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摄影师

2011-05-30 12:18:39夏佑至
新民周刊 2011年20期
关键词:战事战地数码相机

夏佑至

香港大学医学院大楼是李嘉诚捐建的,从山顶俯瞰太平洋惊涛拍岸,远处的蓝天却平静得像块玻璃,几朵白云悄悄移往远处,当真是风景如画——管轶抽烟的时候,要把窗子开一条缝,那样一缕青烟就会随风而去。他是个有争议的科学家,但显然不怕——我觉得他心底里是喜欢争论的。《国家地理》杂志登过一张有趣的照片,管轶坐在办公室的桌子后面,面前摆着一个流感病毒的模型,挥舞着胳膊,满脸写着愤怒和挑衅——他明明喜欢这张照片,却假装遗憾说,太难看了!上鬼佬的当了!

这个鬼佬就是詹姆斯·纳切维(James Natchway)。他是个天生喜欢冲突的摄影师。有一部纪录片以他为主角,导演在他的相机上安了个微型摄像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观众可以看到摄影师取景时眼前的景物,与事后冲出来的照片对照,就可以知道他的取舍。电影名为《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维就成了这群人中的代表人物。20年来世界上的重要战事,他差不多都拍过,但我觉得他最大成就不是拍到了多么好的照片,而是活下来了,直到现在。

这些年,战地摄影师的运气相当不好,我经常听到他们的讣告。最近一次是在利比亚,该国政府军的一枚火箭弹击中了Tim Hetherington和Chris Hondros,两个人都拿过大奖,对战地摄影非常有经验——但风险太大的地方,经验起不到决定作用。

在这么个传媒时代兼读图时代,在这么个数码相机也能录像的时代,摄影师扮演的角色很多,但无论哪种角色,都没有其中一些人在伊拉克扮演的角色悲惨。2007年夏天,路透社的记者Seif Fouad曾写道:“底格里斯河里的鲤鱼处在一条可怕的食物链上,巴格达人对这种传统美食的胃口已经败坏殆尽,因为有人说,河里的鱼是吃人的尸体长大的”——饲料当中就包括了194名记者。Seif Fouad的文章发表两天后,他的同事,路透社的摄影记者Namir Noor-Eldeen被炸身亡。据报道,Namir Noor-Eldeen死的时候正在拍摄美军的一次空袭。他只有22岁。同时被炸死的还有Namir Noor-Eldeen40岁的助手,以及9名武装分子——他们的姓名和年龄,恐怕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和任何军事行动一样,巴格达的空袭里没有一条可靠的界限,能够把摄影师和军事人员区别开来。只有死亡能够证明,他们手上的武器并不相同。摄影师和军事人员同处在战场中心,他们用同样的姿态埋伏和冲锋,东张西望,不停地shoot——射击乎?拍照乎?至少在英文里,这两个词并没有被区别开来。如果说射击是真正中的一种必要,拍照的必要性现在已经变得可疑了。在照片上,一场战事和另一场战事既没有区别。你来了,你看到了,你拍到了——拍到一次崭新的空袭,然而,和一天前、一个月前、和一年前的某一次空袭没有任何区别。如果数码相机没有记录下拍摄的时间,大多数照片就没有任何价值。

今天的记者,除了要为获得信息而斗争,还要应付传播方式的大变革。新闻界仍然是现代社会的支柱之一,但它正因为技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衰微。报纸和杂志的读者越来越少,网络让读者的注意力变得更加分散、破碎。在一条接一条微博的刺激下,谁还有耐心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手机可以拍照,新闻摄影这个行当真的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猜你喜欢
战事战地数码相机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14
战地女豪杰
木兰从军
中国最早记载的一场战事竟因盐而起
中国盐业(2019年3期)2019-04-25 13:10:40
“战地玫瑰”养成记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援越抗美战事回忆点滴
文史春秋(2017年10期)2017-11-29 01:31:38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中国三峡(2016年11期)2017-01-15 14:00:08
战地黄花
连环画报(2015年8期)2015-12-04 11:39:00
战地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