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昉 (杭州市萧山区皮肤病医院 311203)
通过对本院妇产科门诊1592例女性性传播疾病回顾性分析,了解本地区女性性病患病特征,为制定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妇产科门诊接诊的1592例女性性传播疾病。各种疾病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2.1 病例社会学特征 年龄以20~29岁及30~39岁为多见,分别占52.9%(842/1592)、20.2%(322/1592);<20岁156例(9.8%),≥40岁272例(17.1%)。婚姻状况:已婚465例(29.2%),未婚852例(53.5%),离异275例(17.3%)。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共840例(52.8%),小学及以下422例(26.5%),高中/中专234例(14.7%),大专及以上96例(6.0%)。职业分布以无业和自由职业为主,分别为690例(43.3%)、552例(34.7%),工人104例(6.5%),其他246例(15.5%)。
2.2 病种构成 1592例中,病种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非淋菌性宫颈炎602例(37.8%)、尖锐湿疣416例(26.1%)、梅毒356例(22.4%)、淋病122例(7.7%)、生殖器疱疹56例(3.5%)、阴虱40例(2.5%)。前3种疾病共占86.3%。
2.3 女性性传播疾病构成比趋势 2004-2008年5年间非淋菌性宫颈炎、淋病的构成比逐年下降,非淋菌性宫颈炎从2004年的47.1%下降至2008年的27.7%,淋病从2004年的12.9%下降至4.2%;而梅毒的构成比逐年上升,从2004年的8.6%上升至2008年的40.4%。详见表1。
表1 2004-2008年性病门诊女性性传播疾病构成情况 [例(%)]
分析发现,女性性传播疾病有文化层次低、流动人口发病率高、自由职业和无业人员多发的特点。可能与这一人群患者大多对性医学知识缺乏,对性传播疾病途径及危害性了解较少,又因文化素质低、职业流动性大有关。20~39岁为性传播疾病高发组,占73.1%;与女性在此年龄段为性活跃期及生育期,再加上社会交往频繁,婚外性行为增加有关。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本组资料显示,2004年至2008年5年间女性性病构成比中,非淋菌性宫颈炎、淋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梅毒构成比逐年上升,与目前报道的疫情相似。梅毒为具有胎传特点的传染病,生育期女性梅毒发病率上升,提高了胎传梅毒的风险,对下一代的危害不容忽视。据浙江省疫情分析[1],1998年报告胎传梅毒35例,2007年报告1029例,10年间增加了29.4倍,年均增幅达45.9%,成为当前性病防治的重点。
女性因生殖解剖及生理特点,感染性传播性疾病后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是诊断较困难的原因之一,临床检查较困难。普及性病健康知识教育是当前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重视,做到重点与普遍教育相结合,以达到控制性病传播和蔓延,保证全民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2]。通过各种途径早发现性病,给予及时正规彻底治疗;对于女性,尤其要重视婚检及孕检两个阶段的检查,预防为主。
[1]沈云良,许亚军,严军华.浙江省1998-2007年胎传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277-278.
[2]刘蕾,杨晓秋,周莉.对门诊患者性病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12(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