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士毅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既指节气,又指节日。
清明夏代已有,原指大禹治水后既清且明,天下太平。汉时成为节令之一,古称“三月节”,表示天气明朗,万物滋长。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说:“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逐渐成为独特的风俗,屡见于诗苑之中。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一向被看得极重,认为是追根思源的表现。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云:“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清明扫墓在唐宋时已盛行,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线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宋代高菊卿《清明》诗中所云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则道出了古时民间扫墓之普遍。如今,清明扫墓被赋予新的内容。人们纷纷为革命先烈扫墓,凭吊追思他们的业绩,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
踏青是清明扫墓的伴生活动,由来已久。《武林旧事》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张择端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宋时清明踏青的热闹情景。宋吴惟信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当时清明踏青赏景的盛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人张先的“芳草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写出了游人在郊野踏青流连忘返的情景。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人们纷纷外出活动,自古盎然。放风筝是清明前后人们最喜爱的雅俗。唐代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一首《竹枝词》把北京清明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杜甫的《清明》诗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道出了清明时节民间秋千设置的普遍。唐代长建的“长长系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男少女重秋千,盘中结带分两边”,道出了古代少女们打秋千之雅趣。刘禹锡的“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活画出少女们荡秋千的情形。元代马臻春的“院落秋千谁家女,彩绳掷起过墙高”,宛如一幅荡秋千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
斗草是清明的一项有趣的游戏,唐代白居易有“弄尘复斗草,尽日乐融融”之描写。拔河古称牵钩、俗戏,也是清明的一项节俗活动,唐代张说的“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往,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楼”,再现了当时拔河之盛况。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下子为清明增添了几许烟雨空濛的感觉。
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宋代时尤为盛行,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人们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古籍记载:“清明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巷亦青。”宋伯仁在《清明插柳》诗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千家诗》中云:“节候近清明,插柳穿戏户”,可见古时清明插柳之盛。古代清明妇女常戴柳以作时令点缀,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良好心愿,至今我国北方及闽台等地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永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