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嗣葵
(施甸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 施甸 678200)
农作物秸秆是农村一种宝贵的农业生物资源,为全面掌握施甸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以及农村节能减排,施甸县农业局组织3个乡(镇)进行了秸秆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通过此次调查摸清了施甸县的秸秆资源总量和分布状况,对指导施甸县各种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同时也为制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和项目评估提供了依据。
1.1.1 自然环境
施甸县位于滇西边陲,怒江东岸。地处东经98°54′35″~99°21′29″,北纬 24°16′42″~24°59′23″。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相望,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河为界与永德县为邻,北与隆阳区村寨相连。县城距省会昆明市654 km,距保山市政府所在地62 km。海拔高度560~2895.4 m,境内坝子面积大,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坝子。年均温17℃,年降雨量900~1155 mm,年日照时数 2150~2300 h,年≥10℃积温5500~8000℃,无霜期300 d以上,全年适合农作物生产。
1.1.2 社会经济特征
全县管辖5镇8乡,有135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1623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1万人,非农业人口2.9万人。全县生产总值17.17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6亿元,同比增长6%;第二产业完成3.07亿元,同比增长30.7%;第三产业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2686元,同比增长14.5%。
全县国土面积2009 km2,耕地面积3.2万hm2。耕地土壤主要是红壤、黄壤、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200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87万hm2。谷物播种面积2.43万hm2,产量11.70万t,其中稻谷播种面积0.54万hm2,产量4.31万t;玉米播种面积1.04万hm2,产量5.04万t;小麦播种面积0.51万hm2,产量1.33万t;其它谷物播种面积0.34万hm2,产量1.0万t。烤烟播种面积0.55万hm2,产量10.99万t。油菜播种面积0.16万hm2,产量0.28万t。甘蔗种植面积0.72万hm2,产量35.79万t。施甸县以养猪、牛、羊和家禽为主,其中2009年末生猪存栏数39.69万头;大牲畜存栏数8.0万头;家禽存栏数44.96万只。
2010年1月20日至2月5日,由施甸县农业局组织人员展开秸秆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依据农业部制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以实地调查为主,按照科学、规范、真实、系统、有效的方法开展工作。
1.2.1 文案调查
收集施甸县统计部门定期发布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发展规划、政府公告、公开出版物等文献资料,以了解施甸县的秸秆资源基本情况。
1.2.2 座谈
由农业局召开会议,参加部门包括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气象部门、统计部门、畜牧局以及姚关镇、何元乡、仁和镇的分管领导和3个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站长和业务人员1名。通过了解施甸县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在上述具有代表性的3个乡(镇)中各挑选了2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进行调查。
1.2.3 问卷调查
分别选取了姚关镇富阳村、陡坡村,何元乡何元村、大坡脚村和仁和镇査邑村、热水塘村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0份。
1.3.1 草谷比
由于不同地区同一作物草谷比不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以及不同种植类型草谷比不同,同一地区同种作物其丰收程度的不同草谷比也有差异,且受调查时间和季节所限,施甸县在确定草谷比时,参考传统的农作物经济系数,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采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时各个农作物的草谷比(见表 1)。
表1 施甸县主要农作物草谷比
1.3.2 收集系数
在农作物收获过程中,许多农作物都要留茬收割,在秸秆收集及运输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枝叶脱落而造成损失。因此,考虑到收集过程中的损耗,可收集资源量与理论资源量并不相同,受农作物品种、收集方式、气候等原因的影响,并与收集技术和收集半径等因素有关。通过充分调查农作物割茬高度占作物株高的比例和秸秆枝叶脱落率,计算出2009年施甸县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及收集系数(见表2)。
表2 施甸县2009年主要农作物秸秆收集系数
1.3.3 可利用系数
秸秆作为农作物副产品,除了能源利用外,也是工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还可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以及造纸、建材、编织、养殖食用菌等工副业的生产原料,用途广泛。通过调研和对农户的抽样调查,施甸县秸秆主要用途为家庭燃用、直接还田、作为畜牧业的饲料过腹还田,还有一部分作废弃焚烧。施甸县2009年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可利用系数见表3、表4。
表3 施甸县2009年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表4 施甸县2009年农作物秸秆可利用系数
经调查,施甸县2009年农作物总产量为58.73万t,经测算,施甸县2009年秸秆理论资源量为77.57万 t(见表 5)。
表5 施甸县2009年秸秆理论资源量
经测算,施甸县2009年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9.47万t(见表6)。
表6 施甸县2009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
施甸县农作物秸秆资源竞争性用途为家庭燃用、直接还田和作为饲料过腹还田。扣除以上部分,2009年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46.62万t(见表7)。
2.3.1 作为生活燃料
占总量的18%。目前在施甸县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大部分油菜秆、玉米秆、麦秆、烤烟杆等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燃料,可解决部分家庭薪柴短缺问题。
2.3.2 饲料
占总量的48%。施甸县用作饲料的秸秆资源以稻草、麦秆、甘蔗叶和部分玉米秆为主,大部分直接喂养,少部分经粉碎后喂养,资源利用率低。如果能更好地使用这部分秸秆资源,将大大提高秸秆可利用资源量。
2.3.3 还田
占总量的21%。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目前施甸县小麦机械收割面积较少,秸秆直接还田面积不多。今后随着机械化收割作业的不断发展,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的面积会不断增加。目前,施甸县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牲畜圈舍垫料、沤积农家肥也是秸秆还田的好方法。
2.3.4 废弃焚烧
占总量的13%。随着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化、沼气等能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直接用秸秆作燃料的越来越少。此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置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屋后,或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过计算,施甸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秸秆资源量为9.57 t/hm2,人均秸秆资源量为1.41 t。
(1)施甸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区,2009年的秸秆理论资源量为77.57万t,考虑各种收割方式的损失,可收集资源量为69.47万t。
(2)现有的利用方式主要为家庭燃用、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和作为畜牧饲料过腹还田。除去这3项竞争性用途,施甸县2009生产秸秆可利用资源量为46.62 万 t。
(3)施甸县的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秸秆资源量为9.57 t/hm2,人均秸秆资源量为1.41 t。
(1)开展科学详细的土壤普查,考察土壤有机质需求量与农作物秸秆有机质供应量的平衡关系,收集多余秸秆,并积极开发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
(2)加强机械收割技术的推广,努力提高水稻、小麦、大麦秸秆的直接还田,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失。
(3)在饲料利用方面,应普及高效能的饲料制作加工等技术,提高秸秆资源利用率,使秸秆资源能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
(4)对不能直接利用的秸秆资源,应引导农民避免直接燃烧,努力提高科技转化率,加大科技投入,按照农业生产工业化模式,进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新方法、新工艺的研发,扩大应用领域,提高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生态施甸”的建设。
[1]杨刚.宁夏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2):36.
[2]田涛.对陕西秸秆综合利用的再认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 (5):27~28.
[3]李志刚.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 (3):27~30.
[4]赵小蓉,蒲波,李浩,等.秸秆覆盖栽培对油菜土壤含水率和产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2):354~358.