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建立了我国核实验技术的基础;她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积极推动我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开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周围人眼中,何泽慧特别平易近人、谦虚简朴。李寿枬回忆起50多年前与何泽慧的交往:“当时我刚到近代物理所工作,见到何先生,她非常朴素,说话很平和,还热情地帮我安排住宿。”

“今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代表院里去探望何先生,她非常和蔼,总是面带笑容,我们向她汇报工作,她虽然不太能说话了,但不时微微点头。”万钢说。

何泽慧十分关心爱护年轻人,她总是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放手让他们到实践当中去闯,又密切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为我国原子核科学和空间科学事业各个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带头人。

“何先生经常给我们讲她做研究的经历,鼓励我们献身国家的科技事业。”何泽慧的学生、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说,“她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心,每当我们遇到困难,她总是给我们很大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我出国前,何先生非常关心我会不会回来,一直鼓励我将来要回国服务,她的爱国情怀对我影响很深。”张双南说,“她还经常对我们说要有信心,中国人一定能做出自己的成果来。”

何泽慧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同时思想上十分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何先生非常喜欢听学术报告,一有学术报告,她总是坐在第一排。”张双南说。

“我从何先生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匪浅,这将时刻激励我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1948年,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抱着女儿在归国邮轮上

猜你喜欢
科技事业何先生钱三强
将位置排到最后
何宅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守号6年七星彩 2元秒变500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FACTORY 221
双核当四核卖销售商称“拿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