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215101) 马莉莉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这个定义揭示了反思性教学具有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以两个“学会”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主要特征。
反思性教学虽说很早就提出,但未被重视,也未被落实。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反思与纠正。所以一份完整的教案,除了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外,还应有教学反思。如何将反思性教学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笔者以“水污染及其成因”一节为例,谈谈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进行反思性教学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支撑,即教师要运用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验自己已有观念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要把自己外显的教育教学行为转为教育教学行为背后隐含的教育教学目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批评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观念。因此,在反思中,教师要思考:现在有哪些新的教育观点和理念,我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哪些是适合我的需要的;我以往的教学行为哪些不符合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我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新理念的要求。
如:笔者在“水污染及其成因”的教学设计中,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创设“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取舍教材——精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整合乡土素材——创设“太湖水美不美的原因和整治”情境,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构建“分析某一环境污染事件的探究模式”(图1),优化教学效率,改进教学目的——变“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最后依据高考考纲的要求,整合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四大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图1
反思性教学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就一节课而言,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如:笔者设计本节导入,在课前反思怎样进入课题能调动学习兴趣?以往是通过一幅“黑龙江怎么在这?”的漫画(图2)导入,可这对高二选修班的学生来说太肤浅,而且与本节学习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海洋污染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都搭不上边。后来考虑到如果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在一节课中把三类水污染及其成因逐一讲解是很难完成的,于是想到案例分析法,即师生重点探讨一种类型,然后构建思维模式,再让学生依据构建的思维模式合作探究另外两种。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导入:
图2
图3
图4
太湖美不美,生疑,引入新课。教师播放歌曲《太湖美》,当唱到“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时,展出今昔两张对比明显的太湖景观图片(图3、图4),在学生疑惑不解时,幻灯片上打出两句话“现今的太湖水怎么了?怎么会这样的?”激发学生对“水污染成因”探究的欲望,引入课题。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高质。
如:笔者对“太湖蓝藻暴发,解疑,学习新课”的教学设计是:先分析“太湖无锡水域蓝藻暴发”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然后构建“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的思维模式,再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海洋污染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的成因、治理措施”。而上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在回答“太湖无锡水域蓝藻暴发的成因”时是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归纳的,笔者立即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在黑板上先构建了“成因”的思维模式;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太湖无锡水域蓝藻暴发的治理措施”。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作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有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进行归类与取舍,并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 长此以往,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可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笔者对本节的目标达成性、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反思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反思的内容有很多,从对象上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从方法上有教法和学法,从切入点上有教情、学情、班情、民情、社情等,从效果上看是否有效?有效率多少?从目标上看是否达成?达成率多少?从内容上看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板书是否完整、清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是否恰当?习题选用是否适时适量?训练是否到位?导入、承转、小结等教学细节是否有新意?课堂气氛是否融洽、热烈?整节课是否有亮点?是否有缺憾?笔者根据所教的四星级高中英才班的特点,特将反思重点确定为三方面: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要求,是显性目标,是可测量的目标,概括成两个字就是“学会”,也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知识和技能上要求学生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过程与方法”是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和经历的过程,概括成两个字就是“会学”,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过程,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求知过程,以怎样的心态,获得怎样的体验,形成怎样的观念,概括成两个字“乐学”。
如:笔者制定本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认识到水污染现象存在地域差异,懂得水污染防治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②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认识到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明白水污染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懂得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全球观念和合作精神,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规范自身的行为。”笔者依据学生的乡土情怀,围绕“太湖水”创设三个环节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心境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动耳、动眼、动口、动脑、动手,达成教学目标。
学习的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了具体的增长、提高、进步或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笔者在处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时,围绕“太湖蓝藻暴发”,设计“案例分析——构建思维模式——迁移巩固”三个步骤,变“记忆陈述性知识”为“运用程序性知识”,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改进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变“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
教师出示一则图片新闻报道“蓝藻爆发,疯抢纯净水”,激起学生“治理太湖水”的欲望,通过学生发言,发现学生都是从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于是教师给出预先准备好的两个专家方案(图5)让学生进行评析,然后协助学生归纳出“增加水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植树种草,提高水域的生物净化能力” 两方面的措施。再通过完成高考题“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提示学生该问题与太湖蓝藻的治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哪些措施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从建模的三个方面借鉴的措施有: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关停并转化工厂、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化肥的使用要适时适量等;增加水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修建引水工程、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植树种草,提高水域的生物净化能力——沿岸绿化、养龙虾、种浮萍等。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城市内河的范围比太湖小,城市内河的污染除了富营养化外,还有饮料瓶、快餐盒、塑料袋、树枝树叶等固体废弃物污染,所以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打捞漂浮垃圾。
图5
在新课改理念下,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主动、个性、终身发展,在教学时就需要一个策略——敢于“留白”。即给学生留有足够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详加思考,周密安排,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行为变得循规蹈矩,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无从落实和提高。
如:笔者对本节教学过程的安排就非常紧凑,如若某一环节有学生“节外生枝”,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所以就采用一种“牵引”式的教学方法,即用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实现教学目标,虽说一节课的知识点都一一落实,而且阅读图文材料、比较分析、语言表达、运用迁移等学习能力也得到大大提高,但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却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思维得不到充分展示,最终感觉是教师设计得很精彩,学生只在预设中学习,在程序中学习,却没能给课堂提供精彩的生成,没能落实创新。所以笔者再次上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修改,一是调整教学思路,放飞学生的思维,在预设中促生成;二是改进教学过程,放松学生的时空,在留白处促创新。
如让学生读“人地关系模式图”(图6),分析水污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要治理水污染可从哪几个环节入手?问题提出后就要留出时间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对图中箭头和文字的仔细研究,可以分析出教材给出的结论——“水污染是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天然水的自净能力时,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这时教师要再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怎样简单地概括水污染的形成?”这样不等式就出现了“废弃物﹥水体的自净能力”。在弄清了水污染产生的背景后,治理水污染的切入环节就一目了然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时教师再追问“水体中已有的废弃物怎么办呢?”学生会顿然醒悟“直接清除已有的废弃物”。
图6
再如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图7就是调整后其中一组学生合作设计的板书。
图7
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主动研究教学中的信息,以质疑的态度来分析教学方法的价值,积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享受自己成功的经验,领悟失败的教训,对外在的环境变化加以评判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调节和控制;才能在不断自我反思中获取自己专业成长的养料,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从而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
华师大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