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育对水稻田福寿螺的控制作用

2011-05-30 06:20叶建人张桂明黄贤夫蔡娟娟陈海波冯永斌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福寿螺单季稻水稻田

叶建人,张桂明,黄贤夫,蔡娟娟,陈海波,冯永斌

(1.浙江省温岭市植物保护站,浙江 温岭 317500;2.温岭市城北街道农技站,浙江 温岭 317519)

福寿螺 (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侵入温岭市的重要外来有害生物。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迅速在农田扩散,对水稻的危害日益严重[1-2],经试验调查在福寿螺发生的田块对水稻秧苗的危害率在4.6%~92.7%,危害水稻后稻谷损失率1.1%~35.3%,因此,稻田福寿螺的防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福寿螺综合防治技术中杀螺剂的应用比较多,杀螺剂尽管在短期内有着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存在着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和持效期短等问题[3],实际应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俞小平等报道水稻收割后在稻田和沟渠中放鸭群可以有效地降低当代和下一代福寿螺的种群密度[2],而目前推广应用的稻鸭共育[4]与水稻田福寿螺的关系鲜见报道,作者将2007年以来稻鸭共育对福寿螺的控制作用的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小区试验

试验时间为2008-2009年,试验地点设在温岭市城北街道洋家渭村的早稻田,花桥村的单季稻田和箬横镇岁坊村的连作稻田。单季稻田和连作稻田稻鸭共育连续3年以上,连作稻田前作早稻田稻鸭共育,单季稻田移栽前经鸭子捕食。早稻田和单季稻田试验全区域面积2 hm2左右,前作休闲,早稻品种为嘉育 253,5月8-10日移栽,密度为25.5万丛·hm-2左右;单季稻为甬优6号,6月23-24日移栽,密度为13.2万丛·hm-2左右。连作稻试验全区域面积6.7 hm2左右,前作早稻,品种为秀水09,8月1-5日移栽,密度为24万丛·hm-2左右。

水稻移栽后稻鸭共育 (鸭子放入稻田)前,在试验全区域内随机设立有一定田块间隔的3块田作为非稻鸭共育田,每块田四周围上60 cm高的塑料网,网底部压入泥下,鸭子不能进入,福寿螺成、幼螺能自由进出;其余田块作为稻鸭共育田,放入的鸭子可以自由出入。从中随机设立3块田作为稻鸭共育田,与3块非稻鸭共育田进行3个重复对比观测,调查福寿螺的发生情况,调查田块面积均在667m2以上。稻鸭共育田和非稻鸭共育田除了不使用杀螺剂外病虫防治视发生程度而定,肥水管理等按常规进行。早稻,5月22日将鸭子 (雏鸭圈养6 d后)放入稻田进行稻鸭共育,放养鸭子180只·hm-2,6月22日 (抽穗期)将鸭子赶出稻田,结束稻鸭共育。单季稻,7月10日将鸭子(雏鸭圈养5 d后)放入稻田进行稻鸭共育,放养鸭子300只·hm-2;连作晚稻,8月13日将鸭子(雏鸭圈养6 d后)放入稻田进行稻鸭共育,放养鸭子225只·hm-2;9月中下旬二地将鸭子赶出稻田,结束稻鸭共育。

以稻鸭共育 (鸭子放入稻田至赶出稻田)时间为基准,在稻鸭共育 (放鸭)前、稻鸭共育初期 (水稻分蘖初期)、稻鸭共育中期 (分蘖盛期)和稻鸭共育后期 (抽穗期)和结束稻鸭共育后5个阶段,一般田间有3 cm左右的水的情况下,目测直线调查10个点,每点1.0 m2,调查水中和土表的福寿螺数量。成螺、幼螺大小分级按参考文献[5],其中成螺≥6.5 g,幼螺<6.5 g(下同)。

1.2 示范试验

2007-2009年在水稻分蘖期随机调查稻鸭共育区域和非稻鸭共育区域各种类型田若干块,调查方法和成螺、幼螺大小分级标准同小区试验。

计算方法:螺量减退率 (%)=(稻鸭共育前螺量-稻鸭共育后螺量) ÷稻鸭共育前螺量 ×100,防效 (%)=[稻鸭共育螺量减退率 (%)-非稻鸭共育螺量减退率 (%)]÷[1±非稻鸭共育螺量减退率 (%)]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区试验

稻鸭共育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危害,稻鸭共育田块福寿螺的发生量明显低于非稻鸭共育的田块,并随稻鸭共育时间的增加,控制的效果提高 (表1、表2)。早稻田,稻鸭共育时期 (初期、中期、后期平均)成螺防效77.42%,幼螺50.29%,卵45.56%,尽管稻鸭共育结束后25 d,成螺量回升较快,但幼螺、卵的防效仍达69.81%和53.33%。连作稻和单季稻,由于受早稻稻鸭共育和鸭子捕食的影响,福寿螺的数量整体较低,2种稻作非稻鸭共育田福寿螺成螺、幼螺和卵3期平均分别为0.099只·m-2、0.273只·m-2和 0.124块·m-2,是稻鸭共育田的4.7倍、12.1倍和1.9倍;与稻鸭共育前比较,稻鸭共育田成、幼螺下降了80%和84.3%;非稻鸭共育田成螺下降了6.2%,幼螺和卵上升了5倍和4.7倍。

表1 早稻田稻鸭共育对福寿螺的控制效果

2.2 示范试验

稻鸭共育还能降低水稻田中福寿螺越冬螺源或残留螺量 (表3),上一年非稻鸭共育区域早稻田发生福寿螺的田块占95%,成螺0.447只·m-2,幼螺1.057只·m-2,卵0.002块·m-2;上一年晚稻田稻鸭共育区域加上春耕期间鸭子捕捉,早稻田发生福寿螺的田块减少到25%,成螺0.025只·m-2,未查到幼螺和卵块;在前作休闲的单季稻区,非稻鸭共育区域 (包括其他放鸭措施)发生福寿螺的田块达100%,成螺0.783只·m-2,幼螺1.224只·m-2,卵0.402块·m-2;而上一年晚稻田经过稻鸭共育发生福寿螺的田块下降到66.7%,成 螺 0.113只 ·m-2,幼 螺 0.180只·m-2,卵块0.010块·m-2。

表2 晚稻田稻鸭共育福寿螺的发生情况比较

表3 单季稻田稻鸭共育程度和方式对福寿螺发生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利用生态、生物方法来控制和减轻福寿螺的发生和危害才是最安全的有效的途径,鸭子作为福寿螺的天敌,对水稻田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捕食能力和极佳的控制效果。稻鸭共育,在福寿螺密度较高的水稻田,放养鸭子后因直接取食福寿螺,使水稻田中的福寿螺很快下降到较低水平,如果连续进行稻鸭共育,特别是稻鸭共育之后,继续将鸭子放养在稻田灌溉水源的河道 (塘)中,完全可避免福寿螺在稻田中的发生危害,也可以因避免使用杀螺剂而污染生态环境。此外,稻鸭共育期间还能控制稻飞虱和纹枯病等病虫害[6],一般可少使用1~3次农药。同时,共育后的鸭子商品性好,在市场销售的价格比圈养高3~4元·kg-1,增加收益2700~3000元·hm-2。该项技术不仅实现了水稻田福寿螺的高效、环保、安全防控,而且还能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叶建人,李云明.福寿螺在水稻田的消长规律及其田间分布动态 [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185-188.

[2]俞小平,和田节,顾中方,等.稻田福寿螺的发生和治理[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5):247-252.

[3]叶建人,黄贤夫,李云明,等.常用杀螺剂和除草剂对水稻田福寿螺控制效果试验 [J].浙江农业科学,2008(5):598-59.

[4]江小东,叶建人,施海萍,等.稻鸭无公害共育提高水田经济效益 [J].浙江农业科学,2003(6):329-333.

[5]尹绍武,颜亨梅,王洪全,等.福寿螺生物学研究 [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23(2):76-82.

[6]李云明,赵守,陈绍才,等.稻鸭共育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杂草效果分析 [J].中国植保导刊,2004(2):14-15.

猜你喜欢
福寿螺单季稻水稻田
融水地区稻田福寿螺防控技术探讨
家乡的白鹭
北美物种福寿螺泛滥,为啥人不能吃?
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策略
水稻田杂草防除技术要点
水稻田运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单季稻锌肥肥效试验
贵池区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石门县福寿螺分布和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