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梅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手段之一。通过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上,我国的国际技术转移尚处在尝试与探索阶段。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地以较低的成本发展本国技术,减小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往往实行国际技术转移,利用发达国家的较为成熟的技术促进本国的发展,以达到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目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待技术转移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错误,这些错误观念致使在选择国际技术转移模式上出现失误,因而导致技术转移的效用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纠正在技术转移观念上的错误,从而达到实行国际技术转移的预期目标,以更好地推动技术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平稳较快发展服务。国际技术转移的本质是高层次地发掘和整合境内外资源,通过组织运作,促进技术与资本间的有机互动。对中国企业,中心的宗旨是帮助企业获得有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国际技术转移是最具个性化的业务,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模式。它不是单纯的技术引进,其深刻内涵在于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从而达到转移乃至扩散的目的。
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而独立的自主的发明和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的成本,并且科学研究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外商投资和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来促进本国技术的进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技术转让和进口技术含量高的国际商品,从发达国家获得知识和技术储备,通过引进外资获得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技能和世界贸易网络等宝贵资源。外商投资带来的高新技术有利于加速产业技术的升级,解决增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缺口和滞后性。此外,跨国公司的技术意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东道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这些方式的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发展速度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为了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特点,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角度将国际技术转移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和以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
以市场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主要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外商直接投资(FDI)等。商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初级阶段曾经作为主要的技术转移模式,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需要通过大量进口先进设备从中获得技术支持,其中,资本品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商品。同时应当注意虽然新技术中大量增加的无形的内容使得仅强调资本品的进口显得有些过时,但是资本品提供的多方面的学习机会和将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的作用无法忽视,所以它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转移模式。国际技术转让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移方式,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易的技术被看做是商品。它在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中受到广泛关注,一般特许使用金和许可证费用这类非体现型技术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投资者直接在另一个国家开办公司。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直接投资也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来促进技术进步。
非市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分为:企业联盟、分包、反向工程、出口、人才资源的流动等。企业联盟可以看作是各种形式公司之间的合作。企业联盟中的伙伴之间的技术流动是双向的,而且它不仅包括技术和研发的联盟还包括生产和市场联盟。这些新形式的协议联盟对FDI起到补充和扩展的作用。分包是随着零部件在国际范围内生产而发展起来的。分包最初是为了应对技术的复杂化,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一系列的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而产生的。现在分包不仅仅是为了简化生产,也可以达到技术转移的效用,它使主厂商和分包商双方之间建立起了长期、密切的技术交流,主厂商被看做是分包商的技术培训学校,为分包商提供学习技术的机会,从而技术发生转移。但是由于分包关系中没有将技术作为交换的目标而明确出来,所以没有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转移渠道。反向工程是一个从操作技术到维修技术再到现场操作技术管理和生产技术最后到研究开发的过程,由于中小企业承担不起高成本的直接引进技术,因而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反向工程发展产品。通过出口不仅能占有国外的市场需求还能向国外购买者学习宝贵技术建议。作为贸易的副产品,需求和知识的转移对卖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人才流动作为一种技术转移方式,包括人才流失、人才流入、国外求学、国外学术访问、国际学者交换等。人员流动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反向人才流动,把流失的人才吸引回本国,促进技术转移的发生。
(1)发达国家维护自身利益。虽然技术转让、引进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但是,发达国家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以长期占领国际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为目标,投向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是较为薄弱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发达国家将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获得其廉价的生产要素,或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
(2)跨国公司削弱本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并购国内潜在竞争对手来维护其市场中的地位,导致被收购企业的科技研发创新活动被削弱,进而削弱所在地区的研发能力,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过分依赖外国,带来负面影响。
(3)技术转移实质是生产转移。跨国企业在全球领域里配置价值增值链上的各种职能行为,凭借这种方式获得所有环节上的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只是其全球生产的一个加工链条,它们从发达国家获得的一般都是成熟的、标准化的技术,以维持跨国企业的加工链条,基本上接触不到它们的高新技术,其实质是生产转移,而不是技术转移。因此技术循环仅限在跨国公司内部,这是一种根植性极差的浮萍经济。
这样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反而不断增大。虽然发展中国家不断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但它们的技术地位并没有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更大,陷入一种“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中。
技术提供者的不作为确实是发展中国家成功进行技术转移的一大障碍,但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根本问题是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
(1)受技术的获得就是商品买卖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技术变迁观(认为技术是一种商品,技术转移是买者与卖者之间技术交易的一个相对容易的过程,而并不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同)影响下,发展中国家认为技术可以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自主发明、创新对国家发展作用很小,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是自动的和无成本的,因而主要采用以市场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引进国外,而不重视用非市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来学习先进技术。许多技术被引进后即被搁置,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
(2)新产品中的意会性知识增加了技术转移的难度。第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并且主要为意会性知识;第二,产业组织尤其是学习型的产业组织越来越影响技术变迁;第三,由于新技术的复杂化,并且意会性的知识含量大大增加使新技术难以转移和复制。这些变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变得更加困难。
(3)其他问题。第一,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较低,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学习、掌握引进的技术、知识的能力不足,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第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其获得的技术扩散不足。第三,政府和企业对技术的投资过少影响技术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的主要供给者是跨国公司,这些技术大多是采用打包的方式流动,而并非特殊的技术诀窍的方式。但是技术诀窍十分重要,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企业都应对转移获得的技术进行再投资,利用这些再投资对工厂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第四,没能把转移的技术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伦德沃尔相信历史经历、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差异反映国家的个性化特点,这些将反映在企业的内部组织、企业间联系、公共部门的作用、金融部门的作用、R&D的强度和组织方面。
由于国外因素对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是难以控制的,所以在解决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问题时应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因素着手。
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的问题,首先要纠正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转移的错误观念,使企业认识到技术转移并不是商品买卖,技术转移不能使发展中国家一劳永逸。它不是一个短暂性的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技术转移的本质是学习,学习不是自发的,需要人的实践,通过国际技术转移获得技术后应当对获得的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掌握技术诀窍,这样才能发挥技术外溢的效果。在国际技术论证、转移和再创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渠道和品牌等资源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高校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广泛联系和密切合作关系,可提高国际技术转移的成功率,有效降低信用成本和机会成本。
人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任何技术转移都包含着知识的转移,对人的依存度非常高,因此项目因人而立,机构因人而设,包括风险资本,也常常因人而投。在国际技术转移的四大支点——企业、研究型大学、专业服务机构和政府中,人才是核心要素。要加大对转移技术的投资,训练优秀的人力资源。技术的相关知识主要是意会性的,它深深植根于技术拥有者特定的组织和制度结构中,复制和转移相当困难。要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技术的外溢效应,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必须增加对技术转移方面的投资。培训优秀的技术人才,或者利用人才的反向流动获得先进技术人员,学习掌握所获得的技术,并在有效地使用技术后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创新。
发展中国家各层次的技术能力的高低对它是否能充分利用转移来的技术起决定作用,各层次的技术能力越强,那么获取和成功掌握转移技术的能力就越强,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并超越它们的机会就越大。因此,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通过技术转移来积累自身技术能力,更要根据各国自身的历史背景通过在系统化环境中的学习高新技术来获得技术能力,因为转移简单和成熟技术带来的接受者技术能力的提高最小。技术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能够吸收、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增强技术转移的外溢效果,使引进的技术内生化。
并不是每个技术转移过程都能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那些局限于转移资本品和操作技能的技术转移就很难对技术能力的发展起到作用。所以,发展中国家不能局限于利用技术转让、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还应利用分包加强与分包商之间的技术交流,利用出口获取国外的技术知识信息,利用反向工程自发研究核心技术,从而提高技术能力,增强技术转移的外溢效果。
由于目前阶段,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研究型大学作为公共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依托,为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和再创新以及产业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可理解为通过技术转移把技术发展的重心转向自主创新的过程。对技术接受国,通过转移获得的技术应该被选择、研究、学习并适应当地的条件以形成适应市场的产品。技术可以在学习和消化的过程中得到改进。技术转移的本质是学习,学习绝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对引进的技术必须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这种再创新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真正具备了自主的研发能力,这才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技术地位,快速发展产业,赶超发达国家的动力和源泉。
[1]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6(2).
[2]蔡声霞、高红梅: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3]陈劲、陈钰芬:FDI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研管理,2007(1).
[4]李志军:当代国际技术转移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4).
[5]Jin W Cyhn.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Industry in Korea[M].Edward Elgar,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