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甸县生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1-05-28 03:31杨志忠董国章
中国猪业 2011年3期
关键词:养猪业生猪防疫

杨志忠 董国章

(1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畜牧工作站,云南 施甸 678200;2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云南 施甸 678200)

施甸县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保山地区的东南部,东与昌宁县为邻,西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连,县城距320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入口处30 km,交通便利。施甸地处温热气候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 mm。东西最大距离45 km,南北最大距离79 km,最高海拔2895.4 m,最低海拔560 m。境内多为红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各种林木和农作物生长。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各种丰富的物产,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烤烟、甘蔗、茶叶、蚕桑、鱼腥草、油料、土豆、辣椒、酸木瓜、花椒等,是云南商品猪基地县之一,具有 “粮——猪型经济区”的特点。

1998年被评为商品猪基地县至今,以生猪业为主的畜牧生产初具规模,2010年猪肉产量35419吨,占肉、蛋、奶总产量的 75.28%;占产肉量的92.16%,生猪产值46341万元,占畜牧产值的81.87%,养猪收入42300万元,占畜牧业收入的74.73%。近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畜牧业是施甸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和有效途径。而在施甸县畜牧业中,生猪产业比重大、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是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全面分析施甸县养猪业现状、特点、优势,查找出几个不容忽视、严重制约全县养猪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施甸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 施甸县养猪业发展现状

为认真总结回顾 “十一五”畜牧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不足,超前谋划今后畜牧产业发展,施甸县畜牧兽医局把项目建设规划作为 “十二五”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对生猪、草食畜发展,动物防疫、畜牧兽医执法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料、肉食品加工等建设项目做了全面规划,规划项目总投资3.005亿元,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十二五”期间,2015年末全县畜牧业产值突破7亿元,年均增幅达8%,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生猪存栏45万头,使畜牧业真正成为支撑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坚持 “加工营销,良种繁育,科技服务,动物防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专业村建设”五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思路,打造优质高效、安全健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畜牧产业发展模式。

1.1 生猪存栏、出栏稳步增长

图1 施甸县绿森公司猪场妊娠车间

2009年末实现畜牧业现价产值5.0685亿元,同比增幅6.9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6.2%,是仅次于种植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实现肉类总产3.4142万吨,同比增长3.47%;从事畜牧养殖业农户6.1万户、10万余人,2009年末,生猪存栏378435头,其中能繁母猪87325头,同比减少4.65%和增加2.02%;出栏肉猪384730头,出栏率达102%,同比增幅8.07%,其中外销16.9万头;当年外销仔猪近30万头。

1.2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目前,施甸建成姚关扩繁场、旧城文苑猪场、施甸县绿森公司猪场 (见图1施甸县绿森公司猪场妊娠车间)三个扩繁场,年提供良种母猪6000头,基本上满足了县区内生猪生产的需要。

2007年以来,在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推动下,全县建立了2个县级生猪供精站,13个生猪供精点,142个输精点,基本覆盖了全县137个村委会,发展输精员256名,加快了良种猪的推广进程。

全县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村44个,发展养猪示范户2400户,辐射带动周围农户1万多户,推广LY母猪7200头。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为我县生猪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规模养殖场 (小区)、大户建设得到加强

在国家项目扶持下,全县建设规模养殖场 (区)18个,良种母猪达1800头,年提供优良仔猪3.6万头;扶持母猪存栏30头、年出栏300头肉猪的规模养殖户45户,年提供仔猪1.2万头,肉猪1万头。

1.4 中介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一是成立生猪养殖协会3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共发展社员1150户,有效地促进了饲料、防疫、产品销售的统一;二是随着市场交易的活跃,形成了6个较大规模的生猪营销队伍,专门为省外客户组织商品;三是有1000多户专门在县内各交易市场从事生猪的贩运。中介组织的形成壮大,为我县生产与市场间商品交易疏通了渠道,有效地促进了生猪的流通范围。

1.5 肉食品加工业得到发展

一是以康汇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得到活跃(见图2施甸县姚关康汇食品公司成品火腿),2009年实现加工销售火腿、香肠950吨,加工猪肉腌辣食品331吨。二是2006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日屠宰肥猪300头的施甸县象山食品有限公司,并招商四川大农食品有限公司进驻施甸,生产冷冻猪肉食品,产品销往上海、广州等沿海大中城市,使施甸县生猪产业经营链得到了延伸。

2 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优势

近几年来,全县生猪标准化生产进程不断加快,县委、县政府先后连续制定出台了 《关于加快全县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县畜牧业规模标准化生产的意见》。一是按照国土资源部开通的为方便项目建设用地报批建立的项目用地绿色通道 (国土资耕函 [2009]003号)文件精神,抓住机遇,统筹规划,简化程序,将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纳入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满足我县畜牧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扶持生猪生产惠农政策,增强养殖户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2 农业有效地支撑着养猪业的发展

201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6666.7 hm2,其 中 :粮 食 播 种28666.7 hm2,产量6.4万吨,可提供谷类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约 2.18万吨,薯类产量0.9万多吨。施甸具有种植优质饲料的条件,可以种植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红三叶等优质高产饲料。全县逐步形成了遍布村村寨寨的饲料销售网络,年销售量1.5万吨,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施甸发展 “菇筒”饲料取得成功:食用菌是施甸1998年开发的一项产业,通过几年培育,目前已成为施甸农民增收的一项骨干产业。进驻施甸的中国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大山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生产食用菌废弃的菇筒经过发酵后其粗纤维、粗蛋白可作饲料,经过实验,用报废菇筒作饲料饲养育肥猪,每头可节约25%~40%的粮食,生猪养殖获得了成功 (见图3 施甸县大山合公司 “菇筒”车间)。

图2 施甸县姚关康汇食品公司成品火腿

经市相关部门组织了农业、畜牧业等部门对用菇筒作饲料喂养的肥猪进行了现场品尝,专家一致认为废弃菇筒的开发利用给施甸老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一种以工业理念有效嫁接畜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创新,同时开辟了饲料生产的另一条途径。

2.3 猪种资源丰富

保山市种猪场坐落在施甸县水长乡境内,1988年开始立项实施保山猪母本核心群场建设等项目,选育地方品种大耳朵猪,取得了明显成效,该猪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与外来良种杂交优势明显的特点。

2004年施甸县绿森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PIC配套系;2009年再次引进杜落克,大约克,长白猪。

2008年,施甸县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猪养殖项目,从广西桃园种猪场、昆明天佑种猪场、保山绿原猪场先后引进杜络克、大约克、长白猪公猪120头。特别是近年来推广杜长大“洋三元”杂、PIC五元杂肉猪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2.4 传统的饮食文化习惯

由于特殊的地域、历史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布朗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每年进入冬季,施甸县家家户户便开始为传统的 “年宰”而忙碌,杀年猪在施甸经过几百年的延续,已慢慢形成了一种风俗,杀年猪成了这里的农民群众好收成的象征。

每年立冬后,人们都争相到市场上购买豆子、辣椒、草果、萝卜丝、干腌菜等10多种配料,以备 “年宰”时用。普通人家杀一头猪只需拿出300多元钱就可以备齐所需配料。很多当地人认为,杀猪那天一定要吆五喝六、热闹热闹,来年日子才会红红火火。施甸的年猪饭共有10多个菜肴,主要的菜肴有腌菜拌生肉、葱姜炒猪肝、五花肉蘸猪血、蒜苗炒瘦肉等,都成了施甸人杀年猪的特色菜。

图3 施甸县大山合公司 “菇筒”车间

2009年12月26日至2010年1月末,施甸县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唱响“天天过大年、顿顿年猪饭”的主题。一方面发展了旅游业;另一方面增加了肉猪销售量。

3 施甸县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

一是目前全县养猪生产绝大部分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饲养规模普遍较小,标准化养殖的比例较低,品种和产品规格不统一,经济效益不高;二是猪的良种覆盖率低,杂交改良面90%,多为较简单的二元杂交,生产优质肉猪的三元杂交比例还非常小,优质肉猪比例低,市场竞争力差;三是科学饲养技术推广面小,养殖科技含量低,导致生猪出栏率低,与养猪业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3.2 动物防疫基础条件差,防疫保健意识不强

一是财力不足,动物防疫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二是动物疫病的威胁大,如2007年的蓝耳病和2009年的口蹄疫等对施甸发展养猪业造成威胁;三是猪的一些常规疫病有所抬头。近年来在一些规模饲养户和防疫空白村,猪瘟、猪肺疫、仔猪副伤寒时有发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四是猪的新病种如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蓝耳病在一些规模养殖户和新引进猪群发生,这些疾病多数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仔猪大批死亡,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五是多数养猪户对猪的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重饲养轻防疫,重治疗轻保健,没有按要求和需要建立免疫程序,对新的病种没有足够重视,不采取免疫措施,一旦发病损失较大。

3.3 规模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

3.4 品种参差不齐,市场缺乏竞争力

当前除了扩繁场、养殖小区、养殖场、养殖大户、示范村及部分带动户养殖良种母猪能生产优质商品猪外,大部分农户饲养的母猪类型多,自留种现象突出,使商品代生猪杂交优势不明显,生长缓慢,瘦肉率低,与当前市场需求不匹配,销售市场难以拓展,即使有较好的行情,也只能望市兴叹。

3.5 服务体系不健全,发挥的作用不大

一是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和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差,设备不齐全,村级畜牧兽医网络管理不善,县、乡、村畜牧兽医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很多工作措施很难按计划落实,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生猪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生猪养殖协会、合作社刚刚起步,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还没有得到进一步拓展,社员受益不大。三是龙头企业带动不明显,各级政府尽最大努力扶持龙头企业,但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起点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品7牌,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生猪产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带动力不强。

3.6 组建加工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滞后

施甸生猪业除围绕城市鲜肉供应的定点屠宰厂外,猪肉加工虽然有龙头企业康汇食品公司、绿森象山食品公司,但规模小,竞争乏力,带动作用不强。全县的生猪无品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流通不畅,制约着生猪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3.7 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养猪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圈舍、良种、饲料、防疫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做大做强生猪业,各级政府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养殖户贷款政策性贴息等方面加大投资。但除省级有一定项目投资外,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县乡各级对养猪业建设项目的配套投入较少,使有的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另外,对养猪业的信贷投入、民间资本以及外资投入也不足。

4 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

饲养方式落后是养猪产业发展缓慢、效益提不高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因素。施甸县生猪饲养绝大部分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饲养规模小、产品不规范,除市场价格特别高的时期外,养猪效益普遍不高。

加快发展养猪业,必须大力转变传统的养殖方式。示范村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养殖小区和大户规模养殖模式便于统一优良品种和饲养防病技术,代表先进养殖方式的趋势。但是规模养殖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养殖小区需要的投资较大,疫病防治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地促进发展,今后3~5年,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加快示范村、养殖小区建设和扶持大户规模养殖,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促进养殖方式的根本转变。

4.2 加强防疫保健,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

结合施甸历年来疫病流行情况,动物疫情威胁大、防疫基础设施差,而且现阶段猪的疾病又十分复杂,应切实加强生猪防疫保健。

职业农民培育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县镇)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制定全局性的培育计划。各部门应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保证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做好学前动员、学后跟踪调查和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程顺利实施,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动物防疫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和防疫冷链体系建设。在宏观方面要加强免疫、检疫和疫病监测,强化内防外堵,确保不发生大的动物疫情;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指导养猪大户强化猪的防疫保健意识,把防治疫病资金的大头用在防疫保健上,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户要根据实际制定免疫程序,做到计划免疫,对近年来猪的一些新病种也要引进正规合法的疫苗进行免疫;三是主管部门要根据现在养猪生产的实际,对近年来疫病监测中发现的新病种推广使用新疫苗预防,并在推广阶段给予养殖户适当的补助,以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1]。

4.3 控制适度规模,发展中小型养殖场、区、户

规模养殖场∶母猪存栏100~300头或肉猪年出栏1000~6000头;规模养殖小区:入住农户在5户左右,养殖母猪存栏200头左右或年出栏肉猪4000头;规模养殖户∶母猪存栏20头或肉猪年出栏400头;示范户:母猪存栏10头或肉猪年出栏100头。

4.4 加快良种猪的普及,提高养殖效益

良种是发展生猪产业的前提,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必须建立健全猪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以施甸县绿森公司、姚关扩繁场和旧城文苑猪场为依托,加强优质母猪的繁育,规范选育程序,提高种猪质量,保障全县母猪生产需求。通过对种公猪的严格管理和优良母猪推广,提高生猪质量,防止品种退化,保证养猪效益。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和三元杂交优质肉猪生产技术。在生产布局上,合理规划,立足坝区,突出热区,带动山区。在猪杂交技术路线上,采取在边远山区农户继续推广 “杜保”二元杂改良、一般农村饲养户推广“约杜保”三元杂、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大户推广DLY“洋三元杂”或PIC配套系。

4.5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加强畜牧推广和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加大设备的投入,明确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中介组织的指导,逐步发挥职能作用。生猪养殖协会、合作社是为社员服务的平台、致富的平台、发展的平台。

在发展初期,要不断引导、统一思想,逐步实现生产、销售的 “五统一”,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管理技术、统一产品销售,提升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巩固壮大基地建设。

拓展协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注重开发产品的深加工,可以通过屠宰在市场进行销售,参与鲜肉市场的竞争,制作特色腌制品、猪肉休闲食品等,不断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

4.6 扶持龙头企业,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通过项目扶持、政策倾斜等方式不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公司将自身利益与广大养殖户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坚持 “企业要发展农民要发财”的经营理念。食品加工业是使畜产品增值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发挥火腿、骨头鮓、香肠等传统产品加工的优势,以康汇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多家加工企业合作为基础,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培育精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加大象山食品有限公司的冷冻肉及产品的生产规模,根据生产计划、市场变化,与广大的饲养户订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权、利明晰合同,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购销网络,保障稳定充足的货源。食品加工企业要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并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要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拓各类市场,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借鉴先进的管理办法,把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

4.7 增加产业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整合畜牧、扶贫、发改委等部门发展畜牧业的资金,优先扶持有能力、懂技术、有信誉的养殖场区、规模养殖户,加大示范村的扶持,培育核心示范户;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予信贷支持,提供各种低息或无息贷款,简化手续,增加贷款额度,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周转紧张问题,确保生猪生产的持续发展;畜牧部门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信息平台,进行信息扶持,让养殖户及时了解并掌握技术信息与市场供求信息,增强生产者的市场意识,使他们及时掌握生产周期和市场规律,引导养殖户适时调整养殖规模,防范市场风险、保证生猪生产平稳发展,变一元化销售为多元化销售,使经济效益最大化[2]。

[1]赵玉刚,赵志刚,王善龙.莒南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猪业,2010,(53)11∶16-19

[2]虞 华,陈光亚.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形势及防治对策.中国猪业,2010,(46)4∶19-20

猜你喜欢
养猪业生猪防疫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2020年养猪业盘点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