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军,贺再新,2,孙焕良,*,李罗先,孟桂元,孙传清
(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2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nd)是荨麻科苎麻属的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我国的优势纤维作物和优质纺织原料。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是一种常见的无性繁殖技术,具有方法简便,分离变异小,繁殖系数大,不带病菌,麻苗健壮,产繁兼顾,不挖毁老麻园等特点[1,2]。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是在常规嫩梢扦插繁殖的基础上,利用打顶技术促进插条在较低位形成分枝扦插苗。相对常规扦插苗而言,低位分枝扦插苗由于打顶而破除了插条的顶端生长优势,能促进腋芽提早萌发形成分枝,在移栽大田后再辅以深植或培蔸就能使麻苗分枝的基部长出独立的根系而成为有效麻株,增加新麻田间密度,当年扦插移栽,当年收获受益[3]。但在实际应用中,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成活率时高时低,不够稳定,死苗现象也很严重,而且不同品种和不同扦插苗特性的成活率和麻苗素质有显著差异。为提高苎麻扦插繁殖系数和麻苗综合素质,降低苎麻扦插繁殖成本,提高新麻产量和纤维品质,本试验对影响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成苗率及麻苗素质之一的插条粗细进行了分析。
供试品种为中苎1号、湘苎 3号、多倍体 1号和新品系 R057,其中中苎 1号由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提供,湘苎 3号、多倍体1号和新品系 R057由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提供。
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实验实习地进行,在苎麻株高40 cm时,选均匀一致的麻株剪取顶梢作为插条,设插条粗细为大苗(茎基部粗平均0.8 cm)、中苗 (茎基部粗平均0.6 cm)和小苗(茎基部粗平均0.4 cm)3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 36个扦插苗床区,苗床面积 2.5 m2,每个苗床插苗 200株,苗高 5~ 10 cm,插植密度为10 cm×10 cm,插植深度为 1.5 cm,随机区组排列。
2006年6月 8日扦插前,扦插苗用 70%甲基托布津 1 000倍溶液浸泡1~ 2 min,浇水湿透土面后扦插,再用喷壶均匀喷洒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溶液1次。插后地膜加遮阳网覆盖,第 14 d揭膜练苗,第 30 d检测成苗率后,每个苗床随机取样 50株用于测试。
测试时,先在田间用刻度直尺直接测量各样株最低分枝位、最高分枝位、主茎高度,然后,样株带回室内,人工计数分枝数,之后将根、茎、叶、分枝各部分分开,测其鲜重,再在105℃下杀青30 min,60~ 80℃下烘干 48 h后,称测其干重。
主要观测指标有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和分枝特性,其中分枝特性包括最低分枝位(茎基部距最低位分枝的距离)、最高分枝位(茎基部距最高位分枝的距离)、分枝位长(最高分枝位与最低分枝位的间距)、单株平均分枝数、单株平均分枝干重。
在成苗率较高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 R057最高,多倍体 1号次之,中苎1号最低。
图1 各处理的的成苗率
2.2.1 插条粗细对单株根干重的影响
从图 2可知,苎麻插条粗细对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根干重的影响:大苗的单株根干重最小(4个品种在0.30~ 0.31 g间),而中苗的单株根干重最大(4个品种在 0.42~ 0.47 g之间),小苗则处于两者之间(在0.34~ 0.39 g间)。这与插条粗细对成苗率的影响相吻合,充分说明了插条越粗,扦插时发根能力越差。
在单株根干重最大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湘苎3号>中苎1号>R057>多倍体1号。
图2 各处理的单株根干重
2.2.2 插条粗细对主茎高度增加量的影响
虽然各品种之间主茎高度增加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同品种内不同插条粗细的低位分枝苗主茎高度增加量几乎没有差别,4个品种中,差异最大的也只 0.21 cm,也就是说,插条粗细对主茎高度增加量没有显著影响 (图 3)。
税收政策的改革吸引了所有企业的目光,因为营改增的实施使得企业应缴税额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对税额的数目再计算。缴纳税款会得到相应的缴税发票,目前的增值税发票由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这两种组成。专用发票是一般企业纳税人可以持有的,对其票面额度计算不是很复杂,计算的主要依据是商品交易中拿到的专用发票税款,通过对其进行税款抵消达到减少税收被重复征收的情况。普通发票是企业规模较小纳税人经过双方交易企业充分协商获得的。
主茎高度增加量在 3个处理中,品种间均表现为中苎 1号>湘苎 3号>多倍体 1号>R057。
2.2.3 插条粗细对单株分枝数的影响
插条粗细对低位分枝扦插苗分枝数的影响(图4):虽然品种间有差异,但均表现为大苗(2.07~ 2.41个)与小苗 (2.01~2.33个)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而中苗分枝数则明显高于大苗与小苗,每株达 3.37~ 3.72个。
在形成分枝数最多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多倍体 1号>中苎 1号>R057>湘苎 3号。
2.2.4 插条粗细对最低分枝位的影响
苎麻插条粗细对低位分枝扦插苗最低分枝位的影响(图 5):大苗略高于小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4个品种最低分枝位分别在 8.35~10.23 cm和7.94~ 9.79 cm之间,而中苗的最低分枝位则明显低于大苗与小苗,4个品种的最低分枝位在 6.73~ 8.10 cm间。
在形成最低分枝位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 R057>多倍体 1号>中苎 1号>湘苎 3号。
2.2.5 插条粗细对最高分枝位的影响
苎麻插条粗细对低位分枝扦插苗最高分枝位的影响(图 6):大苗略高于小苗,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4个品种的最高分枝位分别在12.97~ 16.97cm和12.01~ 15.16 cm之间,而中苗最高分枝位则明显低于大苗与小苗,这和插条粗细对最低分枝位的影响是一致的。
在形成较低的最高分枝位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 R057>多倍体1号>中苎1号>湘苎 3号。
2.2.6 插条粗细对分枝位长的影响
从图7可知,4个品种的分枝位长均表现为大苗最长,达 4.62~ 6.74 cm,而中苗与小苗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分别在 4.08~ 5.55 cm和 4.06~ 5.37 cm之间。
在分枝位长较好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 R057>中苎1号>多倍体 1号>湘苎3号。
2.2.7 插条粗细对单株分枝干重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单株分枝干重各不相同,但均表现为中苗最大(4个品种分别在 0.80~ 0.97 g之间 ),而大苗与小苗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分别在 0.71~ 0.87 g和 0.71~ 0.79 g之间 (图 8)。
在单株分枝干重最大的中苗中,品种间表现为中苎 1号>湘苎 3号>R057>多倍体1号。
图7 各处理的分枝位长
图8 各处理的单株分枝干重
苎麻的繁殖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包括利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繁殖[4]。国内许多学者以苎麻地上部分进行了多种繁殖方法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 离体压条[5]、茎 梢水培[6]、砂插[7]、土插[8]、芽苗扦插繁殖[9~10]和组织培养[11]等新技术相继获得成功。
嫩梢扦插繁殖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繁殖方法,是用正在生长的嫩枝作为插条,剪取苎麻茎部顶梢或分枝梢,带 3~ 4片展开叶,直接扦入苗床土壤的一种快速无性繁殖技术。其特点是繁殖系数大,取材容易,在短期内可以育出大量麻苗,费用低,经济效益高,可以做到当年扦插当年受益,有利优良的变异单株分离繁育,加快新品种繁殖速度。但影响苎麻嫩梢扦插苗成苗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苎麻嫩梢素质、剪取嫩梢的质量、嫩梢存放时间与环境、嫩梢扦插质量、气候及天气状况、土壤条件及苗床管理等因素[12~16]。
本试验结果表明:(1)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的成苗率受插条粗细的影响很大,中等粗度插条的成苗率最高,4个品种的成苗率都在80%以上;而较粗及较细的插条,其成苗率均在80%以下。(2)苎麻插条粗细对低位分枝扦插苗的单株根干重有较大影响,大苗的单株根干重最小,而中苗的单株根干重最大,小苗则处于两者之间。(3)主茎高度增加量基本上不受插条粗细的影响。 (4)就插条粗细而言,单株平均分枝数表现为大苗与小苗之间几乎没有差别,而中苗则分枝数明显较高。(5)最低和最高分枝位在插条粗细上表现为大苗略高于小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而中苗的最低和最高分枝位则明显较低。 (6)不同品种在成苗率、单株根干重、主茎高度增加量、单株分枝数、分枝位长、最低和最高分枝位、单株分枝干重上表现各不相同,但从成苗率、单株分枝数和最低分枝位这三个最关键的性状上看,品系 R057表现最好,多倍体 1号次之。
[1]汪剑鸣,孙学兵.苎麻不同繁殖材料比较试验报告 [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72-74.
[2]刘 瑛,孙学兵,刘上信,等.影响苎麻嫩梢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 [J].江西棉花,2003,25(3):24-26.
[3]孙焕良,冷 鹃.苎麻嫩苗(枝、梢)扦插繁殖的理论与技术 [J].中国麻作,1995,17(1):28-31.
[4]刘 瑛.苎麻的无性繁殖方法研究综述 [J].江西农业学报,2003,15(2):20-21.
[5]罗素玉.苎麻良种繁育新技术-麻株离体压条繁殖 [J].中国麻作,1982,(3):21-23.
[6]管 和.苎麻嫩枝带叶水插繁殖生理和形态发生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4,(1):12-19.
[7]沈金权.苎麻嫩枝梢带叶砂插育苗试验 [J].湖北农业科学,1985,(5):31-35.
[8]赖占钧.苎麻嫩枝梢带叶土培扦插繁殖研究 [J].中国麻作,1985,(4):23-25.
[9]邝秀明,孙焕良.苎麻幼苗繁殖技术研究简报 [[J].中国麻作,1985,(4):31-32.
[10]严文淦,李 俊,臧巩固,等.苎麻叶(带芽原基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J].中国麻作,1986,(2):23-26.
[11]蔡得田.苎麻组织培养及其快速繁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5,(3):89-93.
[12]钟振华,潘 磊,张梨花.苎麻扦插育苗能显著增产 [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93-94.
[13]崔国贤 ,杨瑞芳,孙焕良.影响苎麻嫩梢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J].中国麻作,2000,22(3):10-12.
[14]孙进昌.苎麻嫩梢扦插繁殖技术 [J].农村实用技术,2007,(1):17.
[15]贺再新,孙焕良,李必湖,等.苎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插条长度与成苗率及麻苗素质的相关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260-264.
[16]孙进昌.防止苎麻嫩梢扦插死苗的关键措施 [J].农业科技通讯,199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