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尘的警世与喻义

2011-05-30 00:23马琳
新民周刊 2011年44期
关键词:三水外滩灰尘

马琳

日前,在M50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举办的三水、庞海龙的双个展,呈现了两位年轻艺术家的新作。三水的影像作品以上海外滩建筑为对象,为我们呈现了外滩在2050年即将被淹没的景象。庞海龙的雕塑作品则以现成品、灰尘为对象,演绎了弃物和灰尘之间的共通关系。当代艺术作品中如何表达观念,如何超越宏大而抽象的叙事,如何在形式主义的表达中体现个人精神,是这个展览要讨论的话题。

《外滩》系列是三水于2008年开始创作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系列观念摄影及影像作品,其中《外滩》观念摄影作品共汇集了24座外滩标志性建筑。在这组作品中,三水以独特的视角,为观众描述了一幅幅灾难性的画面——预演了在不远的将来,上海外滩即将被淹没的瞬间景象。只是这灾难的呈现不是狂风暴雨式的,也不是惊涛骇浪式的,而是以一种平静的、灰色的、忧郁的方式来呈现。

在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进程中,在90年代,以摆拍中国符号的观念摄影曾一度非常流行,这是因为中国符号的照片往往能够到国外去展览,也容易引起西方藏家的兴趣。三水的摄影作品,并没有以摆拍中国符号为能事,当然也没有采用纪实手法的观念摄影,而是以形式主义的手法来进行他的面向社会环境问题的观念表达。这意味着三水的作品出现了转向,从关注个人精神的表达转移到对社会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关注。

创作《外滩》这组作品的背景起源于三水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一栋栋曾经代表上海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水的包围中。除了水天一色,那渐被淹没的楼顶和飘扬的红色旗帜似乎在提醒我们它们曾有的荣耀与辉煌。这既引起我们的历史记忆,又勾起我们的无限感伤。

在庞海龙的雕塑作品中,灰尘,既成了他作品主要的创作材料,也是其作品本身的一部分。提到灰尘,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和用词,比如“灰飞烟灭”、“尘埃落定”、“废墟”。的确,庞海龙在灰尘的世界中给我们表达了他对弃物与灰尘、存在与逝去、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与理解。

本次展览选取了庞海龙最新创作的四组作品:《灰·尘01》、《灰·尘02》、《灰·尘03》和《stilllife》系列。这几组作品都是以现成品、灰尘为材料,重新演绎弃物和灰尘之间皆有的共通关系。在庞海龙看来,灰尘从物质材料本身来讲并没有意义,但同时它又具有无限的精神性,是以物质为载体的物质。从时间维度来讲,灰尘消解掉了现实中的真实,无力中隐含着暴力。而弃物作为一种物质是时间痕迹的集合,是从废墟中诞生又成为了废墟,是一种存在的姿态。灰尘和弃物都具有一种悲剧色彩和意识,隐喻着记忆的逝去与对生命反思的焦虑。

对现成品的“挪用”,已成为自杜尚以来,后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它意味着艺术家在“挪用”现成品时怎样进行言说,而在言说中怎样改变其原有“物”的属性。庞海龙在“挪用”现成品时,比如玩具、电视机、窗帘、电风扇、吉他等弃物,用灰尘这一材料言说了他对现实的焦虑与困惑,以及宿命的悲剧意识,从而改变了弃物原有的属性而使弃物变成作品本身。

生活是虚空的,也许只是现实的一个幻觉,每一秒中现在发生的都是明天的回忆,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消逝,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一切都会成为时间的记忆。庞海龙用这种“非舒适的安慰”方式传达出他内心深处的痛感以及对痛感的深度迷恋。

猜你喜欢
三水外滩灰尘
种植秋番茄 浇好前三水
你真的认识灰尘吗?
灰尘快到桶里来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借钱
种植秋番茄浇好前“三水”
灰尘在繁衍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